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产业结构的分析和转型建议关键词:产业结构转型、产品附加值、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间比重、乡镇企业、城市化理论基础:迈克尔·波特从生产要素特征的角度给予了详尽和新颖的分析。
他把各种要素按等级划分成基本要素(或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大类,前者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人口统计特征,后者包括通讯基础设施、复杂和熟练劳动力、科研设施以及专门技术知识。
波特认为,高级要素对竞争优势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与自然赋予的基本要素不同,高级要素是个人、企业以及政府投资的结果。
因此,政府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资—通过提高人口的普通技能和知识水平,通过刺激和鼓励在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的高级研究—将极大地提高国家的高级要素质量。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
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
概述:1地理位置: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
晋城市下辖城区、泽州、高平市、阳城、陵川和沁水六县(市、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
总耕地面积为283.38万亩,人均耕地1.42亩。
2 主要经济指标:2009年,晋城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06亿元,比上年增长7.2%。
财政总收入136亿元,增长20.3%,增幅居全省第一。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61元,增长7.1%。
农民人均纯收入52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55元,增长8.2%,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各项经济指标均位于山西省前列晋城市的SWOT分析1.矿产资源,工业,制造业概述晋城市素以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称。
地上地下,宝藏遍布。
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层气、铁矿石、铝土矿、铜、锰、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白云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尤以煤铁为著,有"煤铁之乡"的盛誉。
晋城经济转型的关键是煤炭产业的转型,没有煤炭产业的转型就没有全市经济发展的转型。
煤炭产业转型向哪里转?向新型煤化工转变!新型煤化工是相对传统煤化工而言,一般人们把生产石油替代产品的煤化工叫新型煤化工。
主要特点是:采用先进的洁净煤技术、煤转化技术和节能减排的多联产技术,以生产能源化工、农用化工、基础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产品等现代石油替代产品为主。
产业集群化、产品系列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是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本省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新建了一大批以无烟煤深加工为主导的煤炭化工企业,主要是以国有的晋煤集团为先导,下设兰花,天脊等的煤炭化工,化肥生产企业。
已初步改变的九十年代的粗放的单一煤电式经营方式,延长了煤炭工业的产业链,提高了煤炭工业的产品附加价值,基本建立起来了完善的煤炭深加工企业体系。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曾经的煤炭瓦斯现在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利用,其中以兰花集团的铭石煤层气公司为主,提供给了全市的燃气需求。
晋城古称煤铁之乡、铸造之乡,生产的铸铁远销省内外,在九十年代,遍布城乡的民营,镇办工厂曾经辉煌一时,其中的东四义,山耳东等均以此而发家致富,跻身于全国百强城镇名列。
与同一年代的华西,小岗村,南街村齐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和当地人对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经济发展观念的差异,这些曾经辉煌的城镇逐渐的暗淡了下去,究其主要的原因,还是观念、生产方式的落后导致的。
为此,晋城市与2005年与开始积极地吸收外界的资金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大力发展科技化,规模化的铸件生产企业,截止2010年底,晋城市的精密工件产值同比增长16.5%,达到9亿元。
2.文化产业及衍生第三产业概述晋城市地处山西省东南,与长治市合称晋东南,从文化分布上,处于晋系文化圈,晋东南文化亚文化圈,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
这为本市发展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进入本世纪,晋城旅游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期。
固然有原先基础过低之因素影响,但2000-2007年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82.4%的速度,毕竟大大高于全国、山西及晋城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同期间的增长率,这预示着晋城旅游业的成长可能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至2010年底,晋城已建成了诸如皇城相府、珏山道教文化中心、棋子山、九女仙湖、王莽岭等的一批具有极高旅游价值的AAAA或AAAAA级风景文化区,这一方面可以转变原先的以煤炭主要经济增长点的经济增长方式,另一方面这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晋城和全国各地一样,在目前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发展旅游的最大效能,就是改变、改善重化工业这一特定发展阶段第二产业比重企高,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的“二高三低”状况,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配置格局。
经计算以2007年底时点值为参照,晋城的旅游业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值,在省及周边共14个地级市中分别排第7和第3位。
特别是第3这一位次,说明晋城旅游收入对第三产业显示出了较强的拉动作用。
