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策略
发表时间:2011-09-07T16:00:27.15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李荣娴赵英华赵青霞
[导读]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
李荣娴赵英华赵青霞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050091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并提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策略在于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职业素养教育高职学生硬实力软实力
据调查,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出现“两难”局面,招聘单位找到合适的人员难,应聘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单位难。
从表面上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就业人数多、市场需求少、眼高手低、缺乏实践经验等;从深层次看,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今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脱节造成了双向选择的障碍。
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职业素养的定义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
它由显性的职业素养(如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和隐性的职业素养(如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构成大学生的全部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有三个特征:一、职业素养是后天养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因此职业素养的养成更多取决于环境和教育;二、职业素养是可以培养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一个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过程。
三、职业素养是多层面的,它涉及了从意识到实践、由心理到生理、从言谈到举止、从思想到行为等全方位的问题。
高职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与其他本科院校大学生和专科院校大学生竞争中脱颖而出,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特别是养成教育的影响,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高职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
2.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2.1 用人单位在人才选用上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
分析人才市场的招聘状况,可以发现用人单位表现出重素质胜过重知识、重人品胜过重文凭、重能力胜过重学历的倾向。
然而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准备和现实的矛盾也非常突出,他们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高校应对人才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陈旧的就业观念、知识能力准备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适应等也导致了就业难的现状。
2.2 社会竞争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大学生就业后要想立足于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要想成为职场中的常青树并成就大业,就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涉及到人与职业的适应与不适应问题,主要是人的职业素养是否达到了职业对人的要求。
社会正处在一个竞争的时代,竞争使优秀者更优秀,劣势者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尽可能地优秀起来,要么被无情地淘汰。
显然,在人才素养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策略
3.1 职业素养教育与教学并举,确保硬实力
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硬实力,是成为一个成功职业人员的基础。
在硬实力的培养上,高职院校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一、专业基础。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中要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学习项目和工作任务获得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同时养成职业素质。
以工作任务的形式组织教学,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与综合应用能力。
精简专业课设置,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
二、职业技能。
通过组织技能大赛、职业技能考核形式,不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熟练程度。
三、双师素质。
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是要努力实现教师“能力”和“素质”双双为师。
所有任课教师应定期到企业锻炼,了解企业文化,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把先进的企业文化和高超的职业技能在日常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不断提升。
四、校企合作。
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训基地实训,充分融入企业氛围之中,可以受到优秀员工良好的职业精神的熏陶,感受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传递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团队精神等,从而达到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职业教育和规范管理,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环境,以职场实践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
3.2 高度重视对高职生的素质教育,提升软实力
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是职业素养的软实力。
对于高职生来讲,高技能已为世人认可,但其竞争力仍然不强,就业态势不容乐观,关键在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大量的高职生的软实力没有得到充分地发展,制约了竞争力的提高,造成了被比较挑剔的企业拒之门外。
本文就软实力的提高在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一、培养团队合作、开拓创新精神。
高职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分组设计、团队讨论中加强高职教育中的团队合作、开拓创新精神;在日常班级活动、竞赛中加强团队意识。
二、诚信教育。
通过教师以身作则,在教书育人中注重诚信教育;加强“两课”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建立诚信档案等方式不断提升大学生诚信意识。
三、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的管理较为宽松,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交往平台,例如学生会、社团、班级管理都给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环境,在高职教育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在这方面的培养,不断创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交往平台。
四、自我完善精神。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通过学生自身主动了解职业发展方向,职业需求,进而产生主人翁精神,自主的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自身的职业素质养成计划,这将在职业素养教育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会引导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有足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工作的规划能力。
在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时,我们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爱岗敬业和遵纪守法意识,塑造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个性、职业品质。
结语:
总之,竞争力是由硬实力与软实力组成的,我们的职业素养教育必须以培养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协调发展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真正解决“两难”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祖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池州学院学报,2009(23):149-150.
【2】吉兴华.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硕士论文,2007(5):1-9.
【3】蒋燕.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实践环节建设浅析,教育理论研究, 2010(1).
【4】杨文德.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辽宁高职学报,2009(9).
【5】汤华东.谈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3(3).
【6】应晓红.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实现途径,当代青年研究,2010(3).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课题:课题编号:SZ2010314,课题名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开发策略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