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青少年是社会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的未来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未来,甚至说是祖国的未来。
校园,也应该是社会中最纯净的地方,但这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屡见不鲜,这被现在不少犯罪学家和刑法学家喻为难以医治的“社会痼疾”,对于已经失足的青少年,社会更要加以关注,从根源处挖掘犯罪原因,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对他们,我们尽可能做到的不是惩罚,而是挽救!更要大力预防青少年犯罪,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要分别从法律制定、社会预防和矫正、法律知识的普及、家庭教育等多方面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防【案例一】恋上网络游戏无法自拔小**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对他宠爱有加,经常给他许多零花钱。
慢慢地,小**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
在网吧里,他认识了几个朋友,一放学他们就到网吧打游戏,一直玩儿到很晚才回家。
为了让他收心,好好学习,父母不再给他零花钱。
可是为时已晚,小**此时迷恋上网络游戏已经不能自拔。
即便兜里没钱,他也要去网吧里看别人打游戏。
有一**,几个朋友对小**说,要带他出去筹钱。
为了能够继续上网打游戏,小**毫不犹豫地跟着他们去了。
随后,他们抢劫了**县第三中学的一名学生,抢得的60元钱全部用于上网打游戏。
小**觉得这个来钱的方法很好,又快又省事,还没有什么风险。
于是,他买来刀具专门用于抢劫。
一开始,小**还需要别人带着自己实施抢劫,慢慢地他的胆子大了起来,敢独自去抢劫。
2008年6月至7月,他和朋友先后在**市**县、**省**山市多次实施抢劫。
在接受庭审时,小**面对法官痛哭流涕,后悔为了一时的快乐而不计后果,最终铸成大错。
【案例二】早恋毁了两个孩子案发时,小**刚满14周岁,是**县一所学校初三年级的学生。
小**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她和母亲一起生活。
正值青春期的小**陷入了情网,和同学小**谈起了恋爱。
由于小**的母亲整**忙于生计,对于女儿的早恋情况全然不知。
有一**,小**得知小**暗地里又和小**谈起了恋爱,感觉自己被欺骗了,从而对小**心怀怨恨。
2007年2月8日中午,小**约小**见面,央求她离开小**,结果遭到小**的拒绝。
一怒之下,小**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尖刀向小**刺去,致使小**当场死亡。
案发后,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小**有期徒刑15年。
【案例三】哥们义气害人害己2009年8月23日中午,在**市一所中学的食堂里,高三学生小**与高一学生小**因为打饭时的小摩擦发生口角。
饭后,两人各自找来好哥们相约到学校操场上见面。
双方一见面,小**就与小**吵了起来,并且相互殴打。
为了帮好哥们出气,小**的同学小**用砖头将小**打成重伤。
案发后,小**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
经审理,法院以犯故意伤害罪判处小**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执行,同时小**以及参与群殴的几名同学共赔偿了小**10万多元。
【案例四】毒品惹祸小**6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因为家境困难,他从小便被母亲寄养在表哥家。
然而,他的表哥是个瘾君子,没过多久他也染上了毒瘾。
那时,小**才14周岁。
由于吸毒,表哥获得的几十万元征地补偿款很快便在烟雾缭绕中化为灰烬。
为了筹措毒资,小**与表哥开始骗亲人、骗朋友。
久而久之,亲朋好友都不愿意见他们,小**的母亲整**以泪洗面。
不忍母亲伤心难过,小**曾经5次下定决心戒毒,但均以失败告终。
2005年10月的一**,小**和毒友在街上准备实施抢劫时,被民警抓获。
从拘留所出来后,为了搞到毒资,小**和毒友开始偷盗。
2007年5月的一**傍晚,小**和毒友在一家超市里偷盗时被当场抓获。
经法院审理,小**和毒友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零6个月。
通过这几组案例,我们想到了什么?他们都是在如花的青春期,但是他们的以后的生活不是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快快乐乐的度过,他们却深陷囹圄,也许,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未来就在那一刻破灭。
本该,他们也应拥有美好的生活,正是由法律意识的淡薄、学校道德教育的偏差,父母的溺爱……关注青少年健康发展刻不容缓,特别是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我们更要挖掘深层次的原因,更早更好的的做好防范工作,为他们美好的人生领航。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青少年不仅处于生理生长期,而且处于心理生长期,性格和心理可塑性较强,但叛逆心理也较为严重,如果不及时发现、纠正,他们走反了路,那么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一)犯罪年龄提前,低龄化犯罪日益突出。
从犯罪主体来看,校园犯罪逐渐走向低龄化。
由于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发育年龄提前,大多未成年人出现了早熟的情况。
这就使得犯罪年龄提前,据统计我国校园犯罪年龄较以前平均提前了2至3岁,其犯罪的年龄阶段大致为:10岁至12岁开始有劣迹,13岁至14岁开始走上违法犯罪道路,14岁至17岁进入犯罪高峰期。
(二)犯罪类型增加,案件恶性化程度加强。
从近期的统计数字来看,未成年人犯罪类型不单出现在盗窃、聚众斗殴等影响社会治安的犯罪类型上,甚至出现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恶性案件,社会危害性极大。
二、校园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原因诸多。
但只有从中分析其主要的原因,才能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从分析来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自身的原因。
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都逆转的特殊时期,特别容易情绪化、冲动,叛逆心理强。
这就导致了他们做事不想后果,最后酿成打错。
特别是针对故意伤害等案件来说,从案件的源头发掘,我们不难发现,基本上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但是就是特殊时期的性格和情绪,导致严重的后果。
2、网络原因。
现代社会网络发展**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少难以抵挡的诱惑。
网络中的东西繁综复杂,有的东西对我们成年人来说都难以接受,更何况对认知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呢!再如,网络游戏,打打杀杀,好奇心强的青少年未免想要运用在现实生活当中,这就导致很多恶性案件的发生。
