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事故案例分析与煤矿安全管理

事故案例分析与煤矿安全管理

当工厂中存在许多特别容易发生事故的人时,发 生不同次数事故的人数服从非均等分布,即每个 人发生事故的概率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事故 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的因素引起的。
为了检验事故频发倾向的稳定性,他们还计算 了被调查工厂中同一个人在前三个月里和后三 个月里发生事故次数的相关系数,结果发现, 工厂中存在着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且前、后三 个月事故次数的相关系数变化在0.37±0.12到 0.72±0.07之间,皆为正相关。
例如,韦勒(Waller)对司机的调查,伯纳基 (Bernacki)对铁路调车员的调查,都证实了调离 或解雇发生事故多的工人,并没有减少伤亡事 故发生率 。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对于煤矿安全管理的意义:
–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共有特点如前面所提到的.
–我们国家煤矿大型企业有很多人还存在这样的观点, 但是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不是个人原因所造成的, 而是企业和社会原因所造成的.
按照变化的观点,变化可引起人失误和物的故 障,因此,变化被看做是一种潜在的事故致因, 应该被尽早地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作为安 全管理人员,应该对下述的一些变化给予足够 的重视:
(1)企业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外部社会环 境,特别是国家政治或经济方针、政策的变化, 对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及员工心理等有较 大影响,必然也会对安全管理造成影响。
基于具体的角度,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 环境。
2.2 事故发生的必然性
为什么存在人的不安全行为? 1、安全哲学:人的两大基本特性 2、认为事故发生的小概率事件特征
– 100次违章可能不发生一次事故 – 人的本性-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 – 违章心理:违章→直接经济效益+省能心理→产生
侥幸心理、继续违章→产生大事故
– 国外发达国家对事故致因和分析的认识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事故发生的本 质规律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也在 不断深入,因此先后出现了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 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模型。
3.1 事故频发倾向论
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 Proneness)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 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1919年,格林伍德和伍兹对许多工厂里伤害事故发生 次数资料按如下三种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 (1)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 当人员发生事故的概率不存在着个体差异时,即不存 在着事故频发倾向者时,一定时间内事故发生次数服 从泊松分布。在这种情况下,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工厂 里的生产条件、机械设备方面的问题,以及一些其他 偶然因素引起的。
(5)时间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员对危险 的戒备会逐渐松弛,设备、装置性能会逐渐劣化, 这些变化与其他方面的变化相互作用,引起新的 变化。
(6)技术上的变化。用新工艺、新技术或开始 新工程、新项目时发生的变化,人们由于不熟悉 而易发生失误。
(7)人员的变化。这里主要指员工心理、生理上的 变化。人的变化往往不易掌握,因素也较复杂, 需要认真观察和分析。
1926年,纽鲍尔德(E.M.Newbold)研究大量工厂中事 故发生次数分布,证明事故发生次数服从发生概率极小, 且每个人发生事故概率不等的统计分布。
他计算了一些工厂中前五个月和后五个月里事故次数的 相关系数,其结果为0.04±0.09~0.71±0.06。
马勃(Marbe)跟踪调查了一个有3000人的工厂,结果发 现,第一年里没有发生事故的工人在以后几年里平均发 生0.30~0.60次事故;第一年里发生过一次事故的工人 在以后平均发生0.86~1.17次事故;第一年里出过两次 事故的工人在以后平均发生1.04~1.42次事故.
