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找文章的切入点------二年级总结与反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
一、从文章题目切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抓住文章的题目,打开心灵之窗是迅速切入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先引导学生描述:题目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文中内容讲的是太空的生活;太空生活是怎么样的?有哪些有趣的生活?那在太空遭遇的这些不同一般的事情又如何去解决呢?二、从写作背景切入在教学古诗《赠汪伦》的之前,先通过学生自主了解或者老师介绍李白和王伦之前成为好朋友的故事,用背景故事渲染情感,这样,孩子们在开始学习故事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诗里的内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
”又例如,在教学《假如》的时候,我们都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里的这支神笔具有实现心中愿望的魔力,在教学之前先引导孩子们观看《神笔马良》的故事,然后提问这支神笔到底神在哪里?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什么?书中的小作者又有什么愿望呢?这样的导入很自然地帮助孩子进入情景,也帮助孩子理解文中的内容。
四、从文眼切入课文里常有或者点明主旨、或者概括内容、或者凝聚情感的句子。
这类句子往往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
假如你无法找到这个句子,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够。
教学时,我们抓住这类句子并且以此为切入点,它可以引导我们学生的思维走向文章的各个角落。
五、从文章的疑点切入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入手,会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同时又可以避免机械化,模式化的教学套路,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与互动。
如《我要的是葫芦》里面,为什么葫芦都掉光了呢?葫芦非常可爱,主人这么喜欢葫芦,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是什么?从这个疑点切入,再扩展到种葫芦人的言行来探讨,趁疑问而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自觉、自主、地学习。
七、从文章结尾切入文章的结尾方式有很多,有的文章,作者习惯在最后为整篇文章做总结。
这时,我们不妨从“结论”入手,用先果后因的方式促使学生研读课文。
如《农业的变化真大》,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说:“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想,有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的变化真大!”农业的变化体现在哪些具体的事物上,是怎样变化的。
是科学的技术推动了一切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前半部分,概括农业进步的主要表现。
然后又回头本部分的语言进行赏析。
直奔结论,先果后因适用文末作结的文章。
除了刚才这几个方法,文章的切入点还可以从“从预习提示切入” 切入从“从文中的人物切入”,从“从故事高潮切入”切入和“从文章的开头切入”等。
不管使用哪种切入,是要根据文章文体,结构和内容及写作手法的不同决定。
不管哪种方法,都要以课文的学习目标为中心,从切点进来,扩散到目标中心指向的句子和词语,并且在过后要反思,你的方法时候用得恰当。
如何找到切入点让文章高效上传: 赖扬平更新时间:2012-6-11 20:11:24笔者认为,一篇课文,如果我们总能把握住“四两”的火候而顺势发力,透过“一斑”的本质特点去认识其全貌,紧紧牵住“一发”的点去带动它的面,阅读教学,就能化繁为简,层层推进,有效提高课堂功效,减轻学习负担。
一、关注文本题目,由题眼处探究,理清文章脉络俗话说“好题目会点亮读者的眼睛”。
纵观小学阶段的课文题目,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桥》等。
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题目——题眼,进行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以揭示题眼的“表面”,步步深入揭示其“正面”。
如六年级上册《穷人》(本文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一课,在学生读文、讨论基本理清“课文讲一件什么事?”后,就可以围绕课题“穷”字做文章:(1)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桑娜和西蒙家穷?(让学生以“穷”为基点深入的读文、品文、悟文。
)(2)穷人之间的品质也如同生活一样“穷”吗?(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高尚的品质——品质上却是“穷”的反面“富”)(3)课文是怎样来展示穷人在品质上表现出来的“富”?三个不足层层递进,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谈的热烈,读得深入,品得入情,悟得透彻:穷人有着一颗富有的心灵。
这样,就为进一步研读课文“人物心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以“题眼”为圆心,以几个“扇形”把课文“拼”圆。
一位老师在执教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首先板书“的小路”,接着让学生发散思维组成“弯弯曲曲的小路”、“种满鲜花的小路”等短语,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成功地将描写线索“美丽的小路——肮脏的小路——美丽的小路”几个部分梳理出来,并在“美丽的小路”后面加上“笑脸”的图标,“肮脏的小路”后面加上“哭脸”的图标。
学生很快就体会到课文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情感。
二、紧扣关键词语,从字词间推敲,感悟人物品质一篇好的文章,总能从中提炼出几个关键词语(成语)。
这些词语,在揣摩文本内容、感悟人物个性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在执教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文中,我紧紧抓住“神机妙算”这一关键词语,让学生通过诸葛亮的所作所为,深入理解“神”在何时、“妙”在何处。
我设计了几个不足:“(1)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而不请别人帮忙?(“神”在断定鲁肃一定不会告诉周瑜)(2)当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是怎么说的?诸葛亮怎么会如此自信?(“神”在判断大雾天气曹操绝不敢贸然出兵)(3)诸葛亮为什么敢立下军令状,要在三天之内完成十万之箭,且在前两天毫无动静?(“神”在对如此关系生死的大事却泰然自若、若无其事)(4)诸葛亮在借到箭后,为什么敢高呼“谢谢曹丞相的箭”他不怕曹兵追来吗?(“妙”在充分利用船顺风顺水的自然条件,曹操的兵想追也来不及)。
