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复习讲义一.专题概要:1.中国近代史的线索问题:(1)自身衰败过程:王朝循环下的各种内部体制性危机和社会骚乱的再现,中央集权的王朝统治机构衰落的趋势————沉沦史(2)边缘化(半殖民化)过程:强大的外来政治、经济、军事渗透下,中国原有进程被打断,逐步被纳入到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新体系之中,沦为依附性的半殖民地,主权的丧失与变形————灾难史、沉沦史 革命史观、社会形态史观(3)革命化过程(现代化的手段):因自身衰败和半殖民地化激起中国内部产生反侵略与拯救民族危亡的强烈回应;————抗争史、探索史 革命史观✍传统形式和准传统形式——民间起义和骚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准现代化和现代化形式的回应——自强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国民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4)现代化过程:在世界变革浪潮的推动下,内部出现新兴的民族主义、新经济因素成长、制度革新、文化革命和社会变迁,推动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世界的新的社会经济体制缓慢转型过程。
———现代化史 现代化史观(5)文明转型过程: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商工文明的转型——文明转型史 现代化史观二.中国近代史的独特运动形式:从传统渐进的积累性变迁到急剧的传导性变迁,是错综复杂的、贯穿于整个社会变革中不同性质的多重矛盾纠缠在一起,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侵略的矛盾;资本主义新生产方式与中国古老的农业、家庭手工业和副业结合的生产方式的矛盾;正在兴起的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工业——商业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华夏农耕文明的矛盾;这三重矛盾的交织,既是世界历史处在有史以来的大转变时代所产生的复杂现象,又是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系碰撞的必然产物。
三.革命史观、社会形态史观下阶段划分:1840鸦片战争—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第一讲:列强的侵华和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讲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前中国和世界大事年表: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扭转贸易逆差(1)鸦片泛滥危害:摧残中国人的生理,败坏道德——国难;白银外流,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危害王朝统治(2)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硝烟)也战争爆发——直接原因展拓:鸦片战争起源:材料:‚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和进行的对华战争。
‛维护鸦片贸易说:马克思从道义上谴责了战争的非正义性,但没有揭示出这场战争的根源,仅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表面因素。
材料:‚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它(鸦片战争)不过是……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
‛禁烟运动肇源说:他站在西方殖民者立场上,从西方的价值观出发来认识这场战争,推卸战争责任,掩盖战争的侵略性和鸦片贸易的罪恶性。
材料:‚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鸦片战争)‛。
文化观念、体制冲突说:费正清和张文保观点有一定合理性,西之间的确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和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与英国在政治、经济制度、体制和文化观念、外交理念等方面存在冲突,清政府昧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坚持闭关锁国、天朝上国、重农抑商政策,是引发战争的因素,但但他们显然基于西方文化价值基础上审视这场战争的起因,并没有看到战争爆发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输出和掠夺资源和财富的根本原因。
况且,即或是文化价值冲突或‚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诉求,也不能成为无视别国主权,借助坚船利炮发动战争的理由。
材料:(清政府)竟然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维护正当贸易的商业战争说:中英确实存在着贸易政策冲突,但英国外相完全是站在西方殖民者的立场之上,以西方的价值观念来看待鸦片战争,将战争的责任完全归咎于中国,美化殖民扩张,掩盖战争的侵略实质。
总结提升:鸦片战争,固然有中英之间的文化观念上的差异,也有双方不同贸易政策的冲突。
但是,就其本质而言,它是英国为了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三.中国战败的原因:(部分材料省略)‚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敌我,是器不良也。
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
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
‛——林则徐致友人信匪夷所思的攘夷:粪桶阵‛破敌;‚五虎制敌‛;‚剥人皮‛御夷;猴子‚火攻‛为大府者,见黄金则喜;为县令者,严刑非法,以搜括邑之钱、米,易金贿大府,以博其一喜。
至于大饥,人几相食之后,犹藉口征粮,借名采买,驱迫妇女逃窜山谷,数日夜不敢归里门,归而鸡、豚、牛、犬一空矣。
——《张亨甫全集》皇上天纵聪明,高瞻远瞩,见事也比臣高上百倍,臣想来想去,撤藩有撤的好处,不撤也有不撤的好处,心中好生委决不下,接连几天睡不着觉。
后来忽然想到一件事,登时放心,昨晚就睡得着了。
原来臣心想,皇上思虑周详,算无遗策,满朝臣子们所想到的事情,早已一一都在皇上的预料中。
臣子们想到的计策,再高也高不过皇上的指点。
臣子只须听皇上的吩咐办事,皇上怎么说,臣子们就死心踏地,勇往直前的去办,最后定然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金庸《鹿鼎记》明亡前后,有识之士更对中国文化有过深入地反思。
但在清代康、雍之后,一方面思想定于一尊,另一方面繁琐学风占尽知识资源,再加上经济繁荣、生活逸乐,少有人能深刻地思考根本问题。
于是,中国只剩下一个依靠习惯反射神经维持的肢体,却没有主导神经中枢的思维能力。
固然中国军队武器不如人,但鸦片战争失败的关键还是在于政府缺乏相互呼应的机制,官民城乡之间也缺乏沟通与联系。
事实上,当时的中国已不是一个整体性的国家,因为已没有可以动员的机制,也没有认知敌我情况的讯息。
中国是一个已经解体溃散的社会,不堪外来一击。
——许倬云《万古江河》假设现在让华盛顿作中国的皇帝,让惠灵顿作他的将军,率领中国军队同英国军队作战,结果胜负如何呢?即使中国拥有大量的军舰大炮,也要被英国的土枪和帆船打败的。
由此看来,战争的胜败,即不在于将帅,也不在于武器,而完全在于一国人民的精神力量。
——日本福泽谕吉结论:武器装备落后、陈旧;愚昧无知的战略战术;缺乏民族意识和公民意识;社会的落后;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根本上说,是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力战胜先进、强韧进取精神的资本主义制度。
四.中英南京条约(1842)赔款:加重人民的负担,开创了列强勒索赔款的恶例;割香港岛:破坏领土主权,开创了列强割让领土的恶例;开放广州、厦门、宁波、上海、南京为通商口岸获:列强得了贸易特权,利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协定关税:破坏关税主权,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提供了便利条件;四.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部分材料省略):1.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开始2.古老中国的分界,中西关系格局的逆转3.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觉醒;4.促进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展拓: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马克思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宴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逢苟且于目前。
