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母和韵母
碍形成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1)成阻—阻碍开始形成, • (2)持阻—阻碍持续, • (3)除阻—阻碍解除。)
• 可以把普通话声母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 边音五类。
1.根据构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普通话声 母分为: 塞音( b p d t ɡ k ) 擦音(f s sh r x h) 塞擦音( z c zh ch j q ) 鼻音(m n) 边音(l)
• 带鼻音韵母由元音和鼻辅音韵尾构成。普通话共有:an、 ian、uan、üan、en、in、uen、ün和ang、iang、uang、eng、 ing、ueng、ong、iong等十六个带鼻音韵母。带鼻音韵母又 叫鼻音尾韵母。简称鼻韵母。
“四呼”
• 2.按韵母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形,又可分开口呼、齐齿呼、合 口呼、撮口呼四类,简称“四呼”;
根据发音部位,普通话声母可以分成七类: 1.双唇音(b、p、m ) 2.唇齿音(f) 3.舌尖前音(z、c、s) 4.舌尖中音(d、t、n、l) 5.舌尖后音(zh、ch、sh、r) 6.舌面音( j、q、x) 7.舌根音( g、k、h )
• 声母的(发音二方)法指声的母是,的发音发时喉音头方、口法腔和鼻腔节制 气流的方式和状况。可以从阻碍的方式,声带是否颤动, 气流的强弱等三个方面来观察。 • 1.看阻碍的方式 • 根据形成阻碍和解除阻碍的方式不同,(发声母时,阻
• 撮口呼是以ü开头的韵母,共有ü、üe、üan、ün、iong[yŋ]等 五个。这里应注意汉语拼音方案的排列和韵母总表的排列是不 一样的,前者是据书写形式排列,后者则是据实际读音排列。
开口呼
单 ɑ[a] 元 o[o] 音 韵 e[ɤ] 母 ə[ε]
-i[ ]וi[ʅ] er[ɚ] 复 ɑi[ɑi] 元 ei[ei] 音 韵 ɑo[ɑu] 母 ou[ou] ɑn[ɑn] 带 鼻 en[ən] 音 ɑnɡ[ɑn] 韵 enɡ[əŋ] 母 onɡ[uŋ]
要点:声母的发音要领
b pm fd t
nklhɡj
q xz h
c sr hh
z
c
s
• 绕口令训练:板凳与扁担
• 板凳宽,扁担长。 扁担没有板凳宽, 板凳没有扁担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扁担偏要扁担绑在板凳上。
• 绕口令训练:牛郎恋刘娘
• 牛郎(niúláng)恋(liàn)刘(liú)娘(niáng), • 刘(liú)娘(niáng)念(niàn)牛郎(niúláng), • 牛郎(niúláng)牛年(niúnián)恋(liàn)刘(liú)娘(niáng), • 刘(liú)娘(niáng)年年(niánnián)念(niàn)牛郎(niúláng), • 郎(láng)恋(liàn)娘(niáng)来(lái)娘(niáng)恋(liàn)郎(láng), • 念(niàn)娘(niáng)恋(liàn)娘(niáng)念(niàn)郎(láng)恋
2.看声带是否颤动
根据声带是否颤动,普通话声母又分为清音和浊音: 清音(声带不颤动)b、p、d、t、g、k、f、s、sh、x、 h、z、c、zh、ch、、j、q 浊音(声带颤动)r、m、n、l
发音时声带颤动的是浊音,又叫带音;声带 不颤动的是清音,又叫不带音。
3.看气流的强弱
根据气流强弱的情况,塞音和塞擦音又分为送气 音和不送气音。 送气音:p、t、k、c、ch、q 不送气音:b、d、g、z、zh、j
• 开口呼是以a、o、e开头的韵母,共有a、o、e、ê、er、ai、 ei、ao、ou、an、en、ang、eng、前i和后i等十五个。
• 齐齿呼是以i开头的韵母,共有i、ia、ie、iao、iou、ian、in、 iang、ing等九个。
• 合口呼是以u开头的韵母,共有u、ua、uo、uai、uei、uan、 uen、uang、ueng、ong[uŋ]等十个。
q[tɕ`] 欺
sh[ʂ] 诗
x[ɕ]希
r[z,] 日
l[l] 勒
ɡ[k]哥 k[k`]科
h[x]喝
普通话声母发音部位和发 音方法
• b[p]双唇、不送气、清、塞音(是双唇音、不送气音、清音、塞 音的简称。以下类推)。发音时,双唇闭合,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 声带不颤动,较弱的气流冲破双唇的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
• (4)鼻音(m、n)发音时,口腔中的发音部位完全闭塞,软腭下降,打开鼻 腔通路,气流振动声带,从鼻腔通过发音(作韵尾的鼻音还有ng,普通话中 不作声母,汉语方言中有ng声母)。
• (5)边音(l)发音时,舌尖与上齿跟接触,但舌头的两边仍留有空隙,同时 软腭上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阻塞鼻腔的通路,气流振动声带,从舌头的两边或一边通过。
石狮子?
