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食品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课程设计内容和标准编制:曲航王明涛张淑荣巩志强谭鲁志邹欣华食品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2014.12前言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保证本科生课程设计的质量,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结合学科结构和专业特点,特制定《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课程设计内容和标准》。
编制本“课程设计内容和标准”,是强化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重要措施,它不仅能保证我系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内容和深度,使这一重要环节尽量规范化、标准化,而且还有利于指导教师的辅导工作。
在实行和使用该标准过程中,根据各班的教学情况和设计的具体情况不同,或由于某些特殊原因,经系里同意,可酌情对上述标准中的某些具体细节做适当的简化,但各标准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不得简化。
希望各位指导老师认真贯彻执行,并在使用中提出宝贵意见,使之进一步完善。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2014.12课程设计内容一、制冷系统设计第一章设计概述主要说明设计的依据、生产指标、设计范围、设计条件、概述设计方案的拟定。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明确建筑的要求和条件设计前,应了解对各冷间的温、湿度的要求。
1)阐明当地主要设计气象参数:包括室外计算温度(夏季空气调节日平均温度)、室外计算相对湿度(最热月月平均相对湿度)等。
2)列表说明各冷间的设计条件,包括:室内设计温度、室内设计相对湿度、冷加工时间、各冷间食品进、出库温度。
2、说明制冷系统设计方案的拟定及理由1)阐明各蒸发系统采用单级压缩或双级压缩,双级压缩高低压级的理论输气量之比,各蒸发系统配用的压缩机的型式、型号、制冷量,并列表说明。
2)阐明制冷系统蒸发温度的划分,组成及其服务冷间,并列表说明各蒸发系统的热负荷3)说明采用的制冷剂种类、特点及其与环保的关系。
4)说明各冷间采用的冷却方式(如直接冷却或间接冷却),各冷间采用的冷却设备种类、冷却面积,各冷间冷却面积与冷藏能力(或冷加工能力)的配比,并列表说明。
5)说明各蒸发系统采用的供液方式。
6)说明制冷系统的自动控制方案,具体包括哪些安全保护、控制回路等。
第二章负荷计算及汇总1、设计参数设计参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计算温度和相对湿度:包括室外计算温度和相对湿度、室内计算温度和相对湿度、临室计算温度。
2)各冷间的库容量和生产能力。
3)冷库外围护结构各传热面的传热系数。
2、库房耗冷量计算及汇总1)分别计算各冷间的外围护结构耗冷量Q1、货物耗冷量Q2、通风耗冷量Q3、电机运转耗冷量Q4及操作管理耗冷量Q5。
2)分别汇总各冷间的冷却设备负荷Q q,为各冷间选择冷却设备提供依据,并汇总各蒸发系统的机械负荷Q j,为各蒸发系统选择压缩提供依据。
第三章机器设备选型计算根据前面汇总的各冷间的冷却设备负荷Q q选择个冷间的冷却设备,根据各蒸发系统的机械负荷Q j选择个蒸发系统的压缩机。
然后根据压缩机配比制冷系统的其它设备。
第四章设计体会简述参加本次课程设计的体会和收获,指出本专业毕业设计环节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
第五章主要参考文献写出本次设计所参考的文献资料,参考文献的格式按下例中的参考文献格式编写。
二、换热器设计本课程设计学生要根据指导教师设计任务书的设计要求,提出设计方案,编写设计说明书,绘制装配图及必要的零件图。
课程设计基本思路如下:第一章设计任务明确阐述换热器的设计条件及设计任务。
第二章换热器设计方案的确定1、搜集有关的原始资料,确定流体的流量、压力、温度、热负荷等;2、换热器型式的选择;根据设计任务对换热器类型、台数及流动方式进行选择,并说明选型依据。
3、热交换器流体流动空间的选择;确定流体流动位置如管程或壳程等。
4、管壳等材料的选择。
第三章换热器热力计算根据设计条件,确定换热器的定性温度、流体物性数据、换热器热负荷、传热温差、传热面积等。
要求实际传热面积比所需传热面积大10-20%。
第四章换热器结构设计根据设计条件,确定换热器的结构,包括流体流速、换热管直径和长度、管程数、壳程数、壳体尺寸、折流板尺寸、管子排列方式、管间距等。
第五章换热器校核设计对已设计换热器进行校核计算,包括热流量校核、传热系数校核、热阻校核、壁面温度计算、流通通道阻力等。
并对前面所做的计算结果做出汇总表。
对换热器的设计结果进行分析,判定是否合理,否则需要改变参数或结构尺寸,甚至改变结构型式重新计算。
第六章图纸绘制绘制正式图纸,包括整体装配图以及必要的零件图如管板、折流板等。
第七章主要参考文献写出本次设计所参考的文献资料,参考文献的格式按下例中的参考文献格式编写。
………………………………………………………………….以上设计步骤可以根据指导老师设计任务书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课程设计写作规范一、课程设计报告打印课程设计报告一律用Word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行距固定值18磅,页边距采取A4默认形式,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二、课程设计报告装订顺序课程设计报告的装订顺序依次为:(1) 封面;(2) 目录;(3) 正文;(4) 参考文献;(5) 注释;(6) 附录;(7) 封底。
