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员素质测评的量化和质化方法1、量化和质化,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定量和定性。
这两种类型之间的不同在于资料本身的性质。
量化的资料是数字形式的硬资料;质化的资料则是以映像、词语、句子、照片和符号等形式的软资料。
2、量化,指数量化,指给事物以数学形式的表示。
人员素质测评量化,即用数学形式描述素质测评的过程。
就是通过素质测量法则,把个体稳定的行为特征,与某一项量之间建立起同态关系,使定性评定中不便综合处理的行为特征信息,得到统一的数学处理,来揭示素质的数量特征与质量特征,使人们对素质有更深入、更本质的认识。
3、素质测评量化的形式:从理论上来讲有一次量化、二次量化、类别量化、模糊量化、顺序量化、等距量化、比例量化、当量量化。
(1)、一二次量化当一二做序数词时,一次量化是指对素质测评的对象进行直接的定量刻画。
二次测评则是指对素质测评的对象进行间接地定量刻画。
当一二做基数词时,一次量化指对素质测评的量化过程可以一次性的完成。
二次测评师指整个测评的过程要分二次计量才能完成。
(2)类别量化和模糊量化类别量化就是把素质测评对象划分到事先确定的几个类别中去,然后每个类别都赋予不同的数字。
(特点:1、每个测评对象仅属于一个类别,不能同时属于两个以上的类别,2、量化在这里只是符号性的形式量化。
)模糊量化要把素质测评对象同时划分到事先确定的每个类别中去,根据该对象的隶属程度分别赋值。
(特点:每个测评对象同时且必须归属到每个类别中,量化值一般不大于1的正数,是一种实质性量化。
)(3)顺序量化、等距量化与比例量化顺序量化一般是依据某一素质特征或标准,将所有的素质测评对象两两比较排成序列,然后给每个测评对象一一赋予相应的顺序数值。
等距量化要求素质测评对象的排列有强弱、大小、先后顺序的关系,而且要求任何两个素质测评对象间的差异相等然后再此基础上才给每一个测评对象一一赋值。
比例量化不但要求素质测评对象的排列要有顺序等距关系,而且还要存在倍数关系。
(4)当量量化,就是先选择某一个中介变量,把诸种不同类别或不同质的素质测评对象进行统一性的转化,对他们进行近似同类同质的量化。
4、质化的概念它是指将研究对象的诸属性、现象、素质、表征、关系等纳入研究者预先设计的类别、术语中进行理解,然后做出某种描述和解释,以揭示对象存在的样态和样式。
5、质化的作用与意义优点:A、质化方法比量化方法进行起来成本低。
B、在特定的场景中,更能深入了解被考察对象内心动机与感觉。
C、质化方法可提高量化方法的效率。
6、质化(定性)的取向A、超验的观点:该观点比较贴近于解释性与批判性的取向。
其目的在于清除被研究者的错误观念,并且把人当成具有创造力、同情心的生命体,而不是物体。
B、实践逻辑:该逻辑是实际上如何展开研究的逻辑。
这套逻辑的基础是有经验的研究者之间共享的判断或规范。
C、非线性路径:定性研究的路径更多是非线性和循环的。
D、完整性E、逐渐形成的研究问题7、质化(定性)样本抽样方法随意抽样配额抽样立意抽样或判断抽样雪球抽样异样个案抽样连续抽样理论抽样8、质化资料的分析方法资料分析通常是指找出资料中模式——反复出现的行为、目标或知识体系。
定性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有七种:叙述法、理想分类法、连续逼近法、例证法、路径依赖与偶然事件法、主题分析法、分析性比较法。
叙述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描述。
基本要素包括:A、对整个故事的概要性陈述B、一个区分特定时间、空间、人物和状况的定位C、“发生了什么”的情景中的复杂行动或转折D、一个关于该叙述的意义或重要性的评价或情感性评估E、对于戏剧性的高潮过后发生了什么F、叙述结束时的尾声或信号。
理想类型法:是一种用做比较的工具,因为没有任何事实会完全与理想类型相符。
连续逼近法:这个方法涉及在向最后的分析阶段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断重复与循环。
例证法:研究者把理论应用到某个具体的历史情境或社会背景中,或者根据先前的理论来组织资料。
事先存在的理论为其提供了一些“空盒子”。
盒中的证据不是正式就是拒绝理论,研究者将此看作诠释社会世界的有力工具。
路径依赖与偶然事件法是指一个独一无二的起点如何导致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并产生一种确定性的路径,规定着一连串后续事件的出现。
这个路径有一种因果效应。
它涵盖或限制着正在发生的后续事件的发展方向。
E、主题分析法:它是一种创新的、整体的分析定性资料的方法。
它把文化情景中的基本单位界定为一个主题,及一个用于组织资料的观念或概念。
主题=主概念+语意关系+从属概念G、分析性比较法:即进行比较的逻辑方法,包括取同法与取异法构成定性资料分析中分析性比较的基础。
9、定量分析的优缺点优点:A、研究工具和资料标准化,效度和信度相对准确B、可以使用实验干预的手段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研究C、通过随机抽样可以获得由代表性的数据和研究结果D、适合对事情的因果关系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缺点:A、只能对事物的一些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不能获得具体的细节内容。
B、测量的时间往往只是一个或几个凝固的点,无法追踪事件发生的过程C、只能对研究者事先预定的一些理论假设进行证实,很难了解当事人自己的视角和想法。
10、定性分析的优缺点优点:A、在微观层面对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对小样本进行个案调查,研究比较深入,便于了解事物复杂性。
B、注意从当事人的角度找到某一社会现象的问题所在,用开放的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当事人看问题的方式和观点C、对研究者不熟悉的现象惊醒探索性研究D、注意事件发生的自然情景,在自然情景下研究生活事件E、通过归纳的手段自上而下的建立理论,可以对理论有所创新。
