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社会学考试资料

文化社会学考试资料

1.什么是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是反映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的基本概念。

主要指文化对于环境的适应,有时也指文化的各个部分的相互适应。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L.A.怀特认为,文化是特定的动物有机体用来调适自身与外界环境的明确而具体的机制。

文化对于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为工具和技术适应、组织适应、思想观念适应这3个方面。

2.什么是文化整合?所谓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特别是当有不同文化的族群杂居在一起时,他们的文化必然相互吸收、融合、涵化,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逐渐整合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司马云杰,2001)。

文化整合的概念起初由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界提出并关注,后渐为地理学者重视并开始研究,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整合是指单一或地域式的人类文化由于产生惰性、影响自身发展等因素,而不得不融合、继承其他优秀文化以实现进步的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整合一般会给社会带来新鲜的血液,某些落后的传统得到更新;有时,文化整合能引起社会的动荡。

3.论述传统文化变迁在民俗特征中,变异是民俗文化发展的动力。

民俗文化本来就是由民众创造和享受的。

这种创造、享受决不会放弃对新鲜文化的吸纳,不会放弃现代化带来的便利。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所体现的是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

比如中国的春节习俗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它原来的主题是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之上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请神祭祖、合家团圆几乎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不变的内容。

伴随春节习俗的文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传统的春节仪式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节前忙年;除夕过年;节日拜年。

时间的延续大约在一个月左右。

具体活动:忙年一般从腊月初八过完“腊八”节,年事准备活动开始,到了大年三十(除夕),家家户户贴春联、门神、窗花,年画;除夕之夜吃年夜饭、守岁,燃放爆竹,请神祭祖;大年初一开始,亲友互相拜年;社火、花会、庙会活动依次展开。

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年事活动才算结束。

传统春节习俗被信仰观念笼罩着,神秘而有趣。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春节仪式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信仰成分逐渐减弱,娱乐成分逐渐加大。

实际上春节习俗只是民俗文化变化的一个方面,其它习俗的变化同样深远。

物质民俗中的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通民俗的变化;社会民俗中家庭、村落、婚姻、丧葬仪礼的变化;精神民俗中信仰民俗的变化同样体现着民俗与时俱进的特点。

人们不难发现,中国人的习俗正在融入世界文化潮流之中,就服饰文化而言,中国人传统的服饰在生活中已经渐渐消失,农民也穿上西装;传统婚礼不复存在,丧葬仪礼加速改革等等。

面对如此神速的变化,民俗学者作何感想。

出路有两条:一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关注民俗的变化,加强对现代新时尚、新民俗的研究,探讨民俗文化发展变异的规律;一是发掘、抢救、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维护中国民俗文化生存的生态环境,保住中国民俗文化的根,使传统与现代化更好的协调发展。

面对外来文化(异文化),中国人不应该失去民族自信心,要相信中国民俗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应该看到民俗文化中新的成分的加入,能保证中国民俗文化在发展中吐故纳新。

在和平的环境里,民俗文化的传播往往是采取“采借”的方式进行的。

一个民族对异文化的接受从来都是有选择的,不会是盲目的。

异文化简单代替民族原有文化的事例是罕见的。

比如佛教是外来文化,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它是以印度方式传播的。

但在唐代以后,佛教被中国人改造得世俗化了,具有了中国特色,也更有利于传播,甚至影响到东亚许多国家。

文化的变迁,包括民俗文化的变异是客观规律。

我们现在处于全球信息化时代,从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来看,以往是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民俗文化的传播要靠口头和行为方式进行,传播的速度相当缓慢。

今天随着现代化交通和通讯方式的变化,人类生存的空间明显缩小,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民俗文化的变异,民俗学研究应该直接面对这种变化,做出新的抉择。

4.文化对人格形成的作用人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氛围造就了不同特征的民族性格和区域人群性格。

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吃苦耐劳、求稳守成、重集体的人文精神,人格取向是圣人、完人;而西方近代工业化熏陶下的欧美人文精神中则更强调竞争、效率、冒险、进取、重视个性,人格取向是能人与强人。

1.积极的一面积极的历史文化对人产生了影响,环境也塑造人的性格。

山西资源比较丰富,人民相对容易生存,加上长期生产方式交融和和民族交融,形成吸收、融合的文化特色,进而形成睿智、中庸、宽容、忍耐、节俭、善于经商理财、适应性强的性格特点。

2.消极的一面落后腐朽的文化使人们自我封闭、保守,甚至影响人的事业观,人生观,价值观。

简答:什么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

这个体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结构上互相连结,共同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

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时也成为社会变迁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阻力。

文化社会学理论有哪些?19世纪以来,文化社会学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但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就其对文化的本质及社会作用的看法,可以归纳如下理论观点。

