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研究2012-12-4 李慧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与野蛮相对,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从社会形态建构意义上来看,生态文明主要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一、四川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劣势分析(一)优势分析1. 自然基础:四川地处我国地形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西部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东南边缘,属长江、黄河上游地区。
境内海拔从187 米到 7556 米,垂直地带性明显,以高山与高原为特色。
总体上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多年平均降水量 1150 毫米。
气象灾害种类较多,发生频率高。
2. 自然资源:2009 年全省拥有耕地 594.74 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4.89%;林业用地 1912 万公顷;园地 71.7 万公顷;草地 1521.5 万公顷;湿地439.66 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 17.69 %,其中有高原沼泽草地 99.75 万公顷,是长江、黄河上游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水资源丰富,经济可开发量为 7611 万千瓦,均居全国之首。
四川省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已发现矿产种类 132 种,探明储量的 90 种,钒钛及稀土矿均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
四川是世界 25 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全省有维管束植物9254 种,占全国种类的三分之一,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63 种,有药用植物约 3000 多种,有 60 多种地方药种,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45 种,占全国总数的 39.8%,其中野生大熊猫数量占全国的 76%以上,是驰名中外的大熊猫故乡。
四川是我国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3. 经济基础:2010 年四川省国内生产总值17185.48 亿元,GDP 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4.28%,列全国第 9 位,西部第 1 位,四川经济在西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川是西部最大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列西部第 1 位。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大省和重要的粮油、畜禽、果蔬、茶基地。
四川是全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规模较大,门类基本齐全,2009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 18071.68 亿元,居全国第9 位。
四川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建筑、建材、食品、医药、皮革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四川省商业、餐饮、娱乐等近年来也得到快速发展。
4. 社会基础:是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又一个重要的科研基地。
随着 2011 年科技部对四川省宜宾市建设国家精密模具与特种材料集成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批复,四川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经达到 17 家,预计到 2015 年,基地将形成总产值 150 亿元,工业增加值 80 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产值 400 亿元。
全省有两院院士 61 人,列西部第一。
四川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校)5.3 万所,2009 年“普九”人口覆盖率99.64%,高、中、初等教育体系基本健全。
四川省城镇及农村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中医药事业得到大力发展。
全省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国家级重点学科、西部重点学科、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中医专科达 74 个,先后获得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励 49 项。
5. 人文基础。
四川历史悠久,是我国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早在 4500 年前成都平原就诞生了最早的城市文明。
四川现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2 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7 座。
四川历史悠久的巴蜀文化资源,使文化产业具有繁荣发展的深厚底蕴。
四川是多民族地区,有 55 个少数民族,有彝、藏、羌等 14 个世居少数民族。
此外,风格独特的川剧、川菜、川酒、川茶、皮影、木偶、杂耍等民俗文化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四川是道教的起源地,道教文化资源极为丰厚。
四川佛教历史悠久,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峨眉山不但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也是四川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演绎了独具一格的天府文明。
6. 生态基础:生态建设进展顺利,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四川近年来加大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
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国土整治、地质灾害治理、川西北沙化退化草原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2010 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34.8%。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80%以上的省控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Ⅱ级以上标准,主要江河水质进一步改善。
(二)劣势分析1. 四川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突出。
四川省总人口 8984 万人,人地矛盾尖锐,人均耕地面积只有 0.069 公顷,比全国要少 27%。
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资源总量不少,但时空分布不均,全省 17 个市人均水资源在缺水上限 3000 立方米以下,其中十二个城市在1700 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以下。
2. 区域性贫困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突出。