注意:各大项均重起新页。
(1)-(5)不参与编页,正文起后所有的为阿拉伯数字编页。
三、各项具体要求1.封面(1)要按照学院统一规定的格式排版,不得更改模版任何格式。
(2)论文题目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不宜超过20个字,可分两行。
2.目录三级提纲目录。
“目录”黑体四号加粗,居中。
目录内容全为宋体小四号,间距设置为段前段后均为0行,行距为18磅。
3.正文课程设计报告正文部分包括:绪论(或前言、序言)、课程设计报告主体及结论。
课程设计报告撰写的题序层次要求以下两种格式:理工科类11.11.1.1课程设计报告主体是课程设计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要求层次清楚,文字简练,通顺,重点突出。
结论(或结束语)作为单独一章排列,但标题前不加层次序号。
结论是整个论文的总结,应以简练的文字说明论文所做的工作,是论文的精华,要写得扼要明确,精练完整,准确适当,不可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绪论(或前言、序言)”、“结论”及一级标题文字以三号黑体左起顶格打印,间距设置为段前段后均为6磅,行距18磅。
“二级标题”以四号黑体左起顶格打印,间距设置为段前段后均为6磅,行距18磅。
“三级标题”以小四号黑体左起顶格打印,间距设置同正文。
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间距设置为段前段后均为0行,行距18磅。
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或连续)编号,如:图2-5,表3-2,公式(5-1)等。
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
如果图中含有几个不同部分,应将分图号标注在分图的左上角,并在图解下列出各部分内容。
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表述所用一致;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表格采用三线表,不要竖线。
图序及图名、表序及表名采用五号楷体字;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附注写在图或表的下方。
公式的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图、表、公式等与正文之间要有6磅的行间距。
4.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三号黑体左起顶格,与正文空一行。
内容中文的用五号宋体,外文的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序号用中括号,与文字之间空两格,如果需要两行的,第二行文字要位于序号的后边,与第一行文字对齐。
课程设计报告中列出的参考文献格式应符合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列出的参考文献务必实事求是,课程设计报告中引用的文献必须列出,未引用的文献不得出现。
参考文献序号按所引文献在课程设计报告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引用文献应在课程设计报告中的引用处加注文献序号,并加注方括弧。
参考文献按如下格式列出:学术著作:[序号] 著者.书名[M].版本(初版不写).翻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学术期刊:[序号] 著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论 文 集:[序号] 著者.篇名.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科技报告:[序号] 著者.题名[R].报告题名,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 著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授予年.专利文献:[序号] 专利申请者.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技术标准:[序号] 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发布年 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报纸文献:[序号] 著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面次序).电子文献:[序号] 著者.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示/载体类型标示.文献网址或出处,更新引用日期.5.注释在课程设计报告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6.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例如冗长的公式推导、编写的算法、语言程序、以方便他人阅读所需要的辅助性教学工具或表格、重复性数据和图表、调查问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