第三节
普通话的全部韵母(39个)
单 韵
舌面 (7 个)
ɑoeêiuü
母 1
舌尖 (2 个)
i[ ]וi[ʅ]
0 个
卷舌 (1 个)
er
复 不带鼻音 ɑi ei ɑo ou iɑ ie uɑ uo üe iɑo 韵 (13个) iou uɑi uei 母
2 带鼻音 ɑn iɑn uɑn üɑn en in uen ün ɑnɡ 9 (16个) iɑnɡ uɑnɡ enɡ inɡ uenɡ onɡ ionɡ 个
第二章 语音
第二节 声母
一、声母的发音
要点: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方面正确描写每个声母 声母:一个音节前面由辅音充当的部分
普通话里有21个辅音声母和一个零声母
发音部位:口腔里发音器官构 成阻碍的某两个部位
声母 成阻和除阻方式
发音方法 气流强弱 声带是否颤动
一、声母的发音部位
指辅音声母发音时口腔里发音器官构成阻碍的某两个部位。
(bù)发(fā)灰(huī), • 灰(huī)化(huà)肥(féi)发(fā)灰(huī)不
(bù)发(fā)黑(hēi)。
绕口令训练:
• 公园有四排石狮子, • 每排是十四只大石狮子, • 每只大石狮子背上是一只小石狮子, • 每只大石狮子脚边是四只小石狮子, • 史老师领四十四个学生去数石狮子, • 你说共数出多少只大石狮子和多少只小
• g[k]舌面后、不送气、清、塞音。发音时,舌面后部抵住软腭,软腭后部上 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较弱的气流冲破阻碍,爆发成声。
• k[k‘]舌面后、送气、清、塞音。发音的情况和g相比,只是气流较强,其余 都相同。
• h[x]舌面后、清、擦音。发音时,舌面后部接近软腭,留出窄缝,软腭上升, 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气流从舌面后部和软腭形成的窄缝中挤出,摩 擦成声。
• s[s]舌尖前、清、擦音。发音时,舌尖接近上齿背,形成窄缝,软腭上升,堵塞 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气流从舌尖和上齿背的窄缝中擦出而成声。
• t[t‘]舌尖中、送气、清、塞音。发音的情况和d相比,只是气流较强,其余 都相同。
• d[t]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上升,堵塞 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较弱的气流冲破舌尖的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
• j[ tɕ ]舌面前、不送气、清、塞擦音。发音时,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软 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较弱的气流把舌面前部的阻碍冲开一 道窄缝,并从中挤出,摩擦成声。
• q[ tɕ‘]舌面前、送气、清、塞擦音。发音的情况和j相比,只是气流较强, 其余都相同。
• x[ ɕ ]舌面前、清、擦音。发音时,舌面前部接近硬腭前部,留出窄缝,软腭 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气流从舌面前部和硬腭前部形成的窄缝 中挤出,摩擦成声。
塞音、塞擦音发音时,口腔呼出的气流比校强的叫 送气音;口腔呼出的气流比较弱的叫不送气音。
四、零声母
除以上21个声母外,普通话中还有零声母。
当音节的开头没有辅音时,我们就说这个音节是 “零声母音节”。零声母音节的声母习惯称为“零 声母”。
例如“乌鸦”[u55 ia55],这两个音节的声母都是“零声母”, “乌鸦”这两个字就是“零声母字”。
• (1)塞音(b、p、d、t、g、k)发音时,发音部位形成闭塞,软腭上升,堵塞 鼻腔的通路,气流冲破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
• (2)擦音(f、h、x、sh、r、s)发音时,发音部位接近,留下窄缝,软腭上 升,堵塞鼻腔的通路,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 (3)塞擦音(j、q、zh、ch、z、c)发音时,发音部位先形成闭塞,软腭上 升,堵塞鼻腔的通路,然后气流把阻塞部位冲开一条窄缝,从窄缝中挤出,摩 擦成声。先破裂,后摩擦,结合成一个音。就是说塞擦音的前一半是塞音, 后一半是擦音,前后两半结合紧密,成为一个语音单位,是一个辅音,并不是 两个辅音的复合(《汉语拼音方案》用两个字母标记的塞擦音zh、ch和 擦音sh,它们都是一个音,不是复辅音)。
• P[p‘]双唇、送气、清、塞音。发音的情况和b相比,只是多一股较 强的气流,其余都相同。
• m[m]双唇、浊、鼻音。发音时,双唇闭合,软腭下降,鼻腔畅通。气 流振动声带,从鼻腔通过形成鼻音;阻碍解除时,馀气冲破双唇的阻 碍,发出轻微的塞音。
• f[f]唇齿、清、擦音。发音时,下唇接近上齿,形成窄缝,软腭上升, 堵塞鼻腔通路,气流不颤动声带,从唇齿间的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 ch[tʂ‘]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发音的情况和zh相比,只是气流较强,其余都 相同。
• sh[ʂ]舌尖后、清、擦音。发音时,舌尖上翘,接近硬腭前部,形成窄缝,软腭上升,堵 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气流从舌尖和硬腭前部形成的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 r[ ʐ]舌尖后、浊、擦音。发音的情况和sh相近,只是摩擦比Sh弱,同时声带颤动, 气流带音。
• 一 韵母的分类 • 1.韵母按结构可分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带鼻音韵母
三类。
• 单元音韵母由单元音构成,有a、o、e、ê、i、u、ü、i[¹](前i)和-i[ι](后i)、er等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