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生物学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八年级(下)生物学复习资料第七单元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植物的生殖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2、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3、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例: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等。
4、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
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经嫁接产生的新植物保持原接穗植物的性状。
例如:将甜桃嫁接到毛桃树上,接穗长成的新枝上会结出甜桃。
苹果、梨、桃等果树常进行嫁接繁殖。
扦插就是指从植物体上剪取一部分茎、叶或根插入土壤中,使其生根发芽长成新植株的方法。
甘薯、葡萄、菊、月季等进行扦插繁殖。
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1、完全变态: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
卵→幼虫→蛹→成虫。
举例:家蚕、密蜂、蝶、蛾、蝇、蚊2、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两栖动物的特点: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
2、蛙的生殖发育过程: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受精卵→蝌蚪→先长后腿→后长前腿→尾逐渐消失→成蛙注:雄蛙鸣叫的器官:鸣囊;雌雄蛙抱对是促进雌蛙排卵,并可提高精卵结合的机会。
青蛙个体发育:卵→蝌蚪→幼蛙→成蛙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而成体则需在陆地上生活。
这样就使大多数两栖动物只能分布在水域近的潮湿的地区。
环境变迁也是影响两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随着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的缩小,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也愈来愈小。
因此,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是导致两栖类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鸟的生殖和发育1、鸟卵的结构和功能:一个卵黄就是一个卵细胞。
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
卵壳和卵壳膜——保护作用,气室——供给氧气;系带——悬挂固定卵黄;卵白——营养和保护作用,卵黄膜——保护作用;卵黄——营养作用。
胚盘——胚胎发育的场所。
注:在卵壳上有许多气孔可以透气,以确保卵进行气体交换。
未受精的卵,胚盘色浅而小;已受精的卵,色浓而略大,这是因为胚胎发育已经开始。
2、鸟类的生殖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
2、鸟类的生殖特点:体内受精,卵生(有性生殖的一种形式)。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遗传:是指新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1、生物的性状:遗传学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转基因超级鼠)。
4、生物遗传下来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本身。
5、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1、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
4、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新子间传递的“桥梁”。
5、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6、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如人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
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7、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少一半,成对的染色体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
(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成单存在)三、基因的显性和隐性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性状。
2、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 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Dd3、基因组成是Dd的,d(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表现,d(隐性基因)和D(显性基因)互不影响,各自独立遗传。
4、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5、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
血缘关系越近的人,遗传基因越相近,婚后生育的子女得遗传病的机会越多。
近亲结婚的后代中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机会比随机婚配的后代要高许多倍。
四、人的性别遗传1、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有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1对染色体,因男女而有差异,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男:44条+XY 女:44条+XX)2、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
五、生物的变异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有关系。
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叫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是不遗传的,叫不遗传变异。
因为有可遗传的变异,就能不断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生物就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由此可见,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中国工程院袁隆平院士——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高产奶牛的选育——人工选择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培育——杂交育种太空椒——诱变育种(基因突变)第三章生物的进化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科学的推测:①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凭空想像是站不住脚的;②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③也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在36亿年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1、原始地球特点: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表面笼罩着原始大气。
2、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生命起源的条件:原始大气、原始海洋、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
4、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
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5、生命起源的过程: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6、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7、根据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8、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1、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①化石在地层中埋藏的顺序比较: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也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②始祖鸟的身体结构既与爬行动物有相同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过渡类型。
(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③蛋白质分子差异比较: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大。
——分子生物学上的证据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古生物学上的证据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形态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生理功能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水生到陆生。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
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动物在适应古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动物的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
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都是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2、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3、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过度繁殖(条件)生存斗争(基础)遗传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4、意义: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内因),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外因)。
5、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选择是人类有利的生物变异以形成新品种,这属于人工选择。
6、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内因),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外因)。
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一、传染病及其预防1、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如空气、饮食、生物媒介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二、免疫和计划免疫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组成——皮肤、黏膜和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等;功能——阻挡和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等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第三道防线:组成——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功能——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其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针对多种病原体都具有防御作用,因此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性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