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考化学疑难易错漏洞题汇总一、选择题1.以下是初中化学有关氧气的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装置①与④连接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B .实验②中硫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C .实验③与④中水的作用是相同的D .实验⑤中有一处错误2.已知①中盛有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 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②中溶液为无色B. ③中溶液的溶质组成有2种情况C. ④中溶液的溶质除酚酞外,还有3种D. 加入过量稀盐酸后,③中只观察到沉淀消失,产生大量气泡 3.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4.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 = 2的稀盐酸至过量。
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5.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二、填空题1.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族周期ⅠA0 1 1H 1.008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He 4.003 2 3Li 6.991 4Be 9.012 5B 10.80 6C 12.01 7N 14.01 8O 16.00 9F 19.00 10Ne 20.18 311Na 22.99 12Mg 24.3113Al 26.9814Si 28.0915P 30.9716S 32.0217Cl 35.4518Ar 39.95(1)很多科学家对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请写出其中一位科学家的名字:______。
(2)查出碳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 _,写出16号元素的元素符号:___ __。
(3)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填序号)。
A .质子数不同;B .中子数不同;C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D .电子数不同。
(4)利用元素周期表,人们对元素的认识进入全新的飞跃时期,近日,俄罗斯科学家宣布他们将人工合成第118号元素,则此元素的核电荷数为______。
(5)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
第三周期开头元素和靠近尾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为它们的单质易发生如下图所示变化: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
2.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选项 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 称量5g 氢氧化钠固体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称量纸上称量B 鉴别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 分别取两种溶液,滴加碳酸钠溶液C 检验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加酚酞溶液D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的氢氧化钙 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过滤A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的镁粉B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水稀释C .向两份完全相同的 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 粉、镁粉D .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学校 姓名① ② ③ ④ ⑤(1)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 等。
为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目前,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 (填一种即可)。
(2)石油是人类宝贵的资源,石油经过炼制,再通过一系列加工后可以制成有机合成材料。
下列用品主要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羊毛衫B .陶瓷餐具C .纯棉帽子D .塑料玩具 (3)A 物质常用于气焊和气割,是因为其燃烧时火焰温度>3000℃,燃烧时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如下图所示。
若一定质量的A 在B 中完全燃烧,消耗40 g B ,同时生成44 g C 和9 g D 。
① 参加反应的A 物质的质量为 g 。
② A 物质中碳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4)控制反应的条件可使燃料充分燃烧,从而节约能源。
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并不断鼓入空气,其控制的条件是 。
三、简答题1.水是生命之源,你对自来水的生产了解多少呢?学习了水的净化之后,同学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参观了自来水厂,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可表示为:(1)步骤①中可以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步骤③中常用的物质是_ _。
(2)用户家中的自来水饮用之前应当煮沸,其中一种作用是____ _。
(3)水源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地下水比地表水更清澈的主要原因是 ___ _ __。
(4)通过化学反应也可以生成水。
写出一个有水生成的分解反应的方程式 _ 。
2.二十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哈伯成为第一个从空气中制造出氨气的科学家,使人类从此 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因此获得1918年诺贝尔 化学奖。
(1)1909年,哈伯用氮气和某气体X 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首次合成了氨气,反应原理是N 2 +3X 2NH 3 ,X 的化学式是 。
该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氮分子分裂成氮原子, ,然后氮原子和氢原子结合为氨分子。
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除上述外,还有多种形式,如离子结合变成分子,请写出一个符合此微观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
(2)氨气可用于制氮肥。
例如:2NH 3 +CO 2 CO(NH 2)2+H 2O NH 3 + CO 2+H 2O NH 4HCO 3 由以上反应还能得出的结论是 ;关于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的一点新认识是 ; 化肥的使用有利有弊,针对其中一点简述你的理由 。
3.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氯化钠、铁、水三种物质中,由原子构成的是 。
(2)豆浆被称为“植物奶”,其中含有的异黄酮(C 15H 10O 2)具有防癌功能。
下列有关“C 15H 10O 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C 15H 10O 2”为有机物②“C 15H 10O 2”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③ 异黄酮由15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④“C 15H 10O 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项目 甲 乙 丙 丁 戊化学式w!w!w .!x!k!b!?H 2O COw w w .x k b 1.c o mH 2CO 2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①甲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②五种物质中,可用作燃料的化合物是 (填序号)。
