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汉委奴国王 东汉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想一想
一、两汉时期为什么对外交流非常频繁呢?
1、国家强盛,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2、交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 3、统治者实行了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
二、这种频繁的对外交流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呢?
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 进了双方共同的发展。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丝绸之路”
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汉书· 张骞传》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1、“丝绸之路”的路 线
今新疆 地区
欧 洲
西亚
葱岭
河西 走廊
长安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东汉世祖光武帝刘秀
公元前6~公元57年
东汉疆域图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汉委奴国王”金印发现处纪念碑
日本福冈市志贺岛
“汉委奴国王”金印
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臣来到洛阳(东汉[公元25年~220年]都城), 与东汉王朝通好。东汉光武帝赠给“汉委[wō]奴国王”金印一枚。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东汉陶船(长54厘米 内河船模型 船尾安置有迄今为止最早的舵)
汉朝时,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大大扩展,除了通过陆上交通联系西方国家和南亚的国 家,还利用海上交通等与日本列岛及东南亚各国往来。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番[pān]禺(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可造长20米×宽8米的大型船)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日 本
徐福(神武天皇)
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交往有悠久的历史。西汉时,日本列岛上 有上百个国家,其中30多个国家曾派使节到中国。从那时起,中日交往有了文字记载。东汉 时,中日交往增多,日本的使节常到中国。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云南大理
在大理以东和东北有两条古道—灵关道和五尺道。自大理起,二道合一,称为博南道, 又称永昌道。尽管古道难行,商旅却在打通了这一条民间的贸易商道,利用马匹、骆驼以至 人力,运载着丝绸、布匹、瓷器、铁器、漆器、茶叶等到印、缅各地,又携回宝石、珍珠、 海贝、琉璃等辗转贩卖。
波斯湾卫星照片
公元97年,正在西域的东汉官员班超派遣部属甘英出使大秦,即古罗马帝国。甘英到达 了波斯湾(当时称条支海),没有继续前进,但了解了沿途以及欧洲的一些情况,再次扩大 了中国人的视野。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公 元 166 年 ,
大秦安敦王朝 首次派使臣来 到东汉--这 是中国与欧洲 的第一次直接 交往。
欧洲 西亚
成都
益州郡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南方丝绸之路”
西汉时,一条以成都为起点,经今四川南部和云南境内,通往缅甸、印度,以及更远的 “南方丝绸之路”也已经形成。南方陆上丝绸之路起自成都,越过岷江、大渡河、雅砻[lóng] 江、金沙江、澜沧[lán cāng]江、怒江等大河,在数不尽的祟山峻岭中穿行,最后从滇西的腾 冲出境,经缅甸到达印度。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罗马玻璃瓶
碧琉璃瓶
166年,一批大秦(古代罗马帝国)人从海路来到中国。他们以大秦安敦尼王朝皇帝的 名义向东汉皇帝赠送象牙、犀牛角等礼品。从现有文字记载来看,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 接交往。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往西, 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 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 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丝绸之路”一词的来历
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1833年生,1860年起7次到中国考察,1877年出版《中国》一书)
结 束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8.从现有文字材料来看,中国与欧洲的第一次直接交往是 开始于( ) A.夏朝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9、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开创于( ) A.夏朝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0、广告词:“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是兵马俑的 故乡”。“这里”是 A.陕西西安 B.河南洛阳 C.江苏南京 D.甘肃敦煌 11、公元前1世纪,罗马执政官凯撒大帝穿着一件中国丝 袍到剧场看戏引起全场的钦羡,被看做绝代的豪华。 当时凯撒穿的丝袍材料最有可能来自中国的( ) A.重庆 B.大都 C.长安 D.京师 12、列举汉与朝鲜和日本交往的具体史实。(各两例)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虚拟复原的楼兰古城
楼兰古城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塔
楼兰古城遗址位于若羌[qiāng]县东北部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南部,罗布泊西北岸,距库尔 勒市340公里。楼兰国始建于公元前176年,消亡于公元630年,共有800多年历史。其范围东 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到哈密。楼兰古城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 之地,在东西文化交流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后被沙漠埋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课堂小结
1.“丝绸之路”的定义 “丝绸之路”
2.南方丝绸之路的形成
1.汉与朝鲜的往来 2.汉与日本的交流
汉与朝鲜 日本的交流
1.甘英出使大秦 汉与欧洲的往来
2.大秦与汉的交往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学习与探究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云南永平博南古道——杉阳过街楼
云南永平博南古道——过街照壁
博南古道开通于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晋称“滇缅永昌道”。从大理往西, 经顺濞[bì]桥进入永平,经黄连铺、叫狗山、北斗铺、万松庵、天津铺、杉松哨、梅花铺、 宝丰寺入永平县城,又经曲硐[dòng]桃园铺、石子坡、小花桥、大花桥、博南山、杉阳街、 凤鸣桥、江顶寺,过霁[jì]虹桥进入到保山境内。
龟背海棠花织品
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古城出土东汉丝织品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鱼蛙纹锦
长寿明光锦(上织吉语“长寿明光”) 长乐明光锦(夹织吉语“长乐明光”) 1980年罗布淖[nà o] 尔(罗布泊)高台出土东汉丝织品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西 方
骏马、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材、 珠宝、音乐、舞蹈、魔术、宗教------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云南漾濞[bì ]——博南古道上的枢纽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南方丝绸之路”上马帮在青石上踏出的蹄印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朝鲜是中国唇齿相依的近邻,两国之间很早就有往来。汉朝时,一些中国人从海上或 渡过鸭绿江到了朝鲜半岛。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在中国工匠的帮助下,当 地人掌握了铁器制造技术。 近数十年间,在朝鲜平壤古代乐浪郡遗址出土了许多大批汉代文物,其中包括蜀郡制 造的漆器,如彩绘神仙龙虎盘等,这些事实都可以证明汉朝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重要的 影响。
火焰山(吐鲁番盆地北缘)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阿尔金山沙子泉
帕米尔高原
塔克拉玛干沙漠
帕米尔高原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丝绸之路”上出土的绣花粉袋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丝绸之路”上出土的东汉丝织品
绢地云纹绣袜带
缦地刺绣龙纹边饰
万世如意锦实袷[qiā]袍
东 方
友谊之路
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 和养蚕技术、凿井技术------
作 用 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班超经营西域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甘英出使大秦。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丝绸之路”的自然风光
黄土高原(陕西)
黄河
河西走廊
鸣沙山-月牙泉(甘肃敦煌)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
玉 门 关 遗 址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城西北 约90公里处。相传,古时候西域和田等地的美玉 从塔里木盆地经此处输入中原,玉门关由此而得 名。 玉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距今已有2 千多年的历史。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阳关汉代烽火台
阳关遗址(今甘肃敦煌西南)
位于敦煌城西南,距城70公里。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时为都尉 治所,晋时在此置阳关,唐废后,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阳关、玉门关都是丝绸之路“咽 喉”,古代重要的军事据点。阳关遗址处大风过后,常有兵器、陶器、货币、生活用具等残 破遗物出现,当地又被称之为“古董滩”。
第三学习主题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史海拾贝
“丝绸之路”一词的来历
费迪南· 冯· 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德国地理学家)
1833.5.5~1905.10.6 1860年起7次到中国考察 1877年出版《中国》一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