议论文阅读公开课精品课件
例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
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 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 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 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 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 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②当前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科研、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
人们要求创新型人才首先应当是最具创意和活力的。他们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激 情,富于怀疑性批评性的追根究底的求索精神,而又有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他们充满探索欲、求知欲、进取欲,具有永不停息的求新求变的勇气和不畏艰险、锲而 不舍的意志和毅力。回溯科学史,没有对托勒密宇宙体系的背叛,哪来伟大的哥白尼变 革?没有对亚里士多德物理理论的怀疑,哪来伽利略在运动学上的重大变革?没有对牛 顿经典力学的超越,又怎么会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根据全文内容,在第①段的横线处补入准确的文字,使第①段成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时代呼唤______最__具__创_意__和__活__力__的_、__多__功__能__的_、__善__于__协__作__的______的创新型人才。
(二)注意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
1、论点在文章的开头。 A.开宗明义、开门见山亮出观点。 B.通过一个故事、诗文等引出中心论点。 C.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归纳出中心论点。 D.根据自己的经历归纳出中心论点。
③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曾经被吴国打得大败,成了吴王的奴仆。面对这样惨重的失
败,他不是从此消沉,而是卧薪尝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积聚力量,终于战胜了强大
的吴国。
④居里夫妇,在提取新元素的实验过程中,虽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可他们却毫不气
馁,信心十足,不断总结,坚持实验。他们终于成功了,发现了镭,对人类做出了巨大
4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可能 几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是灵魂, 分论点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
一、如何找准文章的论点
1、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2、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判断句或祈使句)。 3、找论点的方法:一看标题,二看位置(开头、结尾 、看中间),三看论据(看论据用来证明什么观点) ,四看分论点(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并归 纳)。 4、注意语言提示,文中有提示文章论点的词语,提示 词语一般是“总之”、“因此”、“总而言之”、“ 由此可见” 等。
④经济全球化时代,既充满激烈竞争,又亟待协调与合作,人们要求创新型人才还应
当是善于协作的。他们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团队拼搏的精神,他 们善于在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科学与人文、理论与经验、思想与实践、精神与效 益、个人与社会等等关系之间,不断地进行协调,化解矛盾,防止内耗,同心协力应对 各种严峻的挑战。这样,才有可能赢得机遇,竭尽潜力,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中考议论文阅读复习
在各地中考中,议论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点主要是: 1. 找出中心论点或中心句,或用自己的话归纳中心论 点。 2. 论证方法,尤其是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其中对比 论证要注意跨段的情形。 3. “这”、“此”、“那”等代词的指代。要学会从 前一句、前几句甚至前几段去找相关的内容。 4. 某一论据的作用。要注意区别是以来论证中心论点 还是分论点的。 5. 某一句子的含义。当然是指在文段中的特定意思, 切勿自我胡乱发挥。 6. 从文段中抽出一句,放回原位。 7. 补充一个事实或道理论据。
解决“需要证明什
么”的问题;
解
①论点
决 “
议论文的三要素:
③
怎 样
证论
证
明证
明”
的
问
②论据
题
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的问题
1、定义: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 主张。(在形式上是一个判断句。中心论点往往
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 句子。
2、要求:论点必须鲜明、正确 .
