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报告说明 (1)1.1调查分析背景 (1)1.2调查分析方法 (1)2 牡丹江市旅游经济运行情况 (2)2.1市场现状 (2)2.2牡丹江市旅游经济在黑龙江省的地位分析 (7)3 牡丹江市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13)3.1人口学特征分析 (13)3.2游客行为特征分析 (15)4 牡丹江市旅游质量评价与开发建议 (18)4.1质量评价 (18)4.2开发建议 (20)5 主要客源地旅游消费习惯分析及对东北的旅游感知分析 (23)5.1旅游消费习惯分析 (23)5.2东北旅游感知分析 (33)6 牡丹江市居民旅游发展认知 (38)6.1旅游发展认知 (38)6.2旅游发展诉求 (41)7 旅游市场定位与预测 (43)7.1旅游市场定位 (43)7.2旅游市场预测 (44)1 报告说明1.1调查分析背景为科学编制《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新空间(中国)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了牡丹江旅游市场专项调研,围绕牡丹江旅游经济运行状况、客源市场特征、旅游质量评价、客源地消费习惯、客源地居民对东北旅游感知、牡丹江居民旅游发展认知等分课题展开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力求为《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依据。
1.2调查分析方法牡丹江市旅游经济运行状况分析主要采用各地各级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其他调查课题调查方法均为问卷调查法。
其具体方法如下:专栏1-1 调查说明调查内容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样本旅游客源市场征、旅游质量评价与开发建议2012年5月在牡丹江各主要景区景点展开线下问卷调查;在众意网建设网上问卷平台,通过新浪微博信息锁定牡丹江旅游者,向其展开网上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收回1251份,其中有效问卷1150份,占回收问卷的91.9%。
调查内容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样本主要客源地旅游消费习惯分析及对东北旅游感知2012年5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佛山、哈尔滨等城市的社区及交通枢纽展开线下问卷调查;在众意网建设网上问卷平台,通过新浪微博锁定拟定客源地居民,向其展开网上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6000份,收回5732份,其中有效问卷5470份,占回收问卷的95.4%。
居民旅游发展认知2012年5月在牡丹江市区及主要景区景点的居民展开线下问卷调查,在众意网建设网上问卷平台,通过新浪微博信息锁定牡丹江居民,向其展开网上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75份,其中有效455份,占回收问卷的95.8%。
备注:国内主要客源地居民消费习惯比较分析的相关数据,分别选择居住城市为京津地区(北京、天津等两市)、长三角地区(浙江、江苏、上海等两省一市)、珠三角地区(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等九市以及香港、澳门)、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赤峰、锡林郭勒盟)(以下对四大客源地区简称“四地”)居民进行比较分析。
2 牡丹江市旅游经济运行情况2.1市场现状专栏2-1 牡丹江市旅游经济运行总体情况表(2002-2011)年份总游客量(万人次)总收入(亿元)国内游客量(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亿元)入境游客量(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2002 314 19.1 284 8.5 30 1.28 2003 316.6 21.48 278.2 8.4 38.4 1.58 2004 358.5 22.2 311.7 9.45 46.8 1.54年份总游客量(万人次)总收入(亿元)国内游客量(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亿元)入境游客量(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2005 406.2 26.1 349.1 10.54 57.1 1.882006 459.6 30 391 11.8 68.6 2.262007 514.72 33.4 439 13.2 75.72 2.52008 619 40 526.8 15.8 92.2 3.42009 757.3 46.1 692.5 27.7 64.8 2.62010 870.82 53.03 796.3 31.9 74.5 2.982011 1005 61.3 919 36.8 86.3 3.452.1.1旅游接待量持续、稳定、高位增长2002年以来的10年间,牡丹江市年游客量从2002年的314万人次提高到2011年的1005万人次,年均增长12.3%。
其中,2003年因非典影响,游客量没有增长,其他年份游客量增长率相对稳定,2008年以来,游客量保持在15%以上的高位,这表明牡丹江旅游接待量正处于处于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
图表2-1 牡丹江市旅游接待量总体情况(2002-2011)2.1.2旅游收入增速低于游客接待量增速,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牡丹江市旅游收入呈增长态势,特别是2008年以来,均保持了15%的高位增长。
但与旅游接待量的增长相比,2007年以来,全市旅游收入增速略低于旅游接待量增速,这说明牡丹江游客的人均消费力没有同步提升。
图表2-2 牡丹江市旅游收入情况及收入增长率与游客量增长率比较(2002-2011)从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例来看,近10年来,牡丹江市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均超过5%,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支柱产业即产值占GDP比重超过5%的产业,即牡丹江市旅游业在过去十年间,已经成为牡丹江市的支柱产业。
但从增长率曲线看到,2005年以来,旅游业占GDP比重开始出现下滑趋势,从2005年的8.6%降至2011年的6.6%,这表明牡丹江市旅游产业在牡丹江市的产业地位开始下降。
根据《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到2017年,牡丹江市旅游产业占GDP比重提升到9%,实现五年翻一番,可见牡丹江市旅游产业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
