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阅读题整体感知专题

阅读题整体感知专题

现代文阅读——整体感知,概括大意一、常见的考题形式: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仿照示例补充情节内容。

3、通计全文,概括主要事件或主要情节。

4、根据内容,完成下表(情节、内容等方面)二、感知文章内容应注意:1、先读题目,分析题目可帮助我们推测文章主要内容。

2、可摘录中心句概括主要内容。

3、迅速抓住各段大意,摘录其中关键词语连缀成句,概括主要内容。

4、自己概括,注意全面、准确、简洁。

三、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1)写人叙事类: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2)写景状物类:景物(事物)+特征(3)抒情类:人物+感情四、实战演练(一)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1)我在始发站上了公共汽车,坐到最后一排。

在我的后面,紧跟着上来一对母女。

妈妈三十多岁,戴着无框眼镜。

她的女儿五六岁,怀里紧抱着一只毛绒玩具。

那时车厢里尚有部分空座,可是小女孩瞅瞅那些空座,然后坚定地指指我,对她妈妈说:“我要坐那里。

”(2)我愣住了。

(3)女人抱歉地冲我笑笑。

她低下头,对小女孩说:“咱们去那边靠窗的位置坐吧。

”(4)“不,我要坐那里!”小女孩再一次指指我。

(5)我不知道小女孩为什么非要坐到我的位置。

但我知道,现在她与妈妈犟上了,任女人如何哄她,就是站在那里,不肯随女人去坐。

她不去坐,女人也不去,两个人站在狭窄的过道里,任很多人用异样的目光打量她们。

(6)我想,现在小女孩想要的并非是一个座位,而是一种满足。

习惯性的满足,有理或者无理要求的满足。

或许大多数时候,她的这种满足可以在家里得到,在她妈妈那里得到。

问题是,现在,她并不是在家里。

(A)(7)“你应该向我要这个座位,而不是你的妈妈。

”我终于忍不住了,提醒她说。

(8)小女孩似乎没有听到我的话。

她看着妈妈,拽着妈妈的手,说:“我要坐那里,我要坐那里。

”(9)“那你们过来坐吧。

”我说,“你和你妈妈挤一挤,或者你妈妈抱着你……”虽然我并不想惯着她,可是我实在不忍看到女人尴尬的模样。

(10)“不!”她说,“我不要和妈妈一起坐!我要一个人坐!”(11)这就太过分了。

或者说,对她的妈妈来说,这已经远非胡搅蛮缠,而是威胁了。

(12)我告诉小女孩,她乘公共汽车是免费的,她的妈妈并没有为她花一分钱。

既然是免费,公共汽车上就没有给她准备座位。

现在我把座位让给她,她应该把座位让给妈妈。

或者,就算她花了钱,就算她有一个座位,有老人或者孕妇上来,她也应该给他们让座。

现在,全社会都在这样做。

(13)“我要坐那个座位!”小女孩对我的话充耳不闻,她一门心思缠着她的妈妈。

(14)我想起一个词:教养。

(15)那天,直到终点,我也没有给她让座。

我始终坐得安安稳稳,再也没有和小女孩说一句话。

而她则始终站在我的面前,拽着妈妈的手,每隔一会儿,就要说一遍“我要坐那个座位”。

(16)可是,没有用。

她的要求在今天、在这辆公共汽车上、在我的面前,注定不会得到满足。

(17)车上的人看着我,看着她,看着她的妈妈,目光里,各种情绪都有。

但不管如何,我想,大概没有人觉得这个小女孩可怜,也没有人觉得我应该把座位让给她。

(18)那天我必须拒绝她,不仅要用语言,还要用行动。

我想告诉这个小女孩:这世上,有些东西并不属于她。

不属于她的东西,并非撒娇,或者威胁唯一可以对她没有立场和底线的妈妈就可以得到的。

(19)小女孩终会长大。

但愿长大后她会明白:世界不是她家的客厅,别人的东西不是她怀里的毛绒玩具,别人也绝非她的妈妈。

(20)这是世间最为简单的道理。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

(二)秦琼卖马(1)进江州城的人,有一处必去,就是书场。

(2)一溜儿五间不大的屋子,几根粗木柱立着,全是串通的,宽敞明亮。

屋子里的正北方,用砖石切成八仙桌大小的台子,高尺许。

台上立一桌,小,宽,不过七八寸,长约三尺。

四只桌腿像初生牛犊的小腿细,摇摇欲坠,随时会散架到下的样子。

这便是说书人的舞台了。

屋外立一对联:汉萧何追韩信闻香下马,周文王访子牙知味停车。

上无横批,只悬着匾额,三个字:铁嘴刘。

(3)铁嘴刘正是屋子的主人,江州城妇孺皆知的大名人。

其实。

“铁嘴刘”这名号已传下来三代人了。

铁嘴刘说书有规矩,白天休息加学习,晚上才登场。

铁嘴刘刚过不惑之年,因其喜好蓄须,倒是有了些仙风道骨。

(4)近日,正说《秦琼卖马》①,那情节人物大家伙儿早烂熟于心。

但仍然喜欢来听,听过三四遍的,不下百人,但仍然来捧场。

快八十的张老太爷说,又听一回,就像吃一道新菜,味道大不同呢。

(5)这日铁嘴刘正开讲,抚尺一拍,全场静息。

长须一捋,大声道:“且说秦琼秦叔宝解配军至潞州天堂县投文,只困知县不发回文,困居客店……“(6)他口里在说,目光一移,瞟至最东座椅上端坐的一人,五十上下,青衣小帽,口微张,耳微侧,入迷一般。

铁嘴刘更是卖力,字字如珠玑,诗文对句,句句相连。

(7)“要知秦叔宝黄骠马命运,且听明日分解。

”铁嘴刘按住抚尺。

子夜散场,听客散去,他与夫人正收拾屋子,抬眼,青衣小帽者还在,似有难言之隐。

(8)“欢迎客官光临……”铁嘴刘客套说。

(9)来人欠了欠身,轻声说:“久闻大名,今日果然。

但明日为老母寿辰,在下得回楚州探母,三日后再来相扰,只怕听不到黄骠马之结局也。

”说完,一步一回头,消失在黑夜中。

(10)白日无话,第一晚照样满场,不想,才听到开场几句,听客顿觉大不同。

