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先秦秦汉文学

(精选)先秦秦汉文学


❖ (二)韵散结合体《老子》
❖ 《老子》一书主要是老子自撰,是一部以韵 文为主、韵散结合的语录体著作。《老子》的文 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 意的语言。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道”,书中 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 。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 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 (《战国策》铺张的辞风对“汉赋”的产生有 影响。)
❖ 3、《荀子》的艺术成就: ❖ (1)学者之文,严谨周详。内容博大,独立成篇
,长于驳论。
❖ (2)长者之文,淳厚老练。儒者之风,少用寓言 ,多用比喻。
❖ (3)通才之文,博大精深。汇通百家学说。
❖ 六、韩非与《韩非子》 ❖ 1、韩非的理论凝聚了前代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
❖②作者上天求女,实质是在寻找知己。
❖③作者听从灵氛和巫咸的占卜,准备离国远游, 却因看到故乡而停止远游。
❖ (2)往古世界:三次往古的世界。
❖①回忆楚国三王的圣明,而贤臣云集其侧,反衬 当今楚王听信奸佞小人。
❖②对重华陈辞时提到了历史上圣明兴国,及荒淫 亡国的君王。
❖③作者听了巫咸的卜辞,讲述了历史上君臣遇合 的情况,表达明臣当遇圣主的理想。
❖ 3)刘向《楚辞》的最早注本是王逸的《楚辞章 句》。
❖ 三、楚辞的诗体特征跟《诗经》相比较
❖ 1、楚辞具有宏伟繁复的体制。其篇章体制要长大 得多;部分作品篇末有乱辞,《抽思》中还有“ 少歌”“倡”等乐曲形式。
❖ 2、楚辞有独特的句式和语调。句式的加长和“兮 ”字的大量使用,尤其是后者,几乎成为楚辞体 最明显的标志。
❖ 2、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继承了 孔子的思想。大体可总结为三:
❖ (1)提出了仁政思想,即保民重民和实行王道。 ❖ (2)提出了“义”,将“义”定义衡量人的行为
的标准。
❖ (3)提出了“性善论”,恻隐之心。
❖ 3、《孟子》的文学价值:
❖ (1)神情毕现的孟子形象。
❖第三、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 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 ,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尤其是荀子开创 的驳论体,标志论辩文的成熟,在其弟子韩非子 手中发展到了极致。从此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 文的主要形式。
❖ 三、孟子与《孟子》
❖ 1、《孟子》是对话体形式,是对《论语》语录体 的仿效。
❖ 3、《诗经》风格比较朴素,楚辞则在感情的奔放 、想象力的丰富、文采的华美、风格的绚烂上更 胜一筹。
❖ 4、《诗经》属群众性集体创作,大体上还保存着 浓厚的民歌色彩,而楚辞则是屈原吸取民间文学 的营养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四、“楚辞”一词的流变:
❖ 1、楚地歌谣,楚地的民间文学。
❖ 2、以屈原为代表的楚人的作品。在楚地民歌与巫 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不同于《诗经》的新诗体。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原因:
❖ 1、社会条件是士阶层的隆起; 2、学术条 件是私门教学的兴盛。
❖二、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第一、语录体
❖ (一)语录体《论语》
❖ 《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 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论语 》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之作。其编辑成书在战国 初年,它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 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一、 楚辞是产生于我国南方楚国的一种新诗体, 它是战国时代楚文化高度成就在文学方面的集中 体现,是先秦时代与中原文化相对映的南方文化 长期发展的硕果。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 史的源头。
❖ 二、1)“楚辞”一词最初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 2)“楚辞”一词成为文体开始于刘向《楚辞》 。
❖ 2)《战国策》的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所以 此书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 3)《战国策》写人的方式为以后“以人物为中心” 的纪传体开创了先例。
❖ 4)《战国策》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 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画蛇添足 3、狐假虎威 4、南辕北辙
❖ 5)《战国策》铺张的辞风对“汉赋”的产生有影响 。
❖ 他藐视统治者,鄙视权势富贵,希望能够消除世乱, 救民于水火之中,具有刚正不阿、大胆泼辣的个性特点。 书中还记录了孟子和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论辩。在这些
论辩中,孟子攻乎异端,感情毕露,有明晰的说理、逐层 的批驳,层层进逼,气势凌人,也有偏激的言词、幽默的 讽刺,甚至破口大骂,同样反映了孟子激越的情感和刚直 的个性。
❖ 2、写人形形色色,百态千姿。
❖ 3、记言典美博奥,委婉含蓄。
❖ 五、1)《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中最多的 是晋语。
❖ 2)《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 念。
❖ 3)《国语》的文学价值: ❖ 1、长于记言,言中见人。 ❖ 2、情节结构,有所创新。 ❖ 3、语言畅达,风格不一。
❖ 六、1)《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汇编后,定名为《战国策 》。
❖ 三、《诗经》内容及其代表作 ❖1、民族史诗 《生民》 ❖2、农事诗 《七月》 ❖3、燕飨诗 《鹿鸣》 ❖4、怨刺诗 《正月》 ❖5、战争诗 《采薇》 ❖6、徭役诗 《君子于役》 ❖7、婚恋诗 《关睢》《氓》
❖ 四、《诗经》的艺术特点 ❖ 1、直抒胸臆的风格 ❖ 2、赋、比、兴的运用 ❖(赋体诗的定义:通篇都是用赋的手法写成的诗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一、先秦文学的形态
❖ 1、诗乐舞紧密结合 ❖ 2、文史哲不分 ❖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二、先秦文学作家的流变
❖ 1、夏商时期,以巫觋为主 ❖ 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史家散文最早创作者 ❖ 3、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是文学的主要创作
者 ❖ 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是文学创作的主
❖ 3、《庄子》的艺术成就: ❖ (1)意出尘外的构思,寓言与神话的运用。 ❖ (2)恢恑谲怪的形象,想象大于概念。 ❖ (3)汪洋恣肆的文风,语言瑰丽,长于讽刺。
❖ 五、荀子与《荀子》
❖ 1、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 2、《荀子》里是自成体系的专题论文。其中,《 赋篇》是纯粹的文学作品,被称为“赋”的始祖 之一。
,代表作《七月》。) ❖ 3、和谐的语言艺术 ❖ 4、重章叠句 ❖ 5、修辞手法 ❖ 6、句式变化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一、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
❖ 二、《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原名 《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 三、《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孔 子编订。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它是“礼义之大宗”,以一字寓褒贬。

