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尔晋小儿推拿法

周尔晋小儿推拿法

周尔晋小儿推拿法周尔晋著小儿百脉汇集于掌,适宜于5岁以下小儿的推拿法有多个版本,而以周老的最为简单、实用。

今将周老小儿推拿法的有关内容从《火柴棒医生手记》中单独抽出,并参考其他版本作了少量补充,供人们试用。

一、小儿推拿手法1.清、补脾土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面)。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土”,中医功效等于吃人参、白术;从螺纹面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心方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土”。

脾土多用补,而少用清。

2.清、推大肠部位:食指外缘(即食指桡侧——编者注),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端直推至虎口,名“推大肠”,为补,止泻;从虎口推向食指端,名“清大肠”,治便秘。

3.揉板门部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用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自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心方向——编者注)为“清”,作用同清推大肠。

4.清肝木部位:食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木”。

注意:“肝木”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火。

5.清心火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心火”。

注意:“心火”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心火。

清肝木与清心火有清火、降热功能。

6.清、补肺金部分:无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金”;旋推为补,名“补肺金”。

“肺金”实热症用清法,虚症用补法。

7.补肾水部位:小指脂腹。

操作:肾水与肝木、心火、肺金的手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水”。

注意:“水”宜补不宜清,补肾水相当吊盐水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用。

8.揉外劳宫部位:第三掌骨背侧,腕横纹至掌骨小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用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止痛作用。

9.推上三关部位:小臂前侧,自腕横纹至肘部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两指自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用。

10.清天河水部位:小臂内侧,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侧推或用食、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水”,是退热重要手法,还有宁心与安眠作用。

11.退六腑部位:小臂后侧,自腕横纹至肘部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两指指腹自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注意:退六腑大寒,相当于中药之犀角、羚羊角,非40℃以上之高热,不可轻用。

12.分推肩胛骨操作:沿肩胛骨骨缝从上向下推如弯月,名“分推肩胛骨”(如箭头所示),本手法宣肺止咳,对久咳急气患儿适用。

13.揉肺俞部位:第三、四胸椎间,正中线旁开1.5寸处。

操作:用双手拇指指尖作揉法(右手为顺时针,左手为逆时针)。

14.推脊柱部位:上起大椎穴,下至尾骨之间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指指腹由上而下直推,名“推脊柱”,为退热重要手法。

15.推尾椎部位:自第4节腰椎到尾骨之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指腹向上直推,为补,又名“推七节”;下推为“清七节”。

补法止泻,清法治便秘。

16.揉长强部位:肛门与尾骨之间。

操作:用指尖作揉法,名“揉长强”。

可止泻。

17.捏脊操作:以双手拇指与食指并拢,从尾椎骨沿脊柱两侧向上捏(成人高血压患者从颈部向下捏至尾椎骨),连皮带肉用力捏起即放下,一起捏至颈部发际处为止,以脊柱两侧皮肤微有潮红为有效。

说明:捏脊多用于治疗小儿积聚一类的疾患,如食积、疳积、呕吐、便秘、泄泻等,故又称“捏积”;还可消除肝、脾肿大,并有医治百病与抗癌作用。

18.揉内关部位:伸臂仰掌,腕横纹上2寸(以患者的手量)两筋之间。

有宁心安神,镇静止吐作用。

19.揉、压足三里部位:外膝眼下3寸(用患者的手取),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说明:在周老小儿推拿诸多病例中,唯有“急救中毒性菌痢患儿”一例,用的是指压双足三里附近的“高升点”,其余皆按揉足三里。

有强壮、消炎、治胃肠道疾病作用。

20.揉三阴交部位:内踝尖上3寸(用患者的手取),胫骨后缘稍后。

推天河水--去热法昨天夜里虎子突然发烧,我想起了中里巴人老师写的求医不如求已一书里有,推天河水给宝宝退烧的方法,又在网上找了一下,大家的经验.从早上五六点钟,虎子体温38.4度开始,我用了点康贝的润肤油推了三百多下天河水,到了早上九点,虎子成功降温了-------36.9度了,十点,36.8度,十一点 36.2度.一切正常了!在这里写成日志,推荐给所有妈妈们.祝宝宝们身体健康,不打针不吃药!推拿:天河水穴位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穴位:天河水)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叫“天河水”。

操作:推天河水法是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成人自劳宫穴开始推至肘横纹),次数:200~500次。

作用: 天河水性凉,清热,除烦.小儿200—300次,成人4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1、小儿外感发烧、头痛:怕冷、少汗、流清涕。

先用推天河水法200—300次。

再按揉“风池”(颈后枕骨下,大筋两侧凹处:与耳后‘硬骨’下缘相平);“曲池”(曲肘90度,肘横纹桡侧头《大拇指一侧》);双手自"攒竹穴"(眉头内侧凹处)经眉弓(眼眉)向两侧抹至太阳穴;各按揉或抹3分钟以上。

