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马威经典24、36题中文翻译版本

毕马威经典24、36题中文翻译版本

KPMG经典24题The Classical 24 Numerical Reasoning图一:五个地区电话中心暂时的和永久的员工数量1、在SW,实际每小时接待电话数量要低10%,比目标少,问:每小时目标是多少?2、在NW,如果平均接电话数量不变,然后计划暂时和永久职工都增加6%,那么总共会增加多少的电话接待量?3、如果SE地区的人员比例同E地区一样,但总人数不变,那么接待电话的数量变化是多少?4、哪两个地区的永久员工拥有每小时总量最高的电话接待量?图二:下表展示的是三个目的地为期四周的长途车旅行的限制票价和销售目标5、如果将三个地区的销售目标合起来再超过现阶段的5%,那么在这4周期末还需要收入多少来完成目标?6、在接下来的4周,目标是以平均价格每周卖120张票到skipdown,与现阶段相比。

Skipdown的预期收益会增长%?7、对hopworth来说,如果平均票价上升到50gbp,并且销售目标上升到44000gbp,要少卖多少票?8、如果25个座位的长途巴士(去jumpford),上面的所有票都能卖光,那么在4周时间内需要多少辆巴士来完成销售目标?图三:下表展示了新城的通勤人数和使用列车的人数9、如果所有通勤者和列车通勤者在6月---8月的%增长趋势应用到9月----11月,那么11月的不乘列车的通勤者应是多少?10、在10月,不乘列车的人比乘列车的人少多少?11、如果11月的列车使用者比10月下降了百万,且列车使用者中习惯使用“METRO TRAIN”的人为15%,那么多少列车使用者没有使用“METRO TRAIN”?12、7月,%多少的通勤者使用了列车,但没有使用“METRO TRAIN”?四:下图展示了工厂16周的生产力报告,每四周分为一个时期,共四个时期13、时期一和时期二相差了多少个产品单位(假设没有加班)?14、时期二中,员工平均每周加工4小时(以增加他们标准的40小时工作时间),那么这个时期总共支付了多少?15、如果时期四,生产力下降到单位每人每小时,那需要增加多少劳动力以保证这时期的总产量不变?16、工厂考虑将40小时的工作时间减到38小时,如果针对时期三和四,且没有加班的话,那么会减少多少个单位的生产?图五:下图展示了连续两年的汇率17、一个旅行者在第一年买了8000泰铢,第二年转换了一部分为100欧元,另一部分为英镑,问转换了多少英镑?18、如果第一年买了价值1000英镑的欧元,那么在第二年交易的近似的港币是多少?19、在第一1、2年中,泰铢对英镑的数值变化最接近于?(表示为%)20、关于兑换英镑,哪2个币种显示出在(第一年、第二年)最大比例的数值变化图六:下表展示了为期6年地金田的产品统计21、从第一年到第五年,开采矿石数量的增长%是多少?22、在第二年,如果金产出的所有钱是1百万英镑,那么需要开采和磨多少矿?23、如果在第4、5年,一般性通胀率是10%,那么在通胀基础上,金价增长了多少?24、哪两年的每千吨矿石开采引起了最差的收益回报?答案详解1.E(28x200+25x100)/(100%-10%)=90002.C(20x250+16x300) x6%=5883. BRegion E (permanent: temporary)=3:2Region SE Total: 400 Permanent: 150 Temporary: 250(New) Permanent: 400x3/5=240Temporary: 400x2/5=160所以我们可以得出P增加了90人,T减少了90人90x(30-18)=1080(我们可以用其他方法算,但是却不是最节约时间的算法)4.E目测,(SE和SW的P每小时接的电话数是最高的,而且SW的P的人数多,所以总数上SW可定比SE要高。

虽然E的每小时接电话数不高,但是他人数最多,所以总数也很高)5. C(43200+80000+16000) x105%-60-4640=732326. A(40x120x4-16000)/16000=20%7. A43200/48-44000/50=208. D80000/50/25=649. EA不管在Yr 1,用了多少英镑买泰铢,我们要知道的是在Yr 2,8000泰铢可换多少英镑,所以用第二年的汇率,而不是第一年的。

11.F升值,这是直接法,所以在Yr 1,1英镑可换泰铢,而Yr 2,1英镑之可以换到的泰铢,这说明泰铢升值了。

(这里英镑是基准货币)12.B目测法,看两年直接之变化最大的,注意单位(全部看作是百位数)13.E(150-110)/110=36%14.G1000000/8/5=2500015.A(1+10%)=16.A目测法,1&2年,价格最低,产量也最低。

KPMG经典36题Exampleindividual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databases that hold information about people are now bound by the Date Protection Act(PDA).This Act covers any information stored on a computer that identifies a living individual .Companies holding such information must,under the Terms of the Act,make sure that they take 'adequate care' of the data,both technically and in terms of the behaviour of the personal data stored has to be protected from loss,destruction or damage.负责数据库负责且拥有信息的人,如今都被数据保护法(PDA)所约束。

该法案涵盖存储在计算机上用来识别人的任何信息。

公司拥有这些信息必须根据该法案的规定,确保他们足够的保护这些数据,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组织行为上。

个人数据存储必须避免损失、毁坏或损害。

任何受组织使用的储存的个人信息都受到数据保护法支配。

TRUE只要有一个指定的个人以足够技术的方式管理,如何使用或处理没有其他的限制。

Unture破坏指定人持有的数据意味着对它适当的管理最大的威胁。

Cannot say离开了公司的个人数据不受法律控制。

UntrueSection ACompetitor analysis involves the examination of competitors in order that the planner can develop and sustain superior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for the organisation. This statement belies the fact that in order to do this one must first establish from where the competition currently stems and from where it might stem in the future. One also has to consider and appraise competitors’ present and likely future objectives and strategies, and their likely reactions to the competitive moves that an organisation might make.竞争对手的分析,包括竞争对手的检查,以使规划人员可以开发和维持卓越的竞争性能的组织。

这种说法掩盖了一个事实,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建立来自现在的竞争和来自将来的竞争情况。

一个公司还必须考虑和评价竞争对手目前和未来可能的目标和战略,以及他们可能对竞争的反应,一个组织可能做出的反应1.Planners can only sustain superior performance for their organisation by doing competitor analysis.规划人员通过分析竞争对手仅能维持该组织卓越的表现。

原文是说Examination of competitors使得planner can develop and sustain…,而不是competitor analysis.至于competitor analysis可以不可以,文中没提,所以CAN’T SAY。

2.Effective competitor analysis involves looking into the future.有效的竞争对手分析包含调查将来。

Ture3. It is easier to establish where competition currently stems from, rather than where it might stem from in the future更容易分析现在的竞争来自哪里,而不是未来的来哪里。

CANNOT SAYis not always apparent to organisations who their competitors are.组织的竞争对手是谁并不是非常明显。

CANNOT SAYSection BThe model of consumer behaviour on which neo-classical demand theory is based implies that consumers are perfectly informed about the price and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ts on offer, and are constantly altering their expenditure patterns in response to price and quality changes, so as to maximise their total ‘utility’(satisfaction). This model is unrealistic, as the range of products on offer in modern markets is immense, and no consumer has the knowledge or inclination to acquire the information that would be needed to make choices in this way.新古典需求理论的消费者行为模型,意味着消费者完全了解产品的价格和质量特性,并不断改变他们的支出模式,以应对价格和质量的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总效用(满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