——王韬道光皇帝:万年和约今汝既有悔罪之意,何不趁此商量,如果能将各船全数退回广东,即可罢兵,我必奏明大皇帝,将香港一处,赏给英国。
‚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
至于协定关税……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
……所以他们……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
‛‚该夷……虽系贪得无厌,而其意不过求赏码头,贸易通商而已,尚非潜蓄异谋‛。
‚(魏源)说:‘圣人以天下为一家,四海皆兄弟,故怀柔远人,宾礼外国,是王者之大度’,而其‘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论……他所指的长技,首为船炮,应自设厂局,延用法、美之人,制造教演。
‛‚战争结束后,道光帝曾下令各省修筑海防工事。
……各地竟然旧样复制,全无改进。
祁唝……因仿造火轮船……提议从澳门雇觅‚夷匠‛。
这……触动了他(道光)的神经,宁可不要火轮船,也不能让这些危险的‚夷匠‛入境‛。
战后广州:‚战败后的广州,并没有像通常那样死气沉沉,而是上上下下都喜气洋洋地互贺迁。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战争北京:由林则徐辑录京中来信编的(软尘私议),其中一则描绘了战后北京景象:‚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
‛结论:战败并没有促使当时的国人警醒,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更未意识到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野心,中国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满目自大,因循守旧之风依旧盛行,根本就没有民族意识的觉醒;错失机遇,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第2讲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一.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1)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2)鸦片大量输入和沉重赋役,无力购买英国工业品。
3)外国商品很多不适应中国人的习惯和要求二.1858年《天津条约》1.公使进京:利于列强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核心,干涉内政;利于清廷了解世界大势,加强与外部世界联系,促进外交近代化2.增开通商口岸: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张到北方沿海、长江流域及腹地;3.外国军舰自由航行:—内河航行自由权,便于外国商品向内地倾销;加剧了中国国防安全形势。
4.外国人可在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为传教士进行不法活动和侵略提供附身符;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承载着,促进西学东渐进程,促进中国社会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进步;1860年《北京条约》1.天津开埠:成为外国侵略势力在北方的主要活动基地,威胁北京的安全。
2.割九龙司地方一区:进一步破坏领土主权,扩大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3.准许华工出国:变相奴隶贸易,掠夺劳动力4.沙俄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中国社会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清廷统治方针改变——抵抗——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统治集团分化,洋务派兴起,地方汉族官僚崛起;中体西用指导下的中国近代化实践艰难起步——自强运动第3讲中日甲午战争一.背景:1.明治维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市场狭小,资源有限——摆脱生存危机,走出经济困境;2.浓厚封建残余——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发动对外战争的文化心理资源;3.积极对外扩张国策化;4.帝国主义纵容二.丰岛海战——仓促应战;平壤战役——可歌可泣的悲怆与可耻的逃窜;黄海大战——壮怀激烈;撞击吉野;辽东战役——望风逃窜与旅顺屠杀;威海战役——坐以待毙与集体投降;城下之盟——举国同哭三.《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国土沦丧,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社会、民族危机赔偿2亿两——举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财政危机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华通——标志着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日本商品免征内地税——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和中国现代化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四.中国战败原因:(材料省略)日本: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煽动民族主义,举国团结一致,为民族、国家而战;精心伪装的舆论、思想准备;蓄谋已久的侵略方针;目光远大的战略、外交、军事准备;了解世界大势,抓住有利国际环境;现代化比较全面;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制度因素;海洋意识缺乏——战略战术;缺乏近代公民意识、国家、民族意识——社会因素;有限的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存在一定差距——军事因素五.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近代化)的分水岭:1.政治进化:天朝危机—民族和社会危机——民族意识觉醒;西方政治学说传播,维新变法和民主共和革命运动2.国际关系:中国在远东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传统朝贡体系崩溃,加速日本的崛起,跻身于帝国主义国家行列;3.经济进化: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政策放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4.思想观念进化:实业救国、维新变法、民主革命思想并存第 4 讲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侵华高潮2.概况:开端:三国干涉还辽方式:强占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侵略方式:办银行、开矿山、设工厂、修铁路——资本输出危害: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3.三国干涉还辽;(1)实质:非为维护中国主权,列强在侵略中国上既相互勾结、合作又斗争(2)影响:加剧了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之间的矛盾,为日俄战争埋下祸根4.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实质: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利用美国自身工业实力,以技术优势为基础,获得竞争优势,实现美国经济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