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1、地理位置
1)临海:地处东海之滨,以富庶的长江三角洲为依托。
2)沿江:居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枢,扼长江入海口,是天然河港,具有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的优越条件。
2、自然条件
1)地形: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势坦荡低平。
(上海境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为4米左右。
陆地地势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低微倾斜。
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海拔高度103.4米。
)
2)河湖:河湖众多,如长江、黄浦江等(上海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境内水域面积697平方公里)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雨热同期。
(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
春秋较短,冬夏较长。
)问: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上海经济发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沿海滨江的地理位置——发展航运,建设港口(上海是天然河口港,具有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的优越条件。
)2)平坦的地形——建设铁路、公路和港口
3)气候湿润,长江、黄浦江等河流——提供天然航道,为工农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水资源。
过渡:根据刚刚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上海是我国大陆海岸线中枢,那主要有哪几条铁路线经过上海呢?读图分析(P54)
问:1、如果重庆的货物要通过航运出口到东南亚,你会怎样设计路线?(从重庆沿长江运往上海,再从上海通过海运运往东南亚。
)2、找一找,上海是哪几条铁路线的起点?(京沪线和沪杭线)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综合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交通运输等因素,分析它们对上海经济繁荣所起的作用?(上海居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枢,扼长江入海口,是天然河口港,具有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的优越条件。
)
二、深厚的历史基础
(1)昔日上海——曾经的“华尔街”
A早在200多年前(上海就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B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外国商人的觊觎)C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商埠(通商口岸:广夏福宁上;)D辟租界、设银行、办工厂(上海成为外国“冒险家的乐园”)
E此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成为亚洲东部地区的金融中心、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问:根据阅读卡曾经的“华尔街”,说说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原因:一是地理位置特殊;二是历史特殊——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上海就被辟为通商口岸,上海成为外国“冒险家的乐园”。
(2)新中国成立前的上海
上海的工业主要是纺织工业和其他轻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又大力发展了钢铁、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工业,使上海成为“综合性工业中心”“重要的工业城市”。
(以宝钢和中石化为例)
C广州、上海D连云港、南京
2.下列关于上海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上海市濒临黄海,是我国第一大港
B 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位居我国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和广州
C 浦东新区的开发,不仅促进了上海的发展,还带动了整个长江
流域经济的腾飞
D 京广线和沪杭线经过上海,使得上海的海陆交通都很便利
3.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2010年上海成功
举办了世界博览会。
请比较上海和北京在城市职能上有什么差
异?
【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本的练习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累计反思数)
通过前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几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能通过各种地图和材料表描述出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学生也较容易认识到上海有关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特点。
相对农村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对经济方面的知识理解起来不容易有必要加深他们对于上海经济特色的感性认识。
为此,教师要通过展现上海有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直观感性地开展有关学习活动。
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思想,感受上海发展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