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十一单元--第七章微生物遗传学(三)
第二十一单元--第七章微生物遗传学(三)
1. 从生产中选育 2. 定向培育优良品种 一般指用特定因素长期处理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地 对它们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积累并选择相应的自发突变 株的目的。 例:卡介苗(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的减毒活菌苗)
第六节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 将两个不同性状个体的基因通过一定的方式转移到一 起,并发生重新组合,产生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 为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或遗传重组。 重组:遗传物质在分子水平上发生的交换; 杂交:在细胞水平上遗传物质的交换. 杂交必然包含着重组,但重组不仅限于杂交这一形式。
2.诱变及化学致癌物质的检测——Ames实验 3.DNA损伤的修复
第五节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一、诱变育种中的几个原则
指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群体细胞,促进其突变 率显著提高,然后设法从中选取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
2个主要环节: 诱变(随机) 选用合适的诱变剂和诱变剂量处理大量均匀 、分散的微生物细胞,以引起绝大多数细胞 致死的同时,使存活个体中的突变频率大大 提高。
(五)突变株的筛选
1. 初筛(以量为主) 方法需简便、快速
2步
初筛 复筛
(1)利用形态变异:需预先测定形态与产量的相关性 (2)根据平板颜色反应直接挑选 透明圈法(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 抑菌圈法(抗生素); 变色圈法(柠檬酸)、显色圈(氨基酸); 沉淀圈法(外毒素) 透明圈直径(H)/菌落直径(C):产量高低(初筛指标) 2. 复筛(以质为主,定量测定) 摇瓶培养,直接检测所需产物
感受态细胞(competent cell) :具有摄取外源
受细菌自身的基因控制 DNA能力的细胞
(如肺炎链球菌的感受态出现在对数生长期)
人工感受态则是通过人为诱导的方法,使细胞具有
自然遗传转化(natural genetic transformation)
人工转化( artificial transformation ) 摄取DNA 的能力,或人为地将 DNA导入细胞内。
化合物代号 1 2 3 4 5 5 6 7 8 9 6 10 10 11 12 13 7 11 14 14 15 16 8 12 15 17 17 18 9 13 16 18
5
(3)营养缺陷型的用途 • 生产菌 (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等高产菌需求); • 研究代谢途径和杂交、转化等遗传规律的遗传标记。
加抗生素(或菌丝过滤),培养过夜
③ 营养缺陷型的检出
夹层培养法 限量补充培养法 逐个检出法 影印平板法
方法
④ 营养缺陷型的鉴定
生长谱法: 分两步:
快速,直观
a.三大类营养要求(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酸)的鉴定 b.具体到某一种营养要求的鉴定(哪一种氨基酸,哪一种 维生素,或哪一种碱基)
具体操作:一般采用“滤纸片法”
筛选(定向)
设计有效的筛选方法,将少量正变株中的 优良菌株挑选出来。
(一) 出发菌株(original strain)
出发菌株指用于诱变育种的起始菌株。 出发菌株的选择标准: • 具有有利性状(如高产、生长速度快、营养要求粗放、 标记明显等); • 对诱变剂敏感 出发菌株的来源: •野生型菌株; •从生产中选育的自发突变菌株; •诱变获得的高产菌株
• (2) 转化过程
ds DNA 供体(strR) 感受态受体(strS) 酶解与吸收单链
转化因 子进入 细胞 转化因 子单链 配对与 整合
同源区段配对
单链整合
复制与分离
复制
分离
பைடு நூலகம்非转化子(strS)
感受态因子: 调节感受态的一类特异蛋白,它包括三种主要 (该过程与细菌自身的遗传控制无关!)