说的还是秦叔宝,事儿却新鲜了,店主索房饭钱,秦叔宝与之周旋,足足说了一晚,将人情世故,穿插在情节之中。

(11)暮色又合,第二晚。

听客们听说了《秦琼卖马》中的新鲜事,都来了,铁嘴刘开口便说黄骠马膘肥体壮,乃是匹宝马。

……再说秦琼痛哭黄骠马。

这黄骠马,说了一晚上。

(12)第三晚,铁嘴牛拍拍抚尺:“前面说要知黄骠马命运,且听今日分解,我继续卖嘴啦……”(13)众人一惊,知道这是接上了大前天晚上的故事。

那昨晚“黄骠马”和前天晚上的“人情世故”不都是在原地儿转么?在看最东边的座椅,端坐的正是那晚的青衣小帽人。

(14)铁嘴刘的声音更响:“店主带过黄骠马,秦叔宝不由得两泪如麻。

为还店饭钱,无奈何,只得来卖它,摆一摆手儿,你就牵去了吧……”(15)子夜散场,听客散去,青衣小帽人对着铁嘴刘深鞠一躬,铁嘴刘回躬相敬。

没有言语,青衣小帽人骑马疾驰而去。

(16)第二日,江州城传出消息,青衣小帽者为荆州知府蒋大人,又说蒋大人有意请铁嘴刘入知府衙门任职。

(17)铁嘴刘每晚照样说书,《秦琼卖马》照样是他的拿手好戏。

倒是有一回,夫人轻轻问了一句:“铁嘴啊,你当初咋就知道是荆州知府蒋大人?”(18)铁嘴刘轻轻捋了捋长须:“天下清廉知府,谁人不知蒋大人?天下孝心知府,谁人不晓蒋大人?天下爱听评书知府,当然首推蒋大人,青衣小帽,且无随从,乃至行事风格……”(19)夫人也轻轻一笑:“难得你这么用心,等着蒋大人的那两晚,编了那么多的情节。

”仿照例句概括有关段落内容。

(6分)1—6段:蒋大人听书人了迷,铁嘴刘说得更是卖力7—11段:。

12—14段:。

15段:。

(三)母亲养蜗牛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

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

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

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

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

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

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

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

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奶奶,你吃过蜗牛吗?”“吃?……”“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可……它们现在还小啊……”“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

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

奶奶你说是不是?”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

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

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不行。

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

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

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

”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

”我瞪儿子一眼。

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

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

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

”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

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

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4分)(1)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波澜顿起。

(2)。

(3)。

(四)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李良旭夜色渐浓。

肖老师还在办公室里批改着语文试卷。

肖老师边批改,脸上边露出满意的笑容。

她为学生聪明、认真而感到高兴。

当她批改到王小朋的试卷时,脸色顿时由晴转阴,只见她在试卷上用力打了个叉,由于用力过大,试卷都被戳穿了,殷红的墨水渗透了试卷的背面。

肖老师嘀咕道:“这王小朋也太笨了,这道题我都讲了三、四遍了,他怎么还做错?”肖老师情不自禁在试卷的下方写上了一行字:小朋啊,这样一道简单的题你还准备做多少次才能做对?试卷发下去了,同学们拿着试卷聚精会神看了起来,许多同学还互相对比着试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