①进化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

从19世纪斯宾塞、E.B.泰勒等人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文化研究和文化人类学的社会文化研究,到20世纪40~50年代新实证主义的文化社会学,都属于这种观点。

斯宾塞认为,文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质到异质逐渐进化的。

泰勒认为,文化的分布就象动植物的清单一样,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英国的A.C.哈登认为,人类的文化是平行发展的;德国的J.利佩特认为,一部文化史就是人类由低级野蛮状态向高级文明状态发展的历史。

19世纪的文化社会学思想存在着简单的生物类比的倾向,到20世纪40~50年代,产生了新实证主义的文化社会学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L.A.怀特的“工艺决定论”。

他认为,工艺的发展是文化进化的基础,其他因素是次要的。

②传播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文化圈派、英国传播学派和美国历史学派的一些民族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从社会因素研究文化的传播。

他们把文化的产生归诸单一的、一次性现象,从历史人物、航海、战争等方面研究文化传播过程,把其他地方相同的文化现象归诸于传播的结果。

主要代表人物有符号互动论者G.H.米德、C.莫里斯等人,把文化看作是有意义的象征符号,把文化传播看作是个体互动或交互作用的过程。

符号互动理论建立在相互理解的主观主义基础上,但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愈来愈走向社会文化结构过程的研究。

它较之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文化传播理论,在对于研究文化的社会功能方面更具有社会学意义。

③功能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

主要有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年鉴派、英国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以及40~50年代的结构主义者。

认为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功能的需要,文化的本质在于维护社会规范,是一种价值工具。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不同的文化功能构成不同的文化布局,文化的意义依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所关联的思想,以及所有的价值而定”。

T.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文化是社会结构体系的工具,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各种社会结构层次的制约,文化体系不仅决定人的价值观念,也构成人的行为准则。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J.杜威在《文化与自由》一书中说:“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样式,其组织的力量有它自己独特安排”;“不管人性的天然构成因素是些什么,一个时代、一个集团的文化在它们的安排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决定着任何团体、家庭、氏族、民族、教派、党派、阶级活动的样式”。

由于结构功能主义者过分强调文化模式、体系的作用,忽视文化动态、变化的研究,到60年代出现了法国L.哥尔德曼等人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文化社会学理论,一方面研究文化在现实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研究文化发生的历史过程及其深层结构。

④心理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

用人类心理说明文化现象的产生及其作用的理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的A.巴斯蒂安、英国的泰勒等早期文化人类学家,以及美国的L.F.沃德、F.H.吉丁斯等社会学家的著作;20世纪初期,法国的迪尔凯姆、L.列维—布留尔及美国的博厄斯等人的著作也有这种倾向。

巴斯蒂安用“原始观念”解释人类文化的起源,泰勒用“原始信仰”说明人类原始社会低级阶段文化的形成。

19世纪与20世纪初,用心理的观点解释人类文化现象的有民族心理学派、弗洛伊德主义者。

弗洛伊德主义者罗海姆·盖佐认为,各种文化现象都是建立在“色情”、“性欲”基础上的,甚至连农夫耕种土地也象征着母性受精的行动。

民族心理学派M.米德从个人心理出发研究民族文化的特性,从不同民族个体经验推导出民族文化模式。

什么是文化传播?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

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

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前者通常由具备文化的人们通过商队、[1]军队等途径直接传播某种精神或物质方面的文化内容,如新的农艺技术和发明创造等;后者表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扩散营力,主要指某一社会群体借用外来文化特征中的原理,进行文明创造活动的一种刺激传播,如欧洲最终发明瓷器是在知道中国瓷器大约200年之后。

文化散布过程取决于文化的实用价值、难易程度,文明声望、时代适应性和抗逆性等多种因素。

实际上传播媒介的特征或身份往往决定传播文化的特征,如17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对中国当时园林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特征,起了一定程度的刺激传播作用。

由于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方式和路径以及影响扩散因素的复杂性,因此探讨某种文化特征的起源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难点。

通常一个区域在文化特征方面与另一区域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则可推断其外来文化的传布营力大于本区文化的创造能力,近年来一些文化地理学者如瑞典的哈格斯特朗(T. Hagerstrand)等,应用归纳模式和随机模式分析预测文化扩散的概率和传布规律,为深入认识文化传播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什么是文化冲突?文化的产生是以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存经验为基础的。

不同生存环境的刺激和作用,造成了人们对自身及自身以外的世界的不同感受与看法,而处在相同生存环境里的人,又会形成许多共同的感受和经验。

在封闭的生存环境里,这些共同的东西是产生部落或者村落文化的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部落或者村落之间人们的各种联系不断增多,封闭的状态逐渐就会被打破。

人们带着自己所处的环境里所形成的感受、认识,习惯等互相交往,必然要产生冲突和磨擦。

所以,文化的冲突是由文化的“先天性”或者文化的本性所决定的,是文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必然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