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艾灸常用的五大养生要穴

艾灸常用的五大养生要穴

艾灸常用的五大养生要穴
导读:利用艾火长期温灸五大养生要穴,具有补益肾气,健脾和胃,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扶养一身正气,使正气不绝,脾土肥沃,肾水充盈。

土沃、水盈、气足便能生长万物,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会健康长寿了。

下面就详细介绍艾灸最常用的五大养生要穴:关元、命门、足三里、神阙、中脘。

关元穴: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

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主治: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阴挺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一切虚劳损伤、四肢厥冷等。

命门穴: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主治: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

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肠痈等。

神阙:位于腹部脐中,有调理脾胃、祛寒壮阳之功。

此穴多用隔物灸。

《类经图翼》说:"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医学入门》说:"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

"
具体方法:以药末填脐,上放艾炷施灸。

艾炷每次3-5壮,药末可选用肉桂粉、附子泥、蒜泥等。

中脘穴:又名太仓,任脉之穴,在脐上四寸。

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腹泻、溃疡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侯。

温和灸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简便易学易会。

以上穴位怎样灸:
将艾卷燃着一端,在足三里、神阙(即肚脐眼)等五穴位上熏灸。

先反复测度距离,感局部温热舒适而不灼烫,即固定不动(一般距皮肤约3厘米),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作为保健可隔日或三日一次。

清晨或睡前皆宜,每次10-15分钟。

终年灸五穴,不仅有助于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及内分泌活动,还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从而能起到扶正祛病、益寿延年之作用。

中医诊疗:穴位按摩赶走脾虚
穴位按摩赶走脾虚
揉三阴交穴:
左手拇指按压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胚骨后缘处),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三阴交穴。

按揉天枢穴:
两手放于腹部两侧,中指按压天枢穴(脐旁开2寸处),按揉30次。

中医诊疗:穴位按摩赶走脾虚
揉隐白穴:
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隐白穴(足大趾甲根部内侧),
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拇指按压左足隐白穴。

揉阴陵泉穴:
双手扶于双膝,用拇指按压阴陵泉穴(胫骨内铡下缘)旋转揉20次。

揉足三里穴:
两手拇指按压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左右旋转按压30次。

揉公孙穴:
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的公孙穴(足内侧,第一跟骨下缘),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拇指按压左足公孙穴。

按摩三穴帮你去燥降火
内庭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

荥穴可以说是热症、上火的克星。

如果你有口臭、便秘、咽喉肿痛、牙痛、腹胀、吐酸水等不适时,可以多按内庭穴。

内庭穴是在第二足趾和第三足趾之间的缝隙交叉处,每天早晚用大拇指点揉100次即可。

合谷穴
合谷穴最好找了,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虎口。

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你有牙疼、耳鸣、眼睛红肿、鼻出血、头痛、咽喉肿痛、便秘、发热、口干,或者脸上的青春痘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往外冒,就可以按合谷穴来消消火。

这个穴位按摩起来也比较方便,因此没有固定的次数,有空的时候按一按就可以了。

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大足趾和第二个足趾之间的缝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

由于它属于足厥阴肝经,因此对肝火旺盛带来的上火症状效果非常好。

如果把手放在太冲穴上,稍用力就会感觉非常痛,说明肝火比较旺盛,那更要多按摩这个穴位。

具体的做法:在按摩太冲穴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