在该理论中,事故和损失因素与博德理论相似。
这里把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称做 现场失误,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注意不安全行 为和不安全状态的性质。
亚当斯理论的核心在于对现场失误的背后原因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
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及生产作业中的不安全状态等现场 失误,是由于企业领导和安技人员的管理失误造成的。
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的差错或疏忽,企业领导人的决 策失误,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安全工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管理失误又由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问题所导致,这些问题 包括:如何有组织地进行管理工作,确定怎样的管理目 标,如何计划、如何实施等。
管理体系反映了作为决策中心的领导人的信念、目标及 规范,它决定各级管理人员安排工作的轻重缓急、工作 基准及指导方针等重大问题。
事故频发倾向者往往有如下的性格特征:
–感情冲动,容易兴奋; –脾气暴躁; –厌倦工作、没有耐心; –慌慌张张、不沉着; –动作生硬而工作效率低; –喜怒无常、感情多变; –理解能力低,判断和思考能力差; –极度喜悦和悲伤; –缺乏自制力; –处理问题轻率、冒失; –运动神经迟钝,动作不灵活。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缺点
应用变化的观点进行事故分析时,可由下列因素 的现在状态、以前状态的差异来发现变化:
– (1)对象物、防护装置,能量等;
– (2)人员;
– (3)任务、目标、程序等;
– (4)工作条件,环境,时间安排等;
– (5)管理工作,监督检查等。
约翰逊认为,事故的发生一般是多重原因造成 的,包含着一系列的变化一失误连锁。从管理 层次上看,有企业领导的失误,计划人员的失 误、监督者的失误及操作者的失误等。该连锁 的模型见图6。
微观变化是指一些具体事物的改变,如供应商 的变化,机器设备的工艺调整、维护等。
(3)计划内与计划外的变化.对于有计划进行的 变化,应事先进行安全分析并采取安全措施; 对于不是计划内的变化,一是要及时发现变化, 二是要根据发现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
(4)实际的变化和潜在的变化。通过检查和观测 可以发现实际存在着的变化;潜在的变化却不易 发现,往往需要靠经验和分析研究才能发现。
(2)偏倚分布(Biased Distribution)
一些工人由于存在着精神或心理方面的毛病, 如果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发生过一次事故,则会 造成胆怯或神经过敏,当再继续操作时,就有 重复发生第二次、第三次事故的倾向。
造成这种统计分布的是人员中存在少数有精神 或心理缺陷的人。
(3)非均等分布(Distribution of Unequal Liability)
事故案例分析与煤矿安全管理
2 概述
2.1 事故发生的内因
根据事故调查和大家共识,造成事故发生的原 因是人和对人的管理(瓦斯事故为例):
(1)煤矿管理体系有漏洞:具体表现在日常工作不细、 员工无安全意识。
(2)安全技术措施不到位:如瓦斯抽放措施、自燃防 治技术措施;
(3)安全治理技术没有形成体系:没有从矿井系统的 角度来进行治理.
–从某种意义上煤矿的确存在事故频发倾向者.例如: 在井下经常有一些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人员,对于这 部分人员一方面通过培训改变他们的作业习惯;另 一方面应当从制度上强迫去制约他们.
–所以对于事故频发倾向者的管理在于培训和规章制 度的严格执行.
3.2 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亚当斯提出了一种与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类 似的因果连锁模型,该模型以表格的形式给出, 见表1。
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存在着事故频发倾向者。
1939年,法默(Farmer)和查姆勃(Chamber)明确 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认为事故频发倾 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根据事故发生次数是否符合非均等分布,可以 判断企业中是否存在事故频发倾向者。
对于发生事故次数较多、可能是事故额发倾向者的人、 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测试来判别。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某一段时间里发生事故次 数多的人,在以后的时间里往往发生事故次数 不再多了,并非永远是事故频发倾向者。
通过数十年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很难找出事故 频发者的稳定的个人特征。换言之,许多人发 生事故是由于他们行为的某种瞬时特征引起的 。
根据事故频发倾向理论,防止事故的重要措施 是人员选择(Screen)。但是许多研究表明,把事 故发生次数多的工人调离后,企业的事故发生 率并没有降低。
– 特点时间点:变化(或累加变化)→失误 – 且管理体系没有应对这种失误的能力。
3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目的
– 从大量典型事故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 理和事故模型。
– 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 故原因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预测预防,为改进安 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该理论的应用价值:
– 规划了煤矿现场安全管理的三个层次:即决策层,中 间技术管理层和具体操作层
– 规定了三个层次的职能和相互关系
– 从这三个层次可以看出,三个层次的关键在于决策层. 所以对于煤矿来说,关键问题是矿级领导对安全重视.
– 例如:2005年的孙家湾煤矿的事故为了单纯增加煤 炭的产量,造成采掘部署不合理,造成采区通风能力 不足,且不重视安全管理(事故调查过程中发现下井 人员未带自救器和瓦斯检定器),是事故发生的原因 之一.
3.3 变化一失误理论(微观安全管理)
约翰逊认为:事故是由意外的能量释放引起的, 这种能量释放的发生是由于管理者或操作者没有 适应生产过程中物的或人的因素的变化,产生了 计划错误或人为失误,从而导致不安全行为或不 安全状态,破坏了对能量的屏蔽或控制,即发生 了事故,由事故造成生产过程中人员伤亡或财产 损失。 图5为约翰逊的变化一失误理论示意图。
许多研究结果证明,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 当每个人发生事故的概率相等且概率极小时,一定时 期内发生事故次数服从泊松分布。 根据泊松分布,大部分工人不发生事故,少数工人只 出一次,只有极少数工人发生二次以上事故。大量的 事故统计资料是服从泊松分布的。例如,莫尔 (D.L.Morh)等人研究了海上石油钻井工人连续两年 时间内伤害事故情况,得到了受伤次数多的工人数没 有超出泊松分布范围的结论。
瓦斯积聚情形众多
– 掘进工作面(揭煤、开掘) – 采煤工作面(回采) – 孔洞(冲击地压) – 采空区 – 其它地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