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学院经济学专业课程标准《金融学》说明:1、课程性质:《金融学》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货币、信用、银行及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金融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并掌握其运行的基本规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服务。
2、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货币供求均衡、货币政策等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系统的掌握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重点掌握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货币政策;信用、信用形式以及信用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利率和利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以及金融机构的构成等问题,掌握存款货币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业务经营、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熟悉我国货币金融政策、金融体制改革的进展等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有关金融工作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货币供求均衡、货币政策等方面。
4、总学时:36学时,具体分配见各章安排。
5、教学方法:本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是讲授法。
教学内容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5学时)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本质、货币形态的变化,掌握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的内容和货币制度的演变。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一、货币起源说二、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三、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一)简单的价值形式(二)扩大的价值形式(三)一般的价值形式(四)货币价值形式第二节形形色色的货币一、实物货币二、金属货币三、信用货币四、电子货币第三节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二、流通手段三、贮藏手段四、支付手段五、世界货币第四节如何给货币下定义一、一般等价物二、社会计算的工具和“选票”三、从职能出发给货币下定义四、货币与财富五、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第五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一)货币材料的确定(二)货币单位的确定(三)金属货币的铸造(四)(本位币与辅币(五)无限法偿与有限法偿二、货币制度的演变(一)银本位制(二)金银复本位制(三)金本位制(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三、跨国货币制度和欧元四、我国的货币制度思考题:1.货币是如何产生和演变的?2.货币制度有那些构成要素,它是如何演变的?3.怎样理解货币的本质?第二章信用(4学时)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系统了解信用的原理,信用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熟知信用的各种形式及多种融资方式。
总体了解信用的产生和发展;认识高利贷信用和现代信用的基础;掌握和理解现代信用的各种形式和作用;掌握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特点。
第一节信用及其产生一、信用的产生二、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三、信用与货币的关系第二节高利贷信用一、高利贷的特点二、高利贷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三、历史上反对高利贷的斗争第三节现代信用及其作用一、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二、现代信用的基础和体系构成第四节现代信用形式一、商业信用二、银行信用三、国家信用四、消费信用思考题:1.简述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2.商业信用有何特点、作用、局限性?3.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区别和联系?4.国家信用的作用?第三章利息与利率(4学时)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把握利率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要求认识利息和利率,掌握利率概念和种类、现值和终值;理解和掌握利率决定的不同理论观点,掌握利率水平的影响因素;理解利率的作用和发挥作用的条件。
第一节利息一、利息的涵义二、利息率的实质三、收益的资本化第二节利率及其种类一、利息率二、基准利率与差别利率三、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四、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五、官定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六、年率、月率与日率七、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八、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第三节单利和复利一、概念和计算公式二、终值与现值第四节利率的决定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二、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一)古典利率决定理论(二)流动性偏好利率决定理论(三)可贷资金利率决定理论三、影响利率的其他因素四、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第五节利率的作用一、利率弹性二、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三、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考题:1.简述马克思的利息本质观。
2.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有哪些?3.简述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
4.简述古典利率决定理论。
5.简述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第四章金融市场(4学时)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金融工具的特征和种类,能正确分析有价证券价格的影响因素并熟练计算金融工具的收益率。
掌握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和金融市场的类型,熟练掌握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工具和证券发行市场,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含义及种类。
第一节金融市场及其要素一、金融市场的涵义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三、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四、金融市场运作流程及其功能五、金融市场的类型第二节金融工具一、金融工具的特征二、金融工具种类三、商业票据四、股票五、债券六、有份证券的价格七、原生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第三节证券市场一、证券市场的含义二、新证券的发行三、证券流通市场四、我国的证券市场思考题:1.什么是金融工具?金融工具有何特征?2.如何理解金融市场的功能?3.试述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第五章金融机构体系(3学时)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金融机构的含义,金融机构的分类、各金融机构在机构体系中的地位;掌握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状况。
掌握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改革以及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第一节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一、金融机构体系概述二、体系的构成三、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四、政策性银行五、国有商业银行六、其他商业银行七、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二节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改革一、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二、1979年以来金融体系的改革三、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概述(一)中国人民银行(二)政策性银行(三)商业银行(四)保险公司(五)信托投资公司(六)证券机构(七)财务公司(八)信用合作组织(九)其他金融机构第三节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一、金融体系的模式二、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模式与构成(一)银行(二)非银行金融机构思考题:简述我国目前金融机构体系的现状。
第六章商业银行(4学时)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掌握商业银行的类型和组织制度,熟练掌握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业务,掌握现代金融体制下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掌握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经营管理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一、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二、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出现、发展和构成三、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第二节商业银行的类型与组织一、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二、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第三节商业银行的业务一、负债业务(一)银行自有资本(二)存款(三)其他负债二、资产业务(一)现金资产(二)贴现(三)贷款(四)证券投资三、中间业务(一)结算业务(二)信托业务(三)租赁业务(四)代理业务第四节信用货币的创造一、存款货币银行的银行券发行二、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三、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四、其他制约派生存款的因素五、派生存款的紧缩过程第五节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及其变迁三、我国银行经营原则和资产负债管理四、不良贷款与贷款风险分类思考题:1.商业银行主要经营哪些业务?2.简述商业银行信用分析“6C”原则。
3.试述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4.试论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第七章中央银行(2学时)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地位和机构设置;掌握中央银行的业务范围和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熟练掌握中央银行的性质、主要类型、职能以及其业务活动的原则。
联系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掌握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了解中央银行支付清算制度的内容及作用。
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央银行建立的必要性二、中央银行产生的和发展三、中央银行的类型四、我国中央银行的建立和发展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一、中央银行的特点及其职能划分二、中央银行的职能(一)发行的银行(二)银行的银行(三)国家的银行三、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第三节中央银行的体制下的支付清算制度一、中央银行组织全国清算的职责二、支付清算系统三、票据交换第四节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一、基础货币二、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三、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与基础货币量四、货币乘数第五节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一、金融监管及其范围二、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三、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四、金融监管的方法和内容五、《巴塞尔协议》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思考题:1.中央银行集中存款准备金的作用。
2.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融资方式有哪些?3.中央银行银行的银行职能表现在什么地方?4.试述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5.简述金融监管的目标及监管原则。
第八章货币需求(2学时)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全面地把握和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了解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方程式,熟练掌握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内容,了解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
第一节货币需求概述一、货币需求定义二、货币需求的分类三、货币需求函数第二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一、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二、费雪交易方程式三、剑桥方程式四、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五、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第三节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思考题:1.什么是古典货币数量论?2.简述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基本观点。
3.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4.简述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再发展。
5.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的内容是什么?第十章货币供给(2学时)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认识和把握影响货币供给增减变化的因素,理解和掌握货币供给的通用模型,掌握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以及我国目前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掌握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了解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
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口径一、货币供给概念二、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三、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四、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及意义五、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第二节货币供给的形成与货币供给计量模型一、货币供给形成的机制二、货币供给决定的一般模型三、决定货币供给的其他因素四、财政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分析第四节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思考题:1.从银行系统的资产负债表看,影响货币供给量增减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简述货币供给的一般模型。
3.我国现时对货币供给量划分为哪几个层次?划分的依据及意义是什么?4.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第十章通货膨胀(2学时)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概念,通货膨胀的衡量、分类,掌握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效应,熟练掌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