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贺诗歌中的通感现象

李贺诗歌中的通感现象

2014年6月26日李贺诗歌中的通感现象摘要: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九世纪初,在百家齐放的唐代诗坛上,李贺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早熟而短命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短短一生和他留下来的诗歌,像长空中倏忽飞逝的流星一样,强烈的光芒在人们头脑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诗歌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个性特征鲜明,极富新意和独创性,其中大量所使用的通感手法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李贺诗歌通感现象目录一、李贺诗歌中的通感现象 (1)(一)通感手法的特点 (2) (3)(二)通感手法的风格 (4) (5)二、李贺诗歌中的通感现象的原因 (5) (6).........................................................7...参考文献. (8)致谢 (9)在中唐诗坛,李贺诗风可谓独树一帜,彰显个性,向来受到历代诗评家的关注,并且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李贺诗一向怪异,其独特的想象力令人称道。

怪诞、幽冷、跳跃的灵动;瑰丽、鲜艳的色彩,天地神鬼,凄风冷雨皆有其造化,可谓别出心裁。

故有人赞叹李贺诗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平易为奇险。

且称他为"诗鬼".这是李贺诗歌的成功之处。

一、李贺诗歌中的通感现象钱钟书先生在《旧文四篇·通感》中指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 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如汉语中的一些表达法"热闹,冷静,冷眼,清净,音色,彩铃,声音刺耳,眼睛尖,口味重"等。

小孩会说"妈妈的牛奶面奶闻起来好甜啊!"。

电视广告也有"听得见的微笑"之说.同样,在文学艺术创作(鉴赏)中通感也是各种感觉(官能的、心灵的)间的互相沟通,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觉的通联。

在通感作用下,色彩可以呈现冷暖的变化,声音可以表现为物体的质感和动感,原有的界限在心灵中被突破。

在我国历代诗人的作品中,通感的运用十分普遍,然李贺较为突出。

李贺是一个强调自我感受的诗人,运用这种表达来塑造形象的的诗句很多:"冷红泣露娇啼色"(《南山田中行》),"海绡红文香清浅"(《秦王饮歌》),"东关酸风射眸子"(《金铜仙人辞汉歌》),"松柏愁香涩"(《王睿墓下作》),"愁红独自垂"(《黄头郎》),"苦风吹朔寒"(《感讽六首.其二》)等等。

通感作为一种常见的的修辞手段,诗人经常会大胆地运用新颖甚至是离奇的通感现象。

诗人对事物往往突破了一般经验感受,有深细的体会,因此推敲出新奇的词句。

从语言形式上来看,通感隐喻十分新奇,捉摸不定,正如在李贺笔下,风有"酸风",雨有"香雨",箫声可以"吹日色"(《难忘曲》),月光可以"乱寒露"(《春坊正字剑子歌》),形容夏日之景色,是"老景沉重无惊飞"(《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表现将军之豪勇是"独携大胆出秦门"(《吕将军歌》)......借助通感,使抽象有了外形,李贺追求神似,着意"表现",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惊世境界。

(一)通感手法特点综观李贺诗的通感手法,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李贺诗歌的总体特征,前人有的评,那就是奇诡。

"李贺字长吉,郑王后,其诗尚奇诡。

以鬼才称"[1]浪漫派的文学,总是想象力愈丰富愈奇诡便愈见精彩。

而李贺诗字字句句都经过呕心斟酌,想象力更是千锤百炼。

他"凭想象和他的敏感可以看出不同事物的相互感应。

"他的写法,确有几分诡道,总在不经意间将你的想象力引发至极致,通过无声的语言唤醒你的各种官能感受.[2]如"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咏怀》之一)风吹动的是鬓发,不是影子。

但影随鬓动,加一"影"字,细腻地表达出物体运动带来的光和影的变化。

"石涧冻波声,鸡叫清寒晨。

"(《自昌谷到洛后门》现实中,因天寒而凝冻的只能是水波,但声随波止。

"冻波声",更衬托出周围的寂静,及溪流凝固的样子,凭添几分冷的感觉。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妖啼色"(《南山田中行》。

"冷"本是人的感觉,却和表示颜色的"红"放在一起,来代表秋天的花朵,秋风萧瑟.人为禁起阵阵凉意,娇嫩的小红花独自绽放于这秋日的原野,但亦有冷的感觉."冷红"二字是触觉与视觉的沟通,花瓣上滚动的露珠,又似人之泪珠点点,于是仿佛听到啼哭之改朝换代,视觉形象又转化为听觉。

而一"娇"字又写出秋花如女子般柔弱又楚楚动人的状态。

这等悲秋可爱可怜之态,又不禁又令人联想到女子的形象.如果说这些足以体现诗人诗人表现力和词汇的丰富,不如说是其感觉的细腻;如果说这是诗人语言的生动,不如说是诗人生活体验的真切。

