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文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此次团队去土家族聚集地调研,必先了解学习土家族的文化。
如果不先了解土家族文化,则不能有调研的想法,不如不去。
若学习土家族文化不彻底,轻则会贻笑大方,重则会遇到各种麻烦使团队陷入困境。
入乡随俗,现从图书、网上、及个人经历的土家文化简作介绍,望各队员认真学习。
一则中华各民族文化均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华民族的子孙应当担起保护各民族文化的责任。
二则为此次调研作必要的准备,以免影响以后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一、土家族概况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万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在湖南省264万、湖北省218万,重庆市150万,贵州省143万,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三省及重庆市的51个县市(区),目前在25个县区实行区域自治,其中两个自治州(共辖16个县市),5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4个土家族自治县,40个土家族乡,41个土家族联合自治乡。
他们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所辖的8县市: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花垣县、古丈县、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张家界市的桑植县、慈利县、永定区、武陵源区;常德市的石门县、桃源县;怀化市的沅陵县、芷江县、溆浦县、麻阳县。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巴东、宣恩、咸丰、鹤峰、来凤县;宜昌市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杂居区有兴山县、宜昌县、秭归县、枝城市等县市。
重庆市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区,杂居区有巫山、巫溪、云阳、奉节、万县、涪陵等县市;贵州省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杂居区有德江、江口、石阡、思南县、铜仁市及松桃苗族自治县。
二、族源土家族族源,尚无定论,目前处于诸说并存,其主要来源仍有以下几说:一说是古代巴人后裔。
认为土家族的自称与历史上巴人活动的有些地名读音相近,巴人崇虎与土家族相同,巴人的一些姓氏与土家族的一些姓氏相同等等。
二说是土着先民的后裔。
认为最早定居湘西的先民是土家族的主要来源之一。
从龙山里耶、大庸古人堤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湘西很早就有古人类活动,很多土家语地名至今犹存,说明这些地方最早应该是土家族先民开辟和居住的。
三说是唐代中叶由贵州迁入的乌蛮的一部分。
认为贵州境内称为“比跻”或“比际”的人与土家族自称相同,而中唐以后,“越嶲”一带乌蛮入侵贵州,征服了当地一部分土着,就是白罗罗称谓的起源,一部分与他们长期斗争,最后被迫迁入湘西和云南,而土家族与彝族在语言、信仰、歌舞方面有相似之处,进而认为土家族是乌蛮的一支。
四说是来自江西彭氏的后裔。
认为唐末五代初年,由彭王咸率领的江西彭氏子孙及百艺工匠入主湘西后,披荆斩棘,开拓疆土,统治湘西,在此繁衍生息起了巨大作用。