成分:膜相关DNA结合蛋白、细胞壁自溶素和几种核酸酶。
进行自然转化,需要二方面必要的条件:
(1)建立了感受态的受体细胞 (2)外源游离DNA分子
感受态的机理研究: 局部原生质体化假说:
处于感受态的细胞局部失去了细胞壁,使外源DNA能顺利经膜 进入菌体。
三大类营养要求的鉴定: a. 不含维生素的酪素水解液或氨基酸混合液或蛋白胨 b. 水溶性维生素混合液 c. 0.1%碱水解酵母核酸液
a
b
c
单一营养物质要求的鉴定:
组 以氨基酸缺陷为例进行说明 别 将18种氨基酸按右表分为6组 1 2 特点:每2组只有一种共同物质 3 1 4 5 6 2 6
3 4
(二) 菌悬液的制备
1. 选用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均匀、分散) 目的:①使每个细胞能均匀接触诱变剂; ②减少表型延迟现象(诱变后性状的分离及退化现象) 2. 同步培养(生理状态一致) 3. 菌龄:对诱变剂最敏感时期 4.菌悬液的制备方法 营养细胞:对数期 孢子或芽孢:萌发前期
物理诱变:生理盐水配制 化学诱变:缓冲液配制 酵母菌,霉菌的孢子:106个/mL 细菌,放线菌孢子:108个/mL
如:异烟肼(“雷米封”)是吡哆醇的结构类似物 ,利用含异烟肼梯度平板筛选异烟肼抗性突变株, 可达到定向培育吡哆醇高产突变株的目的。 加入不含异烟肼的底层 敏感
菌苔
为什么在筛选突变株时 ,不能直接用代谢产物, 抗性 菌落 而必须用其结构类似物 ? 加入含异烟肼的上层
2.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1)几个概念: 三类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MM, minimal medium)[-]: 某野生型能生长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CM,complete medium)[+]: 各种营养缺陷型能生长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SM, supplemental medium)[A]:[-]+A [B]:[-]+B 相应营养缺陷型能生长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酶受体假说:
受体细胞表面出现了一种能结合DNA并使之进入细胞的酶。
2. 转化模型
(1)转化因子 本质是离体的 DNA片断或质粒 DNA 。转化因子进入细胞前 还会被酶解成更小的片段,约8kb。在不同的微生物中,转化因 子的形式不同,dsDNA,ssDNA. 革兰氏阴性的嗜血杆菌中,细胞只吸收dsDNA形式的转化因 子,但进入细胞后需经酶解为ssDNA,才能与受体菌的基因组整 合; 革兰氏阳性的链球菌和芽孢杆菌中,dsDNA的一条链必须在 胞外降解,只有ssDNA形式的转化因子才能进入细胞。 但不管何种情况,最易与细胞表面结合的仍是dsDNA。 由于每个细胞表面能与转化因子相结合的位点有限(如肺 炎链球菌约10个),因此,从外界加入无关的dsDNA就可竞争并 干扰转化作用。 质粒 DNA也是良好的转化因子,但它们通常并不能与核染 色体组发生重组。 转化的频率通常为0.1%~1%,最高为20%。
在产量变异工作中,常采用相对杀菌率为70~75%, 甚至 30~70%的剂量。
UV的剂量: 固定UV功率和照射距离,以照射时间长短来 确定剂量多少。
3. 诱变处理方法
单因素处理或多因素的复合处理: ①同一诱变剂的重复使用; ②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先后使用; ③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同时使用.
(四) 中间培养(CM,培养过夜)
诱变育种的程序:实验讲义p174
出发菌株(纯化) 前培养( CM ,培养至对数期) 菌悬液制备 活菌计数
诱变预备实验(剂量存活率曲线) 诱变处理(相对杀菌率为70-75%,30-70%) 活菌计数 中间培养(CM,培养过夜,克服表型延迟) 突变株分离 初筛 复筛 生产性能试验 菌种(鉴定与)保藏
三、自发突变与育种
目前已知有二十多个种的G+和G-细菌具有自然转化的能力 此过程可以发生在土壤和海洋环境中,可能是自然界遗传交 换的重要方式。
1. 感受态 自然感受态与人工感受态的不同?
自然感受态
感受态:是指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 的一种生理状态。一个细菌能否出现感受态是由其遗传性决 的出现是细胞一定生长阶段的生理特性 定的,但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很大,因而表现差别很大。
(2)筛选步骤(5步)
诱变处理 中间培养 淘汰野生型 检出缺陷型
鉴定缺陷型
①中间培养
CM或SM培养基,培养过夜。克服表型延迟。
②淘汰野生型 方法
即浓缩缺陷型,以提高检出率
抗生素法(G+细菌:青霉素;酵母菌和霉菌:制霉菌素) 菌丝过滤法(丝状真菌、放线菌) 饥饿培养(无N)MM 6~12 h 2N培养(2N)MM 1~2 h
目的:克服表型延迟 表型延迟(phenotypic lag):表型的改变落后于基因型改变的 现象. 分离性延迟: 突变的基因经 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后变成纯 分离性延迟的原因 : 对数生长期中,单核细胞常出现双核 现象,多核细胞的核也成倍增加,诱变对数期的细胞时,突 合状态,表型才能表现出来。 变通常发生在一个核上,故其变异或非变异的细胞必须经过 生理性延迟: 由杂合状态变为纯合状态,突变表型仍不能 生理性延迟的原因 生理性延迟: : 当变异细胞由杂合状态变为纯合状态 一代或几代繁殖才能分离,这种纯种变异细胞出现的推迟现 时,由于杂合期所合成的非变异的蛋白或酶仍然发挥作用 ,必 表现出来。 象称为分离延迟现象。 须经过细胞多代分离后,才能将这些非变异的酶稀释掉,最终 达到变异后应该表现的形态,如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过 程。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质粒 第三节 基因突变的规律及类型
1. 突变的定义 2.基因突变的特点(规律) 自发性\不对应性\独立性\稀有性\可诱变性\稳定性\可逆性 3.证明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据 4.基因突变的类型
第四节 基因突变的机制
1.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自发突变 诱发突变(化学诱变/物理诱变/生物诱变)
5. 菌悬液的浓度
(三)诱变剂的选择及处理方法
1. 诱变剂的选择(高效,简便) 物理诱变剂:频度低,大损伤,难修复,且操作简便; 化学诱变剂:频度高,点突变,易回复突变,操作麻烦。 ( NTG——超诱变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