3、 论点的位置:题目、开头、文中、结尾、自 我概括。
(三)通过论据来找论点
通过论据找论点是最保险的方法。我们知道, 论据对论点起着证明的作用。因此,我们看文中的 论据是否能够证明我们所找的那个句子。如果能, 那这个句子就是中心论点。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关 注对论据进行简要分析的句子,因为这些分析都是 围绕论点进行的分析,通过这些句子就可以很容易 确定该句是不是中心论点了。
例
理想的阶梯
青年最爱谈理想,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 常有矛盾。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 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 间;有的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 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结果,常常在碌碌无 为的苦闷中慨叹蹉跎。
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马克思为实现 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他积极投身于火 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 个国家的语言。他不断在图书馆钻研,数十年如一 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化学家诺贝尔为 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试验。最后一次试验 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一声巨响, 在旁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从浓 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 “成功了!”那些杰出的人物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 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精神。
例:读“死”书与读“活”书 蒋孔阳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
“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 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 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 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 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 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 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 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 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 后读“活”书。
❖ 本文的论点是: 勤出智慧
例
我们每读一本书,每见一件事,都应该多动脑 筋、多思考。这样才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上发 现新的东西,由此锻炼出我们敏锐而正确的观察判 断能力;这样才能在知识的学习上由浅入深,循序 渐进,由此丰富我们的头脑。
论点:我们每读一本书,每见一件事, 都应该多动脑筋、多思考。
2、论点在文章的末尾。
范例一:
: 找出下面这一篇文章的论点:
不怕失败
①纵观悠悠历史,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几乎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都可能失败。如
果害怕失败,那么只能什么事也不干。只有不怕失败,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②失败与成功之间往往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有人曾把这个过程比做桥梁。古今中
外,有不少人就是通过这座桥梁,才走向成功的。
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富兰克林
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 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许多科学家、 文艺家都是同时间赛跑的能手。爱迪生一生有 1000多项发明。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 来?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度紧张 中挤出来的。鲁迅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 律己,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30年,视 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
论读书
否。论题不是论点
幸福究竟是什么
否。论点不能用疑问句表示
我们要拒绝句号
否。论点不能用比喻句表示
独立与合作
否。只交代论题
学会谅解
是。虽是短语,但能揭示一定的道理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 电影《梅兰芳》中有个十三燕,是个曾名重一时的 “伶界大王”。后来,梅兰芳迅速崛起,大有取而 代之之势,他与梅兰芳唱对台戏时落于下风。眼见 敗势已成,他却没有选择逃避。即使面对空旷的戏 台,他仍然一丝不苟地坚持唱完了最后一场,并且 在临死前留下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输不丢人,怕 才丢人”。所以,尽管十三燕是个失败的人物,但 却令人敬佩,因为他道出了一个做人的基本真理,而 且自己就是实践这一道理的榜样。
(一)看题目
议论文的题目有两种:一是论题式的,一是论点式的。
例:《谈学问》 题目是文章的论题:谈谈关于“学问”。 文中对学问做出判断表述的句子是: “做学问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例:《我们都是成功者》直接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题目就是文章的论点。
辨别下列标题,看哪些能作为中心论 点,哪些不能,并说明理由。
③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整体化及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加速,随
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适应性需求日益增强,人们要 求创新型人才也应当是多功能的。他们不仅一专一能,而且多专多能,具有多才多艺的 特点。仅以当前迅猛兴起的信息网络而言,它就熔铸了计算机、微电子、光电传输、卫 星技术、自动化、半导体、多媒体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网络经济、网 络文化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于一身的人才。
的贡献。
⑤在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上,这样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孙中山先生实践了自己的誓
言“愈挫愈奋”最终推翻了清政府;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不怕失败,前赴后继,由弱至
强,成长壮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胜利了。
⑥可见,失败并不可怕,把每一次失败都看做新的起点,万里关山从头越,坚持不懈,
加倍努力,那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卒章 显其志。
老实人是不是总要吃亏?在腐败黑暗的旧 社会,老实人吃亏并不奇怪,甚至是常事。然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老实人吃亏不再成 为一种普遍的、正常的现象。不老实的人可能 会得意于一时,但最终吃亏的还是他们。象鲁 迅先生所说的谎话也会淹没他自己。假象与谎 话被拆穿的那天,说谎者何颜对人呢?有些阿 谀奉承、投机钻营的人,可能一时会受到某个 上司的赏识,但他会永远春风得意吗?常言道: “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老实的人终归要为他 的不老实付出代价。总的来看,还是做老实人 不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