以上诸说虽不完全一致,但有一点认识是统一的,这就是发展到唐代末五代后,土家族已逐步形成为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形成为一个单一的民族。
1957年1月3日被中央正式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三、语言土家语土家族本民族语言称土家语,土语称"备兹煞"。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一支独立的语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家语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一是语言本身的变化。
由古代土家话演变成现代土家话,演变主要指词汇在演变。
其中通过全借和半借形式,借入大量汉语词,使土家语词汇日益丰富。
二是使用情况的变化。
在"改土为流"前,土家族地区只有极小数人懂得一点汉语。
"改土归流"后,随着民族交往的日益密切,因而操土家语的地区逐渐减少。
目前状况是:(一)仍然以土家语为主要交际工具,妇孺均不懂汉语;(二)土家语汉语兼懂兼用,对外用汉语,对内用土家语;(三)土家语基本消失,完全转用汉语汉文,但在地名文化和日用词汇中仍保留有一定数量的土家语的底层语言。
属(一)(二)类的有4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其余均属三类。
四、风俗1、服饰:远古服饰1986年3月至1987年9月,在永定城区西北郊三角坪武陵大学工地发掘清理的西汉墓中,出土一铜质跪式男俑,男俑头戴编织帽,上身裸露,见两乳,下身着裙,左肋佩长刀,佩带挎右肩,刀长8厘米、宽厘米,前端带锋,后端环手衔短把。
有学者将其称为“三烛青铜烛台西南蛮夷铸像”。
“头戴编织帽”、“下身着裙”、“左肋佩长刀,佩带挎右肩”,这是远古土家先民服饰的缩写。
1981年,在永定区出土錞于2件,盘上刻铸有手心纹、椎结人头纹、鱼纹、梭子形窃曲纹、船形纹等,学者认为这是巴人遗物。
可见土家先民在战国时期的发式为“椎结”。
在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众多的玉佩、琉璃器、滑石器耳环、铜带钩等,反映了这一时期土家先民佩饰文化。
古代土家服饰古代土家男女服装为:上身穿琵琶襟,下着八幅罗裙。
上襟和下裙均用土家织锦缝制,五色斑斓,别具一格。
服饰用料:为葛为麻,为棉为丝,为皮为毛。
至清代乾隆年间,土家服饰特点可归结为:短衣短裙。
土家人着交领短衣、短裙,尚未有裤,衣长齐臀,裙长齐膝,以布缠腿,便于劳作。
裙腰不封口,在后腰以带系之。
衣裙尽绣花边。
因为花边众多,色泽变化,而被视为“五色斑衣”。
男、女服饰的区别在花边上。
头裹刺花巾帕。
夏则以巾勒额,冬则以布裹头。
勒额巾宽2寸,长4尺,分为二式:一为棉布,白底、黑线刺绣;一为织锦。
裹头布亦为棉布,白底、黑线刺绣。
高髻螺鬟。
男女垂髻,把头发挽起高束于头顶脑后,以巾捆扎,或用丝网束之。
喜垂耳圈。
两耳累累然,各赘至十。
又有项圈、手圈、足圈(后去掉),象征富贵。
近现代土家服饰清代“改土归流”以后,土家服饰被强令改制而逐渐发生变化。
新中国建立后,土家老年男子仍穿“满襟衣”和稍短便裤,头裹青布帕。
中青年男子穿对襟衣和长裤。
男性服饰包头白布改为黑布,后进化为青丝帕,但额前仍保留“人”字形,有的地方还在左耳留两寸长的帕头。
其次是着鞋袜。
上衣早先为“琵琶襟”,后改为穿对襟衣,老年人于对襟衣外罩满襟衣;中年人多着黑色,袖口、襟沿、衣下摆贴天青色布条,腰饰如意勾;青年男子多为蓝色,镶花边。
男裙改为裤,不论老中青,均是青、蓝布,裤管上为白布裤腰,裤口处青年镶花边,中年贴异色布,老年素色。
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
中老年男子腰缠板带,青年男子捆织锦彩带。
女性服饰头饰:姑娘垂长辫,扎红头绳,搭挑花方巾,是为未出嫁的标志。
土家姑娘出嫁之前,要“上头”。
