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安全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例

食品安全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例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xxxx\一、调查信息调查时间:2011年11月一三日调查地点:东莞市大朗镇调查人群:大朗普通居民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小组讨论、上网查阅资料调查背景:中国有句话:民以食为天。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中国还有句话:病从口入。

食品的质量不安全,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

食品的食,由两个汉字组成,上半部,是个人,下半部是个良,给人一个简明的构想,做食品的人要有良心,然而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事件频频发生,在考验着我们老百姓的心理承受能力。

经历了“瘦肉精”、“三鹿奶粉”、“毒大米”、“染色馒头”、“西瓜膨大剂”等一连串食品安全事件后,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被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同时,中国食品安全体制备受考验,改革也是必然的趋势。

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依次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天然毒素、有机污染物等引起的化学性污染;以及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

因此,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着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

而如何完善食品安全监督体制是目前社会群众及政府官员们极为关注的一个焦点。

带着对这一舆论焦点的探究和深思,我们在东莞市大朗镇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希望能通过调查结果的分析结合典型事例探究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探究完善及改革办法。

二、问题分析调查内容:本次调查我们小组来到大朗大润发附近随机抽取了100个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是问卷内容及结果:1.您的年龄是2.您经常购买食品的地点是3.您是否经常留意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4.你对中国的食品安全还有信心吗5.对于发生安全事故的食品,您今后还会考虑购买吗?6.您对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的看法是7.你怎样看待“瘦肉精”事件,你认为主要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8.当买回家的食品有质量问题时,通常采取的做法是 [可多选]9.您认为造成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众多的原因是什么? [多选]10.您认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最需要做的是结果分析:从搜集的资料及调查的结果来看,大朗镇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存在的。

居民们普遍对食品安全不放心,由于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跟踪报道及食品安全隐患的曝光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们比以前更重视食品安全及质量了。

近3成的居民对中国食品安全失去信心,中国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已经在居民中造成了恐慌,食品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对于发生过安全事故的食品几乎没有人会在购买,因此食品安全事故不仅会给居民饮食造成影响,而且会严重影响食品企业的发展。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个人利欲熏心、主管部门职责不明监管不力、执法部门对违规企业和个人的惩罚力度不够等众多原因造成了现在的食品安全事故。

食品安全关乎居民群众的人身安全,理应受到居民们的重视。

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使居民意识到国家食品安全体制的缺陷和漏洞,通过媒体的渲染和宣传,成了现下社会舆论的焦点、热点,也成为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难点。

关于食品安全事故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友好型技术相对落后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

多年来,我国在开发生态友好型农用生产资料方面基本处于跟踪国外和仿制的水平,其中以常规品种开发居多,自主创新品种相对较少。

产品普遍存在有效含量偏低、质量良莠不齐、效果不太稳定、适用范围较窄、使用不够简便、市场竞争力差的问题。

2、关键检测技术与设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我国目前缺乏对健康危害大而国际贸易中十分敏感的污染物,如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氯丙醇和某些真菌毒素的关键检测技术。

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美国FDA的多残留方法可检测360多种农药,德国的DFG方法可检测325种农药,加拿大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251种农药(其中GC-MS检测239种,HPLC-FLOUR检测12种),而我国缺乏同时测定上百种农药的多残留分析技术。

在环境污染物检测方面,发达国家拥有检测二恶英及其类似物的超痕量(10-12--一五)、检测“瘦肉精”、激素、氯丙醇的痕量(10-9)检测技术和大型精密仪器,而我国尚缺乏这些环境污染物的有效、快速检测方法、技术和设备。

此外,一些发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研究食品中疯牛病朊蛋白和禽流感病毒的检测方法,我国也没有可供监督检测用的实用方法和技术。

河豚鱼中毒死亡人数占食物中毒总死亡人数的33%,居中国食物中毒死亡人数之首,但目前还没有河豚鱼毒素(TTX)的监督检验的快速检测方法。

3、未全面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危险性评估技术和控制技术危险性评估是WTO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用于制定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必要技术措施,也是评估食品安全技术措施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技术措施与国际水平不接轨的原因之一即是没有广泛采用危险性评估技术,特别是对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的暴露评估和定量危险性评估,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一五7∶h7、疯牛病等均未进行暴露评估和定量危险性评估。

近年来,发达国家建立了从源头治理到最终消费的监控体系以保障食品的安全,广泛采用“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兽医规范”(GVP)、“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分析(HACCP)等先进的安全控制技术,对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十分有效。

而在实施GAP、GVP 的源头治理方面,中国的科学数据尚不充分;在采用HACCP方面食品企业才刚刚开始,缺少覆盖各行业的HACCP指导原则和评价标准。

4、食品安全标准技术含量低、不统一、不完善据统计,我国共有食品标准约3500项,其中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标准约2600多项,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检验方法标准等组成的较为完善的食品监督管理标准体系,但这些标准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作用。

原因在于一是标准分散于多个部门,使食品安全标准既有交叉重复,又有空白。

二是标准不配套,不仅表现在标准个体之间,更表现在从生产到流通过程中。

三是标准技术含量低,特别是与14.63%[3],覆盖面远远不够。

5、缺乏正常的公众食品安全监督渠道;当前食品安全事件的揭露和曝光主要是靠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宣传。

媒体的大肆渲染和报道能掀起社会舆论的热潮,同时引起了居民群众和政府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

然而这并不是正常的食品安全监督渠道,新闻媒体有可能为求达到宣传效果而不惜夸大事实进行渲染。

因此,正常的群众食品安全监督渠道不可或缺。

6、社会整体诚信资本的缺失。

食品生产者诚信意识缺失,职业道德不强,使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问题食品屡禁不绝。

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为了获得更多利益,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于不顾,采取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非法手段进行商品生产和销售,严重违背了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市场诚信的原则。

三、解决对策面对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障食品的安全。

同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局和卫生部门也加大了对生产企业、市场商品的监督抽查力度。

目前已形成了全国上下重视食品安全,狠抓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并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有很大的改进,但要进一步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我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一是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一切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等;二是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使国民珍爱我们的环境,使每一个人在办每一件事时,都要从保护我们的环境出发。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研究并提出既符合WTO有关原则,又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制订配套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全面提升国家的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

还要不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

对制假、售假不法行为,从严、从重予以打击,造成一种高压态势,使不法分子不敢铤而走险。

(四)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建立和完善食品与营养监测系统,坚持重点监控与系统监控结合,监测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食品生产、消费、贸易状况。

加强食品信息建设,建立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保障全民食品消费安全。

利用食品安全预警系。

四、心得体会在此次大朗的社会调查中,我们深刻的感受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不少居民表示中国近期发生的各类食品安全事故已经深深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以至于现在吃什么都不放心。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但各类食品安全事故却不断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各类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对百姓生命安全关注不够,给了黑心商家可乘之机。

不过大部分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还是充满了信心的,相信只要国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规范食品市场,我们食品一定会越来越安全,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2020年6月11日星期四00:38:586.11.202000:3800:38:5820.6.1112时38分12时38分58秒Jun. 11, 2011 June 202012:38:58 AM00:38:5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