图表2-3 牡丹江市旅游收入占GDP比重(2002-2011)2.1.3国内旅游占绝对优势,入境旅游优势逐步减弱在牡丹江市的客源结构中,入境游客占了较大比重,2002年到2011年的10年间,年入境游客量基本能占9% 以上的比重,这主要得益于与俄罗斯的边境商贸旅游。
图表2-4 牡丹江市国内、国际客源结构(2002-2011)但同时必须看到,2008年以来,牡丹江入境游客占游客总接待量的比重不断下降,从2008年的17.5%下降到2011年的9.4%,这表明牡丹江国内旅游市场逐步发展,同时也表明牡丹江入境旅游相对优势逐步减弱。
目前,绥芬河成为黑龙江省省直管县(市),牡丹江发展国际旅游面临更加大的挑战。
2.1.4国内远程游客少,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是省内的主要客源地国内旅游客源结构。
游客调查问卷显示,东北地区游客占牡丹江游客总体的66.7%,来自京津冀地区的游客占9.1%,而距离更远的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游客分别占7.3%和4.4%,市场份额偏低。
这主要在于牡丹江位处东北边境,远离国内主要旅游客源地,加之交通不便,故国内远程游客较少。
图表2-5 牡丹江市国内客源结构图表图表2-6 牡丹江市省内客源结构省内客源结构。
牡丹江的省内游客占总体游客量的58.5%,其中,哈尔滨游客占全省游客总体的39.8%,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牡丹江本地游客占29%。
齐齐哈尔、鸡西分别因为经济、区位等优势,占7.8%和7.6%,而省内其他城市则仅占15.8%。
2.2牡丹江市旅游经济在黑龙江省的地位分析2.2.1黑龙江旅游市场总体状况近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加快对旅游业的发展力度,培育旅游产业为支柱产业,全省旅游业获得飞速发展。
2011年,黑龙江省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4亿人次,完成旅游收入1091.51亿元,突破千亿大关,同比增长23.53%,占全省2011年GDP(12503万亿)的8.73%。
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06.52万人次,同比增长19.77%,旅游外汇收入9.18亿美元,同比增长20.34%;接待国内旅游者2.02亿人次,同比增长28.88%,国内旅游收入1031.53亿元,同比增长24.09%。
旅游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最好水平。
但从黑龙江省在全国的位次看,黑龙江省2011年旅游总收入在全国31个省区(不含港澳台)中排名22名,处于中偏下的位置。
这表明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基础薄弱,但发展态势良好。
黑龙江旅游市场呈现以下特点:——入境旅游从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上来看,黑龙江省入境旅游市场以俄罗斯为主,俄罗斯游客占全省入境旅游人次的一大半,2011年,黑龙江接待俄罗斯游客共146.34万人次,占全国俄罗斯旅游者的60%。
入境游客量较多的还有日本、韩国、朝鲜等。
其中,俄罗斯游客主要以商务、购物为主,购物占消费支出的比例较高;日本游客主要以高龄人士为主,女性游客比例增长较快,其旅游目的以观光为主,并向度假、商务和购物多元化发展;韩国游客旅游目的主要为商务贸易。
——国内旅游省外游客主要来自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和山东等邻近地区,华东、华南与西北的游客所占比例小。
来黑龙江省旅游的国内游客依然以哈尔滨为主要旅游目的地,但随着黑龙江省其他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哈尔滨所占的比例呈快速下滑态势。
哈尔滨占全省国内旅游接待量从2009年的34.6%下降到2011年的22.4%。
虽然如此,由于哈尔滨是全省的交通枢纽和集散地,在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上依然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出游到黑龙江省的游客中,观光依然占最大份额,休闲度假也有一定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作为一个长距离的旅游目的地,很多旅游者利用度假假期前来旅游。
省内旅游主要为以城市居民为主的黑龙江周末短途旅游市场,其外出倾向通常会选择自然景观优美、能提供户外休闲娱乐活动的旅游目的地,有着回归自然,生态养生的需求。
在休闲目的地的选择上,大多以城市周边近距离休闲为主。
2.2.2黑龙江各地级市旅游经济比较专栏2-2 黑龙江各城市/地区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城市/地区游客量(万人次)旅游收入(亿元)2009 排名2010 排名2011 排名2009 排名2010 排名2011 排名牡丹江757.3 3 870.82 3 1005 3 46.1 3 53.03 3 61.3 3 哈尔滨3772.8 1 4150.1 1 4566 1 310.2 1 381.5 1 458.9 1 齐齐哈尔1452.6 2 1728 2 2159 2 55.3 2 66.7 2 86.8 2 佳木斯220.3 7 255.4 8 298 10 10.1 9 11.4 9 14.1 9 大庆700 4 743.5 4 916 4 19.6 5 26.4 4 35.2 5 鸡西458.2 5 504.56 5 554.4 5 18.2 7 20.87 7 24.27 8 双鸭山210 9 255 9 300 8 3.8 11 4.5 11 6.2 11 伊春382 6 419 6 482 6 19.1 6 25.15 5 35.3 4 七台河39.3 12 42 12 45.6 12 1.4 12 1.5 13 1.9 12城市/地区游客量(万人次)旅游收入(亿元)2009 排名2010 排名2011 排名2009 排名2010 排名2011 排名鹤岗95 11 119 11 130 11 7 10 9.7 10 11 10黑河216 8 267 7 315.2 7 20 4 22 6 26.3 7绥化21 13 24 13 26.4 13 1.3 13 1.6 12 1.8 13大兴安岭147 10 223.2 10 299.5 9 12.5 8 20.2 8 27.6 6 选取2009、2010、2011三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牡丹江市的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在全省的排名均为第三名,处在黑龙江省13个地级市的上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