2、小儿食积发烧:手、足心热,不思饮食,下午发热高。

先用推天河水法200—300次。

再用捏脊法5-7次。

按揉"劳宫"(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取穴);"足三里"(外膝眼下4指)各三分钟以上。

3、如高热:可用食、中指蘸水弹打,同时吹气,称“打马过天河”。

4、成人发烧、头痛:可用力“推天河水”400—500次,但要从“劳宫穴”开始推。

再加按风池、曲池、大椎、合谷、足三里各穴;并用力按揉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第二个骨节的两侧、哪个点痛的厉害要大力反复按揉(分别对应着前头疼点、头顶疼点、偏头疼点、及后头疼点)。

效果:“推天河水法”是中医小儿推拿学中讲的行之有效的小儿退热法.经风雨同舟在成人突高热、头痛时试用有明显效果。

说明:1、发热时不可盲目服药。

2、出现发热时及时推拿,不延误时间、就可见效。

3、用推天河水法时要见红印,但严防搓破皮肤.4、推拿后及时补充凉白开水或淡盐水。

5、推后每个小时测一次体温,如体温确无下降趋势,请速就医。

穴位:天河水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时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图.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推天河水--去热法看到一个治疗小孩发烧的方法“推天河水去热法”,先记下来,以备后用。

推拿:天河水穴位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穴位:天河水)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叫“天河水”。

操作:推天河水法是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成人自劳宫穴开始推至肘横纹),次数:200~500次。

作用: 天河水性凉,清热,除烦.小儿200—300次,成人4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1、小儿外感发烧、头痛:怕冷、少汗、流清涕。

先用推天河水法200—300次。

再按揉“风池”(颈后枕骨下,大筋两侧凹处:与耳后‘硬骨’下缘相平);“曲池”(曲肘90度,肘横纹桡侧头《大拇指一侧》);双手自"攒竹穴"(眉头内侧凹处)经眉弓(眼眉)向两侧抹至太阳穴;各按揉或抹3分钟以上。

2、小儿食积发烧:手、足心热,不思饮食,下午发热高。

先用推天河水法200—300次。

再用捏脊法5-7次。

按揉"劳宫"(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取穴);"足三里"(外膝眼下4指)各三分钟以上。

3、如高热:可用食、中指蘸水弹打,同时吹气,称“打马过天河”。

4、成人发烧、头痛:可用力“推天河水”400—500次,但要从“劳宫穴”开始推。

再加按风池、曲池、大椎、合谷、足三里各穴;并用力按揉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第二个骨节的两侧、哪个点痛的厉害要大力反复按揉(分别对应着前头疼点、头顶疼点、偏头疼点、及后头疼点)。

效果:“推天河水法”是中医小儿推拿学中讲的行之有效的小儿退热法.经风雨同舟在成人突高热、头痛时试用有明显效果。

说明:1、发热时不可盲目服药。

2、出现发热时及时推拿,不延误时间、就可见效。

3、用推天河水法时要见红印,但严防搓破皮肤.4、推拿后及时补充凉白开水或淡盐水。

5、推后每个小时测一次体温,如体温确无下降趋势,请速就医。

宝宝发烧了,不妨试一试穴位:天河水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时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图.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退热贴降温、退热贴是近几年的新产品,很流行,其实退热效果一般。

在宝宝的额头贴上一贴,宝宝的头部会舒服一点,家长的心也会舒服一些。

尝试着经络疗法:买了一本《儿童经络》,专门用推拿方法给宝宝治病的,阅读后发现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这回宝宝发烧,根据书上写的给宝宝推拿了一番。

首先给大家说的就是天河水了,这个名字就感觉让人凉丝丝的,这个穴位在手掌根部,就是手腕内侧,有个凹陷处,从这个凹陷处直到胳膊肘的位置,是很容易识别的线形穴位,只要从腕部一直推到胳膊肘对应的内侧这样持续推,200-500次,可以清热。

如果宝宝高热,在配合二扇门这个穴位,位于中指和无名指的连蹼处,用手指掐,可以退高热。

还有就是您在清天河水的时候,还要同时推三关和六腑,这两个穴位也很好找,三关穴顺着宝宝的大拇指下来,从手腕到胳膊肘的线形穴位就是了,六腑呢,就是对应的面,从小拇指下来一直到胳膊肘,这三条线分别是三关,天河水,六腑。

都分别推200-500下,可以有效缓解宝宝的发热情况。

还有治疗发热的基本疗法:推攒竹200次,也就是额头的正中线,用两个大拇指在额头正中线自下而上交替直线推动。

推砍宫200次,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的一条线,用大手指分别放在宝宝的两眉头上,然后沿着眉头向眉梢做分推。

揉太阳穴1分钟,这个简单就不介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