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略谈建筑工程中低价中标的利弊及其对策

略谈建筑工程中低价中标的利弊及其对策

略谈建筑工程中低价中标的利弊及其对策
摘要建筑工程招投标的低价中标是目前建筑工程招标常用方法,本文通过对低价中标在近年实施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利与弊,简要分析了对建筑市场所产生的影响及对此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建筑市场低价中标规范行为
一、工程低价中标的方式
1“. 标底式”评标。

标底是招标前招标人根据工程设计图纸、有关工程定额与取费标准等计算的投资总额,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单位自行编制并经当地招标主管部门审核后所确定的发包工程造价。

标底是招标工程的预期价格,是招标人对招投标工程所需费用的自我测算和控制,也是判断投标报价合理性的依据。

其作用主要有:(1)招标人预先明确自己在拟建工程上应承担的财务义务。

(2)给上级主管部门提供核实建设规模的依据。

(3 )衡量投标报价的准绳,评标的重要尺度。

“标底式”评标方式以价格考察为主,跟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法规配套,能照顾施工单位的利益,使工程施工建立在合理利润基础上,可充分保证工程质量,也是我国建设工程的一种主要评标方式。

但是,这类评标方式存在许多弊端:一方面,编制出来的标底容易泄露。

二是从招标人处泄露。

三是从当地主管部门泄露。

这就使工程招标造成不公平竞争。

另一方面,这种评标方式与国际惯例不接轨。

标底是以工程定额或信息价及取费标准算出的,标底把各投标商的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及资源条件放在同一水平考虑,体现不出优秀企业的优势。

2“. 打分式”评标。

“打分式”评标是在商务合格、技术合格的条件下,将一些主要内容如工程报价、工程质量、施工工期、业绩信誉、优惠条件、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等作为打分项目,按照评委的打分得出中标单位的推荐顺序。

其中,工程报价的分值较多。

这种评标方式兼顾了价格、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能客观反映建设工程招标文件的要求,能全面评估投标单位的整体实力,同时,招标人可以根据招标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调节评分项目及分值,有利于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但是,下列原因将会导致评标时的不公平、不公正:(1)评分标准中项目及其定量标准不准确;(2)招标人对评委施加影响
或评委对各投标文件不可能进行较全面的阅读、理解、比较;(3)招标人和评委的主观倾向性制约评标。

这种评标方法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纵性,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人为因素较多,容易滋生腐败。

二、工程低价中标对市场发展有利的方面
1.低价中标的原则利于规范招投标。

采用低价中标不仅可以促进工程的高效完工,而且可以预防腐败。

因为所有参加投标的施工企业,都是通过建设单位进行了资格审查合格才邀请投标,都有可胜任该建设项目的技术能力,由于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案和履行承诺的能力,通过施工企业内部挖掘资源潜力和互相竞争,使得企业之间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和能力,保证了工程的高效完成。

2.低价中标降低工程和资源消耗。

建设项目的低价中标对业主的投资控制作用是明显的。

在以前按预算定额进行投标的过程中,许多工程招投标都是按建设单位规定采用的定额标准,确定一个下浮比例进行招标。

由于施工企业在多年的经营中熟悉概预算的相关规定,可以钻定额中的一些空子,投机取巧使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中对投资失去控制,工程建成后不但没有减少投资,反而工程结算超过概算的现象极其普遍。

采用工程量清单后的低价中标,并辅之以严格的标准合同条款,就完全可以将建设投资控制在项目预算造价范围以内。

三、工程低价中标方法的弊端
1.施工企业建设项目过少、建设单位控制难度加大。

建筑市场目前的现状是僧多粥少,施工企业为了生存形成恶性无序的相互竞争现象严重。

工程采用低价中标的方法,对重质量、守信誉、业绩好的施工企业是极不利的。

施工企业中一些信誉、业绩较好的大型建筑企业,由于承担了较多的社会职能,同时,企业管理体制健全、施工质量控制到位,维持建筑产品高质量、高标准的运行体系使其成本较高,对现在工程的低价中标办法是不能适应的。