四川省地处西部,是全国贫困人口数量较大的区域,贫困问题比较突出。
全省共有国家级扶贫县 36 个,扶贫村 10000 个,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4%。
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川西北江河源区、川西高山高原区、盆周部分山区,区域性贫困问题和生态脆弱环境问题叠加在一起,特别是居住在高寒山区及江河源头区的少数民族,其生存和生态保护的矛盾尖锐。
3. 与国家生态建设要求相比,四川还存在差距。
从生态省建设的部分指标情况看,四川生态建设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4. 四川的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对生态文明建设构成制约。
建设生态文明,既要在全社会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梳理生态文明观念,更要在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等经济社会领域有所突破。
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与全国相比,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还有一定差距。
与西部地区整体水平相比,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
与北京、广州、上海相比,四川省在所在经济区域中的产业结构差距较大,详见表 2。
四川省的科技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势头也不够强劲。
从横向比较看,四川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详见表 3。
从表 3 可以看出,四川省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
从实现总产值看,四川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偏低,2009年仅占全国比重的 2.1%;北京为最高,占全国比重为7.2%;其次是上海和广州,分别为 5.3%和 2.7%。
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项目结构。
从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等产业转移情况看,资金主要向第二、第三产业集中,而且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项目比重较低。
5.四川生态文化教育不足。
为了能说明问题,我们选取了成都及绵阳等部分地区的高等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院校也普遍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忽视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感。
通过回收的有效问卷结果与实地调查显示,不论是国家 211 工程重点院校还是一般院校;不论是生物、环境类专业还是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生态文明普及教育都很缺乏。
二是生态责任意识淡薄。
统计问卷显示:93.86%的学生选择“环境恶化与己无关”,91.15%的学生认为“环境保护应该是政府的行为,百姓起不到多大作用”。
三是生态环境知识匮乏。
关于“大学期间是否接受过有关生态文明理念学习”的问题,在收回的 897 份问卷中,有88.62%的学生选择“从未接受过”,有6.50%的学生选择“接受过一些零星的学习”,只有4.88%的学生选择“接受过系统的学习”,而且接受过系统学习的大多是环境类专业的学生。
四是生态道德教育缺失。
不注意节约用纸、用水、用电;用过的塑料瓶、塑料袋、电池随处乱丢;随地吐痰、践踏草坪的行为时有发生;爱面子、图虚荣、攀比消费的学生也不占少数。
表1四川省生态建设的部分指标与全国的比较名称单位国家生态建设指标值资料来源:《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及《四川统计年鉴2011》。
表22005-2009年四川与其他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数据来源:根据2005-2010年全国和各省市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表32009年各地区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经济指标比较注:四川只统计成都和绵阳。
二、推进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及对策建议(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基于生态理念视角的生态文明建设1. 实施生态文化教育行动计划。
建设一批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加强生态环境、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等学科建设,加强生态省建设的人才培养,加大国内外人才引进力度。
把生态理念贯穿于文化教育领域,树立良好的公众环境道德、创建和谐的生态文化氛围。
2. 实施生态文化工程行动计划。
充分挖掘和保护四川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人文遗产资源,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成都平原区以三星堆、金沙遗址、峨眉山、乐山大佛、三苏祠、都江堰、青城山为代表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川西北江河源区、川西高山高原区以藏羌文化、康巴文化为代表保护和利用民俗民风文化资源,盆地丘陵区、盆周山区以近代革命根据地为代表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大力宣传生态理念,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创作一批弘扬民族生态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建设一批生态文化示范工程。
3. 实施绿色消费行动计划。
倡导“绿色消费”,坚持绿色消费观。
以绿色消费推进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推动绿色消费,以绿色消费促进生态建设。
倡导适度住房消费,推广建设生态型住宅。
创建“绿色饭店”,宣传安全、健康、环保理念,推广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培育“绿色市场”。
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实行生产、流通、消费全程监督管理。
加强食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卫生管理,建立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菜篮子”产品物流网络。
按照绿色市场标准,加强硬件建设,逐步推进市场设施现代化。
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建立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专柜,鼓励开设“绿色商店”、“绿色超市”等绿色市场。
(二)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构建———基于保障措施视角的生态文明建设1.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
按照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根据四川省的实际需要,在实施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基础上,完善立法,重点制定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清洁生产、强化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