③工业上可以用甲、乙两种物质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丁和戊。
该反应中,甲与 乙的质量比为 。
(用最简整数比表示)④丁和氮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氨气(NH 3)。
氨气和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生成尿素,同时得到生活生产中最常用的溶剂。
写出生成尿素[CO(NH 2 )2 ]的化学方程式 。
4.已知A 、B 、C 、D 、E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 属于单质,A 、B 、C 中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C 的溶液为蓝色,“→”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表氢原子 碳原子 氧原子催化剂高温、高压 一定条件一定条件氢原子碳原子 氧原子B C DA++A B CD E示相邻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及生成物已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1)A物质的化学式是,写出D物质的一种用途。
(2)写出C—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在试管中取少量B,加入足量E,现象为,化学方程式为。
5.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是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0.03%的气体,E的水溶液呈碱性。
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1) E物质的化学式是,其用途有(答一条)。
(2)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D物质应满足的条件是。
(4)C与E的反应致使溶液中大量减少的微粒是。
6.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邻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1)若A是一种红棕色固体,B是胃酸的主要成分,则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D物质的用途是。
(2)若A是一种气态氧化物,则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D与E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四、实验探究题1.老师给某实验小组布置了一个任务——完成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小组同学们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实验设计和任务分工。
请你一起参与实验:【提出问题】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吗?【猜想与假设】①活泼;②;③比较活泼。
【进行实验】(1)用镊子夹一小块木炭,在空气中加热到红热时,再放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
(2)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加热直到燃烧,然后再伸入到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如图),观察到与空气中燃烧现象不同,这是因为,集气瓶中液体的作用是。
(3)将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在下端系一根火柴,,缓慢伸入到氧气的集气瓶中,铁丝剧烈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结论】。
【思考与讨论】同学们在学完氧气的性质后,认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可以进行改进(忽略导管中的空气和进入导管中的液体对测量的影响),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①关闭止水夹;②将足量的木炭点燃;③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皮塞;④充分反应,待后打开止水夹;记录集气瓶中吸入液体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比例。
【实验结论】所得数据基本吻合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了如图1所示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后,知道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并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是。
化学课外活动时,同学们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当他们期待天平平衡时,结果发现,同学们共同分析后知道了其中的原因是,并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是。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改变实验装置,使该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他们的方法是。
同学们又分析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他们一致认为,镁条的质量与反应消耗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所以称量氧化镁烧碱溶液图1 图2图3A B C DE论后知道了其中的原因。
反应后的质量变。
了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现象是。
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结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要在中进行,以免。
3.某兴趣小组同学将少量绿色的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粉末放到试管中加热(装置如图)。
发现绿色粉末变为黑色、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同时看到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有同学提出疑问: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除生成水,还生成了什么?于是同学们进行了如猜想②:生成的气体可能是;做出上述猜想的依据是。
探究二:黑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①黑色固体物质可能是炭粉;②黑色固体物质可能是氧化铜;③黑色固体物质可能是氧化铜和炭粉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同学们经讨论后,认为猜想③不成立,因为。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向黑色固体中加入,加热一段时间猜想②正确【实验结论】通过上述实验探究,请写出碱式碳酸铜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4.同学们在学习了酸碱中和反应后,A、B两组同学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请你一起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在烧杯中加入约5ml的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酸和碱发生了反应,化学方程式为向装有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混合后取一定量该溶液进行,在所得晶体上滴加酚酞溶液酚酞不变红【反思与评价】经讨论后,同学们一致认为: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反应,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的减少来判断,也可以通过检验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