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制度(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制度(试行)》要求,规范我省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准确分析评估产品质量状况,及时发布产品质量和安全风险预警,提高质监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好地服务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管理工作,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是指根据统计调查数据,对报告周期内全省、行业或区域内产品质量现状、趋势、特点进行分析、评价,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措施和建议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
第三条产品质量状况分析的内容主要是对制造业产品质量安全和一般性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分析。
产品质量状况分析种类分为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
综合分析主要动态反映报告周期内产品质量总体状况。
专题分析主要是反映报告周期内热点或重点产品(行业、区域)的质量状况,或针对具体质量问题、质量事件展开的分析。
第四条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坚持数据准确、分析务实、评价客观的原则。
第五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各级质监部门)开展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适用本制度。
第二章工作职责第六条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上级质监部门负责对下级质监部门质量状况分析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下级质监部门要向上级质监部门反馈开展质量状况分析的具体情况。
各级质监部门要积极开展本辖区的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并向上级质监部门和当地政府提交产品质量状况的分析报告。
第七条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省局)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一)开展全省产品质量状况统计与分析工作,形成分析报告;(二)组织开展全省、热点或重点产品(行业、区域)的质量状况调查;(三)定期或不定期发布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四)建立质量状况会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商会议,研究质量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五)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质量指标体系和分析评价方法,建立数据收集制度,协调开发统计与分析信息管理系统,并推广使用;(六)制定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举办业务培训与交流,指导地方市县质监局开展分析工作;(七)与有关部门、行业组织、科研院所、质检机构等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进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
第八条市县质监部门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的主要职责是贯彻上级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要求,负责分析和评价本地区及行业产品质量状况,推动本级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组织指导下一级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
第三章工作机制第九条省局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机制包括会商会议组织、质监信息上报、业务信息报送等内容。
第十条会商会议组织。
省局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会商会议,分析当前质量状况,研究提出加强产品质量工作的措施。
会商会议一般由分管质量工作的局领导主持。
第十一条质监信息报送。
质监系统内所属各省院、国家质检中心、省质检中心要在每季度结束后15日内向质量管理处上报前一季度产品质量状况分析素材。
素材内容见附件1。
第十二条业务信息报送。
省局监督处、食品处、特安处、标准化处、计量处、执法处等相关处室要在每季度结束后10日内向质量管理处提供专题分析报告及统计报表。
专题分析报告内容见附件2。
第十三条各级质监部门每季度开展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形成分析报告。
各设区市局要在每季度结束后15日内将汇总形成的本地区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以书面形式上报省局质量管理处。
省局要在每季度结束后15日内将汇总形成的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以书面形式上报总局质量管理司。
产品质量状况出现重大问题时,要及时报告。
第四章分析报告第十四条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质量安全状况、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采取的工作措施和成效、质量安全隐患和预警分析、下一步措施和建议等内容。
第十五条综合分析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可参照《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编写规范》(附件3)。
专题分析报告可根据实际工作,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的质量状况分析编写。
第十六条产品质量状况综合分析报告(含省、市、县)每半年一次,分别对上半年和年度的产品质量状况进行分析。
第十七条全省产品质量状况分析的有关信息,经省局领导批准后,定期向省政府报告,向省直有关部门、设区市人民政府或行业通报,或向社会公布。
市县产品质量状况分析的有关信息,由市县质监部门定期向当地政府报告。
第十八条各级质监部门对开展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文字材料,按照规范、完整、及时、准确、连贯的原则建立分析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第五章组织保障第十九条省局建立局领导统一领导,质量管理处牵头负责,相关处室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保障体系。
建立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专人的培训和交流工作机制。
各相关处室,各直属技术机构要指定专人参与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同时,各质检机构要为市县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及时提供信息。
各级质监行政管理部门和技术机构要明确负责质量统计分析工作的机构。