因此,采取工程项目低价中标的方法,只能使这类建筑企业的路越走越窄。

大型建筑企业为了生存,只有降低工程质量或牺牲企业应得的利润去参与竞争投标,甚至报出低于成本的价格也要争取拿上工程,目的是要完成年度施工计划,亏本也要树立企业形象,使职工不要待岗。

2.低价中标的做法使施工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所谓的资金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在循环周转过程中,停留在货币形态的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

它是企业中最活跃的资金,流动性强,是企业的重要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因此是流动资产的审查重点。

企业资金管理就是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对资金的收入支出进行系统的管理活动。

3.低价竞争也会产生腐败问题。

低价中标易形成“劣胜优汰”的恶性竞争合法化。

一些实力较差、管理混乱,甚至不符合工程基本要求的施工企业和个人,由于在实力上远逊于优质企业,于是在“无工程肯定会死、有工程也许会活”观念的驱使下,更加促使其以低报价作为中标的唯一筹码。

有的甚至通过挂靠,不切实际地编制低成本理由,最终冒险以绝对的低于成本价格承揽到本身无能力承担的工程。

目前厦门已经有多个项目的承包人,在承揽工程后却因价格太低无力继续施工,由挂靠的施工企业负债收烂摊子。

而对于一些想参与公平竞争、投报合理低价的企业,尤其是一些经营稳健、施工质量过硬、有信誉的施工企业,则恰恰无缘中标。

这种“劣胜优汰”的恶性竞争局面严重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营,也使恶性竞争合法化。

4.低价中标使工程质量及进度控制难度加大。

低价中标易使标后管理流于形式化。

有一种说法,工程低价中标后,可以通过标后管理来避免工程质量、施工工期、施工安全与文明施工等诸多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但在实际中,标后管理是很难抓出成效的,且管理成本非常大。

近期为何在建筑市场、工地频频出现大量的地条钢、过期水泥、劣质的水电配件、不合格的砖和劣质的铝合金型材等现象呢?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一种经济规律,企业低价中标,只能靠降低成本,靠偷工减料来平衡低价中标带来的成本缺口。

四、工程低价中标环境的培育及体制建设
1.强化资质作用,让信誉好的企业参与竞争。

将一些没有实力的施工企业或施工中信誉、业绩差的企业、以挂靠生存的小包工队整理清除出建筑市场。

根据已形成的工程总承包惯例,鼓励技术力量雄厚、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工程总承包,利用其优良的管理、先进的设备技术、丰富的施工经验去管理各专业分包队伍,以便提高在建项目的质量目标和培育参建队伍的整体水平。

2.加强招投标资质的预审查。

对投标企业资质的预审查,不能只注重施工企业提交的资料,还要对施工企业进行全面的考察,听取社会及行业内的广泛评价,确实选择多年施工业绩好、重信誉、施工质量有保证、有实际管理能力的施工企业。

坚持将多年有劣迹的施工企业拒之门外,不让其有投标竞争的机会。

3.强化建筑市场执法力度、防止多头管理。

工程建设管理的法规比较健全,关键是要加强管理者的自身法律意识和执法力度。

要界清工程管理的职能范围,提高管理的信息化,对过去施工中不讲信誉、轻视质量不守合同的施工企业在适当场合予以“曝光”,同时采用各种行政手段依法对违规企业给予重罚,特别是加大对法人代表的处罚力度。

同时,需防止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对出现的问题又互相推诿的现象发生。

总之,建设工程的招投标施工发展演变到今天,工程采用低价中标势在必行,应加速培育一种良好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和管理体制,让工程低价中标在良性的轨道上向前健康发展。

绝不能让它在建筑市场竞争中,破坏建筑市场的有序竞争和正常秩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