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我市发展旅游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表现在以下方面:(一)责任制度不够明确。
缺乏先进的管理组织能力,政府对景区的管理力度松散在引导晋城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或超常规发展上的政策及其执行的连续性、恒定性、目标性、责任性、约束性不够,缺乏应有的严肃性。
一旦动作失调、运作脱节,极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境地,累及政府在鼓励发展旅游产业上的公信力。
(二)投入力度有所不足。
晋城旅游业总体上仍处于初始开发阶段。
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和巨大矛盾是所需投资巨大,而所得的回报很少,处于最吃力的成长时期。
在现在的政府引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下,开发资金的来源的主要渠道,一是政府掌握的公共财政,二是社会资金。
但目前,晋城这两方面的资金来源,均不足以支撑旅游快速发展的要求。
(三)协同配合不够密切。
旅游资源没有能够形成具有集群优势的地缘辐射聚集区。
(四)旅游功能开发不足。
目前的旅游资金主要由煤炭企业的二次开发,转型要求来完成,投入的资金比较有限,这样就限制了民间资本进入到旅游业的能力,无意间提高了产业壁垒。
3.其他产业(新型农业)及民营产业概述加速产业结构转型,提高经济增长活力,民营企业是必不可少的主城部分,相对于国有的大型集团企业,民营企业资本少,面对风险的适应性较差,但是,现代企业制度不能由单一的体制完全垄断,民营经济拥有公有集团经济所不可比拟的活力和灵活的政策,因此,促进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完成经济转型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截止2011年度,本市共有民营企业5.5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从业人员57.2万人,占全市企业从业人员的80%;完成增加值440.4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3%;出口创汇再创新高,全市出口交货值达到18.12亿元,同比增长58.46%,其中去年我市新增民营企业1.36万家。
共上缴税金64.05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1.8%。
为了引进和引导民营企业家大举进入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晋城市精心选出100个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转型项目面向全国招商引资。
同时,市县两级每年拿出3亿元工业技术进步专项资金,6000万元现代服务业扶持资金,5000万元科研资金,3000万元民营经济发展资金,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展转型项目的扶持,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009年,晋城市签订民营经济转型项目26个,带动社会各类转型资金达100多亿元,目前,商贸物流、光电科技等转型项目企业在民营企业中的比重达到80%,已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生力军。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晋城市非煤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占到了55%。
1.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程度较高,城市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较差,为此,根据本市具体的区位禀赋,对晋城周边的几个城镇进行了城市化改造,扩大城区规模,将原有的郊区发展为数个各具特色,具有不同城市功能定位的片区,如定位在工业集群区的巴公区,生态旅游区的的高都区等。
根据不同的区位因素,不同的地理条件,制定出了符合自己的城市发展规划,体现出了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
这对民营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提出了带头发展的要求本市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特征明显,虽然本地自然生产条件较同省其他地区有优势,但由于当地人民生产观念落后,农业投入资金少,农业发展一直处于较为迟缓的地步。
造成城乡发展差距明显。
针对这一情况根据发展经济学中的城市功能辐射学说,可以就近在城市周边农村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行业或农业深加工工业以此提高农村产业经济升级。
晋城市2010年度部分经济指标:【包含在全省中的地区排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量(万元)排序增长速度(%)排序太原市864306 111.38大同市481693 639.22阳泉市241286 1121.07长治市480618 70.011朔州市843029 223.25晋中市538465 537.93运城市628242 446.61忻州市409754 90.710临汾市641299 322.96吕梁市345285 10 2.69从图表中看,我市的的乡镇投资在全省中排名第四位,并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从现实意义上来看,投资方向主要在煤炭和工业生产,而第三产业和新农业的投入相对薄弱。
对于民营经济,政策上需要大力的扶持,规定上到积极地引导,如泽州县的一矿一企的政策,在天地王坡煤矿的扶持和资金帮助下兴办了晋城市彤康食品有限公司,高都镇大兴村为基地,开发以小杂粮深加工,农家生态旅游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促进了当地闲置农业劳动力的再就业,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发展了农产品的潜在开发价值,具有很好的带头意义。
综述:1.我市的产业结构转型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升级上,产业化的道路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仍旧是资金和管理理念的问题。
2.我市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没有脱离北方地区的农业加工业的结构模式,产业间结构松散,联系松动,对地区优势产业资源的依赖性大,没有很好的将资源的利用加以合理的引导和规划,单一,畸形的产业结构模式极易引发地区病,本市的一些地区的病态工业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目,因此,对类似的“荷兰病”的产业转型已是势在必行。
其荷兰病的态势主要是单纯的依靠煤炭挖掘和洗煤加工上。
3.从本市的工业产业结构类型和产业布局上可以看出,本市的产业经济结构没有脱离北方的资源型城市的类型,对于这些城市,短时间内摆脱资源型城市的帽子是不可能的,时间和金钱上都不允许,因此,旧式的资源型城市的出路是改变资源的利用方式,提高非资源利用型产业在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