三、文字产生前的上古文学创作是远古歌谣 与上古神话。
第一章 上古神话
❖ 一、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有神话学价值的是《山 海经》。
❖二、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均保留于《淮南子》。
❖三、神话的分类及代表 ❖1、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 ❖2、始祖神话 女娲补天 ❖3、洪水神话 鲧禹治水 ❖4、战争神话 炎黄之战 ❖5、发明创造神话 后羿射日
❖ 3、刘向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 汇编成集,定名为《楚辞》。
❖ “楚辞”既是一种诗歌形式的名称,也是一部 诗歌总集的名称。
❖ 五、《离骚》 ❖ 1、《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后世把“骚体”作
为《楚辞》类文学作品的代称。
❖ 2、“离骚”一词的解释: ❖ (1)离别的忧思或愁思; ❖ (2)遭遇忧患的意思; ❖ (3)为楚方言词汇或楚曲。
❖ (3)由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形成的奇丽美 。这一艺术美即《离骚》的浪漫主义艺术构思,表现为屈 原创造了三个世界:神话世界、往古世界、香草美人世界 。
❖ 4、《离骚》的三个世界 ❖ (1)神话世界:三次上天遨游。
❖①作者被女媭责怪后,前往重华处陈辞,随后出 发向天帝陈词,却被帝阍拒之门外。
❖2、雅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分为大雅和小雅。
❖3、颂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4、赋 赋即铺陈直叙,指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 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5、比 比就是比方, 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6、兴 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 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 (2)《诗经》的往往只是一首诗的片断,是一种比较单一 的比喻和联想;《诗经》中的比兴,在每一首诗,一个物象 只代表一个含义。(如“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 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 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 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离骚》却把物我 、情景交融起来,构成一种象征体。(如:美人的意象一般 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 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 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像“扈江离与辟 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里的“江蓠”“芷”“秋兰”等。同 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 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 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 3、《离骚》美学内涵
❖ (1)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而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 美。进步的美政思想,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庄严的历史 使命感,以及悲壮的献身精神,这就构成了诗人无比崇高 的美的人格和光辉耀目的美的形象。
❖ (2)由于诗人自觉承担悲剧命运而形成的慷慨激昂的悲 壮美。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这种诗中 充满了不能自己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