这样,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诸葛亮“洞悉人事本质、精通天文地理”的运筹帷幄的“神机”与在时机、条件调控上恰到好处的“妙算”的过人之处。
诸葛亮“军师”的人物形象在孩子心目中具体丰满起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围绕重点段落,把握文本精髓一篇文章中,总有几个关键句子,在文本中起到核心地位作用。
要么点明文章主旨,要么突出文本要义,要么揭示事物规律和本质特点。
这些句子或居于文章的开头或居于文章的结尾,或居于事件的高潮之处。
引领段落的总起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对事件哲理的概括句、设问句等,是常见的表现形式。
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重点语句,去繁就简,直奔主题。
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两组句子的深入理解就大有文章可做。
一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般认为“人人为我”是结果,“我为人人”是前提,但在德国已成为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现实了,你怎么解读这句话都是实在的:人人都在为他人着想。
这是一种美的心灵、是一种美的传统,与我国古代孟子描述的理想社会的博爱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另一组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花的梦,做了思乡的梦。
”在朗读、对照、回忆、欣慰过程中,分享德国人“人人观”保持几十年不变的“奇异”与“奇特”性,使“我”浮想联翩,如痴如醉、如花如梦!德国人那种只要“我为人人”,就会得到“人人为我”的思想意境就会不断地流入学生的心田,作者季羡林先生那美好的祈愿、深沉的爱国情怀在读者深入的体验中产生共鸣。
教师在教学时不必面面俱到,要善于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对比、实践、深思、总结,不断推动论文范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提升。
四、紧扣课后不足,自矛盾面释疑,认识人生或文本真谛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有的作品创作时代离学生较为久远,总有部分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会进入认知的盲区抑或认识的误区,难以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使教学效果打折扣。
因此课文在课后大都设计了一些深思不足,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不足,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在讨论《落花生》课后不足时,就有学生提出“难道苹果、桃子、石榴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就错了吗?我就是喜欢它们,好看也有用”,这时教师就应该相机引导“像苹果、石榴、桃子这样花枝招展,个性张扬,也没有错,他们也是有用的人,在当今社会也很需要这样敢于表现自我的人”。
在这里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真真成为“苹果”式的名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将成为“花生”一样,可以扎根与全国大江南北,默默无闻地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普通一员。
如果你最后成了一颗“花生”,就应当扮演好应有的社会角色,而且要知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
优质的“花生”,仍然是受到人们青睐的。
因此,作者许地山提出“做人要低调,要做有用的人”的时代意义并未降低。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文学写作中,作者有权利把东西人格化,可以根据植物的某些特点,夸大某些特点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这种行为是允许的。
在这里花生与苹果、桃子、石榴并论文格式范文形成严格意义的对比。
老师只有善于把握,在矛盾中释疑、消疑,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使课堂轻松高效。
如何找准切入点袁燕美【摘要】:正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在阅读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支点,那就是教学的切入点,选准了切入点,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帮学生找到了与文本对话的最佳途径,也摆脱了面面俱到的情节分解式讲解。
一、从课题入手课题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从课题切入最常用也最有效。
对课题质疑,很能抓住课文的重要内容。
如在教学《小镇的早晨》时,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小镇的早晨是什找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鲁秀珍[内容摘要]与文本对话,如同庖丁解牛,选好切入点至关重要。
何谓“切入点”应是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起主导或支撑作用的,富有凝聚力的,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或品析创造的重要提示或问题。
那个恰当而有效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本文从“围绕标题、介绍作者、学生需求、抓住文眼”等方面作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解读切入点语文实验教科书中所选课文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语言规范,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与文本对话,如同庖丁解牛,选好切入点至关重要。
何谓“切入点”应是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起主导或支撑作用的,富有凝聚力的,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或品析创造的重要提示或问题。
它可以减少许多无效的提问,穿针引线,带动对课文流畅连贯的品读,能长时间激活学生的情感,推动更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
那个恰当而有效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围绕标题寻找切入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好的标题简洁明了,生动形象,能引导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