其次, 他很善于借助浓郁的色彩和光感将内在的情感视觉化。

色彩对视觉的刺激是十分强烈的,如能将某种情感或心灵的感受以色彩传达出来,那么就不仅是视觉上的刺激,同时也将心灵的感受,即情感视觉化、形象化了。

用色彩抒情,用色彩状物,是贺诗的一大特点。

在他的二百余首诗中,用以表现色彩的字竟有五百余处。

他不但擅长在诗歌中涂抹,点染色块,而且还要努力让那些静态的视觉意象里的颜色活起来,动起来;人格化,情感化,于是色彩与触觉、情感相通。

色彩在他的诗中已不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的刺激,而是一种情感的刺激。

为此,有人认为李贺以丰富的色彩形象,竭力表现强烈而独特的自我感受。

这种强烈的色彩涂抹使他的诗具有了西洋油画的况味。

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中,我们看到了情感化,人格化的色彩。

“云”上一“黑”字,一方面凸显了形势的紧张严峻,另一方面表现了心理的压抑并具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之后又有“甲光向日金鳞开“的金光闪烁,在色彩和形象上与前句形成了强烈对比。

再如;什么"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销桂枝下"(《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十二月》),什么“白日下昆仑,发光如舒丝"(《日出行》),等等,有红有白也有光。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诗人的头脑里,自然界所引发的具有官能性的意念、情感在综合地发挥着作用。

在这里,颜色不仅是视觉的,同时又是情感的,是诗人心之灵光;它不是语法意义的存在,而是情感的象征意义的存在;它调动着诗人所有的感觉,包括心的感觉;它是活的,流动的,可见的情感。

“黑”、“白”、“淡”都蕴涵着某种象征义,是情感突破了心灵的内在抑制,以鲜活的色彩向心外的流泻;是油画的品质和造型艺术的风格在我们眼前的活现。

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家必须是创造者,他必须在他的想象里把感发他的那种意蕴,对适当形式的知识,以及他的深刻的感觉和基本的情感都溶于一炉,从这里塑造他所要塑造的形象”看来李贺确实抓住了事物间“本质”的关系,并把“感觉”与“情感”溶于一炉了.还有,就是多种通感的泛化运用。

他的感觉的交互共通可说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李贺通感的运用,简单的如一种感觉比喻另一种感觉,复杂的如几种感觉混同在一起使用(即复合通感),在他的诗篇中都很常见。

典型的如"烹龙炮凤玉脂泣",以听觉中的一个"泣"字,写出了烹饪着的食物的视感、听感,读着这一句诗,即想见食物的色香味来。

"羲和敲日玻璃声"也是听觉、视觉、触觉复合使用,表现力的丰富在这里有很好的说明。

超常的感觉是李贺的天生特质。

他的所有感官都像雷达一样敏锐地张开着,各种感觉互相贯通,他凭想象和敏感可以领会到不同事物的互相感应。

而且正因为有想象的介入,使他在通感中所使用的意象也往往离奇诡谲、意出天外,他甚至用非现实的事物来比拟现实中的事物或经验,使要传达的感觉更为神秘莫测。

如《李凭箜篌引》,写的本应是一种单一的感觉---听觉,可是在富于幻想的诗人笔下,却成为有声有色,有人物有情节的缤纷绚丽的一篇神话故事。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人对箜篌声音的直接描写。

听,乐声是多么激越清脆,就象那昆仑美玉碎裂的声响;乐声是多么舒缓柔和,就恰似那对舞的凤凰在悠扬鸣唱:乐声又是如此凄淡哀怨,就象那残荷泣露含着无限忧伤;乐声又是如此明丽而适畅,就象那兰花吐蕊,解颐开颜,栩栩自得,笑声中送来阵阵芳香。

李贺写演奏调动了各种知觉和联想,这两句诗中运用了听觉、视觉、嗅觉交错变化,新颖贴切。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描绘四种声音:适、怨、清、和。

兰花吐笑为"适";芙蓉泣露为"怨";昆山玉碎为"清";凤凰欢鸣为"和",这是李贺成功运用以声写声的通感手法。

诗人不仅擅于以声写声,而且擅于以形绘声,以境写声,把对音乐的意境描绘到了丝丝入微的地步。

这样充分调动听觉、视觉、感觉功能,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最后,应该指出的是,李贺诗中的通感,往往是动作中表现感觉,以听觉来涵盖各种感觉。

无论是"银浦流云学水声",还是"石破天惊适秋雨",五音繁汇中的音乐感始终是强烈的主旋律。

(二)李贺诗歌的风格中唐诗坛产生出李贺的这种具有鲜明风格的诗歌,一方面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决定的。

诗歌到盛唐时题材的广泛、手法的变化、体裁的运用都达到了极高的境地。

他们是丰碑, 更是不易跨越的障碍。

中唐诗人的境况即是如此:前辈诗人的辉煌成就可以给他们以借鉴 ,诗坛的喧嚣过后他们能够在师承之中冷静地有所扬弃,有所创新。

李贺是当中的一束奇葩,他最大的成就也就在于艺术手法上的创新,以浪漫主义的笔法写出了很多唯美的文章。

这其中最应该提出的也就是李贺诗歌中通感手法的运用,可以说,他把这种艺术技巧运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他更能在色彩感的调动中把比喻、拟人、夸张各种手法交互使用,浓墨重彩 ,确实是别人很难达到的成功。

这种色彩感常常通过对冷色彩词的使用,硬基质词的形容而得到加强.看他的"桃花乱落如红雨",他的"小白长红越女腮",总是觉得像是很高明的青绿国画。

而《王浚墓下作》中"松柏愁香涩"一句甚至还加入情意觉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