3、家庭方面的原因。
从这几年的统计来看,大多数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正是由于家庭造成的,特别是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而言,家里就那么一个宝贝,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家庭溺爱导致他们的性格偏执。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农村的留守儿童大幅度增加,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管束,年龄小,自制力差,社会诱惑力强,未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4、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很大的,现代社会复杂,青少年自制力差,由于特定的生理心理原因,学生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尤其是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学生身心的东西屡禁不止,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
有些学生由于意志比较薄弱,很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而对于不良现象和行为,也往往缺乏辨别能力而跃跃欲。
电影、戏剧发展平缓甚至出现下降趋势,代之而起的是电视、录像VCD、DVD、舞厅、电子游戏厅、迪厅、网吧等。
这些文化活动极易吸引腐蚀学生。
因此,要坚绝打击并杜绝一切违禁的消费现象,要采取严厉措施打击淫秽物品的制造和传播,加大处罚力度,净化娱乐场所,尽可能不让学生接触或参加不健康的娱乐活动,尽可能多建立一些以科技和健身为主要内容的娱乐场所,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投放在有丰富科技知识或健身内容的娱乐活动上。
5、法制意识淡薄。
尽管现在在各级学校普遍开有法制课,但由于该门课程不作为考试的内容,学校、教师本身也重视不够,学生更是对法制教育不重视,没有用心去学,用脑去记,导致法制课流于形式。
这些原因导致现在的学生几乎不具有任何法律常识,罪与非罪界线不清,哪些是违法行为,哪些是合法行为,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哪些后果,这些问题在他们的心中没有清楚的认识。
俗话说,无知者无畏。
既然学生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触犯国家刑律,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那么,他们做起事来就毫无顾忌,为所欲为。
法制观念的淡薄是校园犯罪的主要原因。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意识培养一是注重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要按照刑罚的目的,对犯罪人适用一定的刑罚防止其重新犯罪,对于潜在犯罪人、被害人和其他公民怎要采取普法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则采取保护性预防、堵塞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改造性预防等预防措施,有效的防止和预防犯罪,对于已经犯罪的青少年则成立帮扶小组,通过政治思想教育,文化教育使之改邪归正,真正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二是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
要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提高青少年的法制意识;构建立体式的全方位的教育立体模式,从学校到社会,从社会到家庭,实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网格化,拓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渠道,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打破青少年教育内容单一的局限,把基础性、实用性的法律知识介绍给他们,增强他们学法的主动性,并培养守法的行为习惯;冲破“填鸭式”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根据青少年的性格特点,大胆探索新形式,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变消极接受为积极索取,使青少年的普法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分析面对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都应积极行动起来,消除和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和蔓延。
(一)建立健全少年司法制度。
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完善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立法。
如日、美等发达国家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矫治时,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专门设立缓刑机构,对青少年犯进行诊断、治疗及有效的社会监督,及时了解青少年犯的悔罪态度、改造表现、思想动态等,真正使他们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此外,为了防止犯罪青少年释放后受到歧视,日、德等国家专门对犯罪青少年的刑事污点的取消作了有限的规定,使犯过罪的青少年能够重新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现有法律、法规由于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因此,许多未成年人家长和有识之士,呼吁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国外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但要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要加强法学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尽快建立起全国统一的青少年犯罪数据库和定期通报制度,以便为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立法提供理论参考。
(二)实施“家庭细胞”工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
有关部门可与青少年家庭签订防止犯罪的责任状,明确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巩固家庭这个堡垒。
青少年家长应加强对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育孩常识的学习,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