上头的发式一般有三种:一种是挽“粑粑鬏”,就是把新娘的头发在后脑扎成一条独辫子,再把辫子在后脑一圈圈地盘绕,用别簪绾住,如同一个圆圆的粑粑。
二种是缠“麻花头”,就是把新娘的头发在脑后编成四条辫子,再将四条辫子合编成两条,然后将两条辫子上下折叠缠绕用别簪绾紧,象四个紧密排列的麻花糖。
三种是盘“太极头”,就是把新娘的头发在耳轮边分成两股用红头绳扎住,再将两股头发在脑后相交盘成一个圆圈,形如阴阳八卦太极图的形状。
头发盘成后,罩上青丝网头套,包黑布帕或青丝帕,成“锅螺圈”形。
衣服:上衣为短领右开襟,根据花色繁简分为“银钩”、“外托肩”和“内衣”三式。
同一式样的衣有长短之分,长衣做客时穿,短衣劳动时穿。
“外托肩”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
在“银钩”、“外托肩”上,贫穷人家贴1—3条异色布条,中等人家镶花边,殷实人家还在异色布条上绣花。
中老年妇女通常在外衣上罩一件围裙;下裳:妇女下裳先为裙,款式有八幅罗裙、筒裙、百褶裙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八幅罗裙。
湘西自治州民族研究所藏八幅罗裙,时代为民国初年。
底色为素白色,以细黑布条勾棱成8幅,下摆与大平幅中下部贴稍宽黑布条。
每幅下大上小用数纱工艺绣3组花,前后对称,左右匀衡。
整件裙黑白相间,棱角分明,主题突出,庄重朴实,工艺精湛。
妇女下裳后以裤取代裙。
裤短而大,喜在裤脚边缀三条异色边或梅花条,讲究的以十字挑花来美化裤脚。
湘西自治州博物馆藏有1件清末土家族十字挑花女裤。
鞋袜:土家制鞋历史较短。
清《嘉庆龙山县志》卷七“风俗”载:“向不知制履,市之肆中。
近皆自制,与客妇等。
”一旦土家妇女学会了制鞋,便把衣裙中的挑花绣朵运用于鞋面,做出各种精美的鞋。
女式花鞋有船头鞋、气筒鞋、鲇头鞋、圆口鞋、翁鞋、钉钉鞋等。
土家族姑娘订婚后,为情郎赠送的礼物除荷包、彩带外,最珍贵的就是布鞋;出嫁前,日夜赶制鞋,留予父母兄弟,赠送夫家长辈。
土家族妇女多缠裹脚,少女穿红袜。
妇女首饰:土家妇女头饰有金或银莲蓬花、撇簪、银梳、插簪、瓜子针、茉莉针、芭蕉扇等,头饰中最珍贵的是银帽,俗称“箍箍帽”,帽前是一个银宝花,银宝花二面钉上一对龙,龙后一对凤,凤后一对龙,龙后一对银帽襟,襟下缀凤九只,凤口各含银摆坠三颗,行动摇晃,闪闪发光。
耳饰有龙耳环、一包针、灯笼、单环、连环、吊船、瓜子、鼓锤等。
项饰多为轮圈,有粗细之分。
手饰分银质与玉石手镯,戒指有银三镶戒、一颗印、单股子等。
胸饰挂牙签、扣花、纽扣和新娘专用的状元花,上面吊有银链、银牌、银铃、银牙签、银珠子等一大串。
儿童服饰:幼儿的衣服和裤子一般用花布做成,亦有在素色布上绣花。
土家男女幼儿皆戴花花帽,春季戴“紫金冠”,夏季戴“蛤蟆帽”、“圈圈帽”,秋季戴“冬瓜帽”、“八角帽”,冬季戴“虎头帽”、“狗头帽”、“凤尾帽”、“风帽”。
儿童4岁以后服饰方有男孩女孩之别,男孩趋素,女孩趋花。
头发变化最为明显,男孩头顶从天门心至发际留方块头发,俗称“塔点儿”。
女孩则蓄盖盖头发,俗称“马桶盖”,或蓄满头长发,打小辫,或扎成一把“朝天椒”,或束成一对“羊角角”;7岁,戴瓜子耳环;也有到12岁才穿耳朵的。
穿耳朵的日子一般在农历二月的花朝节。
据传说,这天穿耳朵不化浓,因为有花神保护。
儿童首饰:帽饰造型有八仙、寿星、十八罗汉、方形算盘、狮头耳錾、银链、银牌、银铃。
项饰有轮圈。
胸饰有银锁、银牌,其上刻有“长命富贵”、“富贵双全”等吉祥之词或花草、八卦等图案。
手饰手镯上吊有金瓜、铃、瓢、石榴、仙桃、四方印等物,印上多刻“状元及弟”等文字。
2、饮食土家人主食以苞谷、大米、高梁、红薯、杂豆、洋芋为主。
加工花样颇多,吃法也银讲究。
菜肴讲究酸、辣、香味。
这是土家饮食的又一大特点。
“辣、酸、香”三字,土家妇女做出了许多妙文章。
腌制泡辣子,吃起来又辣又麻,别有滋味。
酸辣子,既可油煎,又是上等佐料。
糯米酸辣子、苞谷酸辣子,可算是土家族妇女的绝技。
秋冬后,每家都要制作几坛各种辣品,以备冰封时节、农忙时节、蔬菜淡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