第二十条各级质监部门应当保证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要选配责任心强、熟悉质量、统计和计算机业务的人员专职从事质量统计分析工作。
第二十一条省局每年对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将检查结果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
省局建立优秀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奖励制度,每两年评选一次,对优秀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的起草单位和主要撰写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章附则第二十二条设区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可根据本制度制定实施方案,报省局备案。
第二十三条附件中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编写规范、分析素材、统计报表是本制度的组成部分,相关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第二十四条本制度由省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质检机构产品质量状况分析素材模板(试行)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所属质检机构在提供产品质量状况分析素材时,参照以下基本格式和内容要求:一、总体状况(一)质量发展现状。
简述所涉及产品的质量发展现状,包括产品主要类别、生产企业分布地区、产销情况、总体质量情况等内容。
(二)检测基本情况。
简要说明报告周期内所承担的检测任务来源,包括监督抽查(国家、省、市)、委托检验,认证检验、生产许可检验、风险监测等;列出报告周期内检测的每种产品涉及的企业数、检测批次数、批次合格率、检测项目数及合格项目数,填写表1。
表1 产品检测情况表注:“小类行业代码”,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填写。
(三)对比分析情况。
针对本机构所检测的各类产品,对检测产品数、合格产品数、产品合格率数据进行报告周期间的比较,分别从季度、年度分析产品合格情况,汇总报告期内所承担的各类检测任务数据,填写表2、表3,并附趋势图。
表2 季度检测情况表表3 年度产品检测情况表二、综合分析(一)检测情况分析。
1. 各类检测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重点分析产品安全性能指标、一般性能指标和其它指标(可根据产品实际情况重新划分)的检验结果,填写表4。
2. 检测项目结果分析。
梳理在报告周期内单项合格率较差的检测项目,分析该类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填写表5。
表4 各类检测指标检测结果统计表表5 检测项目结果分析情况(二)重点检测项目。
在报告周期内的检测工作中,是否对某类产品连续多次抽查并重点检测了某些项目,分析其原因并描述这些指标检测结果的变化情况;是否有首次列入检验的项目,简要阐明原因并分析检测情况。
(三)不同规模企业的质量状况。
本季度检测任务中各产品生产企业的分布情况,包括大、中、小型企业的数量、所占比重、各类型企业的合格情况,并填写表6。
表6 不同规模企业产品检测情况(暂行)》为准,其中涉及监督抽查的企业参照监督抽查目录划分企业类型。
(四)检测结果不合格企业针对报告周期内检测情况,按照表7的格式要求填写检测结果不合格企业情况表。
表7 检测结果不合格企业信息表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分析在报告期内的检测工作中发现了哪些主要产品质量问题,以及其他需要反映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
四、措施与建议结合第三部分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
附件2:省局相关处室需协助提供的业务专题分析报告模板(试行)省局各有关处(室)、直属单位按照以下内容,结合本部门实际工作,提供业务专题分析素材。
一、需科技认证处提供的材料(一)业务基本情况。
1. 强制性产品认证情况:包括全省、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强制性产品认证情况、强制性认证产品监督抽查情况,国家吊(撤、注)销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情况。
2. 企业管理体系及自愿性产品认证情况:包括全省、各产业、各类管理体系认证总体情况,自愿性产品认证全省、各设区市、各领域总体情况,获证企业的国家、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
(二)报告周期内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四)典型案例。
二、需标准化处提供的材料(一)业务基本情况。
全省国标,行标,地方标准制修订总体情况、重点行业的采标情况,等同、修改采用国际标准情况,标准备案情况。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实施情况,主要问题及原因,典型案例。
(二)报告周期内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三、需办公室提供的材料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信访情况及典型事件。
四、需计量处提供的材料(一)业务基本情况。
全省计量管理总体情况,计量行政许可、抽查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情况。
(二)报告周期内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四)典型案例。
五、需特设处提供的材料(一)业务基本情况。
全省特种设备安全总体情况,各类特种设备事故数量、死亡人数、万台设备死亡人数,专项整治情况,各地现场安全检查情况。
(二)报告周期内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四)典型案例。
六、需监督处提供的材料(一)业务基本情况。
1.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包括全省总体情况、各地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重点产品监督抽查情况、跟踪抽查情况、专项整治产品抽查情况,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后处理情况。
2. 生产许可证情况:包括全省总体情况、各地获证情况、重点产品获证情况、注销(吊销、撤销)生产许可证情况。
(二)报告周期内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生产许可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四)典型案例。
七、需食品处提供的材料(一)业务基本情况。
全省、各设区市食品安全总体情况,食品生产许可证各地获证情况、注销(吊销、撤销)生产许可证情况,食品质量监督检查情况,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情况。
(二)报告周期内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四)典型案例。
八、需执法处提供的材料(一)业务基本情况。
全省、各设区市、分产品统计执法打假情况,专项整治与重点产品执法打假情况,重点整治地区数量及整治情况,大案要案数量、移送司法机关案件数量、被追究刑事责任人员数,假冒伪劣违法行为的主要特点。
“12365”投诉举报平台受理的质量咨询、质量申诉、举报数量,申诉的热点产品及主要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