缺点:A、不适合在宏观层对规模较大的人群或社会机构进行研究B、不擅长对事情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进行直接的辨别C、不能像量的研究那样对研究结果的效度和信度进行工具性的、准确的测量D、研究的结果不具备量的研究意义上的代表性,不能推广到其他地点和人群E、研究没有统一的程序,很难建立公认的质量衡量标准。
10、结合方式A、整合式结合整合式结合的方式是将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分成两个部分,在一个整体设计中将这两个部分各自完整地结合起来。
他有三种不同的设计方案:p129顺序设计、平面设计和分叉设计。
B、分解式结合这种方式将不同研究方法中的各个部分进行分解,然后将其中某些部分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
包括三种不同的设计方案:混合式设计、整合式设计、内含型设计。
11、测评资料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A、测评资料的搜集常用的搜集方法有三种:搜集、调查、测量B、测评资料的初步整理:初步性的整理工作是通过分类和制成图表两个步骤来完成的。
C、测评资料的分析:一般只做如下一些测评数据的分析工作:集中量数的计算、差异量数的计算、相关与回归的分析、总体平均数与比率的推断、显著性检验以及方差分析。
第六章人员素质内容标准化方法1、标准:就是指测评标准体系的内在规定性,常常表现为各种素质规范化行为特征或表现的描述与规定。
2、标度:即对标准的外在形式划分,常常表现为对素质行为特征或表现的范围、强度和频率的规定。
3、标记:即相应于不同标度(范围、强度和频率)的符号表示,通常用字母(A、B、C等)、汉字(甲、乙、丙等)或数字(1、2、3等)来表示,它可以出现在标准体系中,也可以直接说明标准。
标记没有独立意义,只有当他们与相应强度或频率的标度想联系时才有意义。
4、测评目标是对测评内容筛选综合后的产物。
5、测评指标在这里并非完全同义于统计学中“指标”,它是素质测评目标操作化的表现形式。
6、工作分析: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搜集工作信息,并通过分析和综合所搜集的工作信息找出主要因素,为工作评价与员工的录用提供依据的管理活动。
7、工作分析的方法:是指可以用于搜集与测评对象相关的工作信息的基本方法,包括工作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工具与方式。
8、工作分析的方法具体包括:观察法、工作者自我记录法、主管人员分析法、访谈法、关键事例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查阅法。
9、测评内容的标准化步骤:一、明确测评的课题与目的:首先必须以一定的测评客体为对象,以一定的测评目的为依据。
测评客体的特点不同,测评标准体系就不同。
测评客体的特点一般由行业性质决定。
二、确定测评的项目A、工作目标因素分析法B、工作内容因素分析方法C、工作行为特征分析法三、确定测评标准体系结构该结构也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第一分析层次的各项指标称为一级指标(测评目标)表示测评对象的总体特征第二分析层次的各项指标称为二级指标(测评项目)反应一级指标的具体特征第三分析层次的各项指标称为三级指标(测评指标)说明二级指标的具体内容说明:指标在这里是指用来反映素质测评对象的品质特征或数量特征的名称。
四、筛选和表述测评指标由以下两个问题来筛选优良的素质测评指标:A、这个测评指标是否具有实际价值B、这个测评指标是否切实可行五、确定测评指标权重A、权重的种类(纵向加权即是指对不同的测评指标给与不同的权数值。
纵向加权的目的是使不同的测评指标的得分可以进行纵向比较或者说使的各个测评对象的分数计量单位相等。
横向加权指即给每个指标分配不同等级分数,其目的是使不同的测评客体在同一测评指标上得分可以相互比较。
综合加权即是纵向加权和横向加权同时进行。
其目的是使不同的测评客体在不同的测评指标上的得分可以相互比较。
)权数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决对权数,一种是相对权数。
所谓绝对权数,即是分配给测评指标的分数,也称为自重权数。
它常常为绝对数量。
所谓相对权数,是指某个测评指标作为一个单位,它在总体的比重值。
它常常表现为相对数量,即百分比、小数等。
所有测评指标的绝对权数之和为总分,二所有的测评指标的相对权数之和则为1.B、确定权重的方法(p146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多元分析法、主观经验法)六、规定测评指标的计量方法:常见的有两种,客观性测评指标和主观性测评指标。
七、试测并完善测评指标体系10、信度:即可靠性,指的是测量结果反映测量对象实际情况的可信程度。
是量化方法的关键。
11、信度的类型:A、再测信度:这是指设计一种调查工具,对同一调查对象进行先后两侧调查,然后再比较两次的调查的结果,并求出信度系数。
B、复本信度:这是指设计两种内容、难度、篇幅等相似的调查工具,对同一调查对象进行测量,然后比较两种调查结果,并求出信度系数。
C、一致性信度:是指所测评素质相同的各测评项目分数间的一致性程度。
12、评分者信度:测评结果的差异来至两个方面:一是被测者本身,另一个是测评者及其测评。
13、效度:是指测验结果与测验目的的相符程度,即所测量到的内容确属原本想要测量的内容。
14、量化测量的效度的三种类型: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关联效度。
15、内容效度:也称表面效度或逻辑效度,它指的是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度和逻辑相符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