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的卫生歌孙思邈的卫生歌天地之间人为贵,头像天兮足像地;父母遗体宜保之,箕裘五福寿为最。
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与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欲求长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木还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还延命。
贪欲无穷亡却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劳形散尽中和气,更杖何能保此身?心若太费费则竭,形若太劳劳则怯;神若太伤伤则虚,气若太损损则绝。
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
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咽冬吹肺肾宁;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却热难停。
发宜多梳气宜练,齿宜数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揩摩常在面。
春月少酸宜食肝,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日增辛聊减苦,秋辛可省但教酸。
季月少咸甘略戒,自然五脏保平安;若能全减身康健,滋味偏少无病难。
春寒莫放棉衣薄,夏月多汗须换着;秋冬衣冷渐加添,莫待病生绕服药。
惟有夏月难调理,伏阴在内忌冰水;瓜桃生冷宜少食,免至秋来成疟痢。
心旺肾衰宜切记,君子之人能节制;常令充实勿空虚,日食须当去油腻。
太饱伤神饥伤胃,太渴伤血多伤气;饮食喝饮莫太急,免致膨胀损心肺。
醉后强饮饱强食,未有引身不生疾;人资饮食以养生,去其甚者将安适。
食后煨邪俨蕉啵执昶旮故诚灰拱肓楦嗲逅镒瞧行牒恰饮酒可以陶情性,太饮过多防有病;肺为华盖倘受伤,咳嗽劳神能损命。
慎勿将盐去点茶,公明引贼入其家;下焦虚冷令人瘦,伤肾伤脾防病加。
坐卧防风来脑后,脑内入风人不寿;更兼醉饮卧风中,风寒着体成实咎。
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终不喜。
养体须多节五辛,五辛不节反伤身;莫教引动虚阳发,精竭容枯疾病侵。
不问在家并在外,若遇迅雷风雨大,急须端肃畏天威,静室收心宜谨戒。
恩爱牵缠不自由,利名萦绊几时休;放宽些子自家福,免致中年早白头。
顶天立地非容易,饮食暖衣宁不愧;思量无以报洪恩,晨夕焚香频忏悔。
身安寿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积善多;惜命惜身兼惜气,请君熟玩卫生歌。
注释与说明:孙思邈的卫生歌,在中国养生史上极为有名。
作者运用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保健养生原则和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全文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地讲述了养生目的、养生之道及养德的有关内容,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养生作品。
大地之间人为贵,头象天兮足象地,父母遗体⑴宜保之,箕裘⑵五福⑶寿为最。
卫生⑷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其真元气。
欲求长生先戒性⑸,人能戒性还延命。
劳形散尽中和气,更信何能保此身。
心若太费费则竭,形若大劳劳则怯,神⑹若大伤伤则虚,气若大损损则绝。
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慎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
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哂冬吹肺肾安,三焦嘻出烦热停,四季常呼脾化餐。
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⑺。
发宜常梳气宜练,齿宜频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仑⑻,双手指摩常在面。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増辛减却苦,秋月辛省便加酸。
若能全减⑼身康健,滋味偏多多病难。
春寒莫放绵衣薄,夏月汗多宜换著,秋冬衣冷渐加添,莫待病生才服药。
唯有夏月难调理,伏阴在内忌冰水,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至秋来成疟痢。
日食须当去油腻,太饱伤神饥伤胃。
太渴伤血并伤气,饥餐渴饮勿太过,免致膨亨⑽伤心肺。
醉后强饮饱强食⑾,未有此生不成疾。
人资饮食以养生,去其适者自安适。
食时徐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
夜半灵根灌清水⑿,丹田⒀浊气切须呵。
饮酒可以淘性情,大饮过多防有病。
肺为华盖⒁倘受伤,咳嗽劳神能损命。
慎勿将盐去点茶⒂,分明引賊入肾家。
下焦虚冷令人瘦,伤肾伤脾防病加。
坐卧切防脑后风,脑内入风人不寿。
更兼醉饱卧风中,风才一入成灾咎。
身安寿永福如何,胸次平夷⒃积善多。
借命惜身兼借气,请君熟玩卫生歌。
注释:⑴遗体:父母给予子女的体格。
⑵箕裘:《礼记》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良冶、良弓指善于冶金和造弓的人,意思是儿子往往继承父业。
时因以“箕裘”比喻祖先的事业。
在这里孙思邈以道家的思想,把人的寿命长短也看作是受之于父母,故用“箕裘”表示相继之意。
⑶五福:《尚书.洪范》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
⑷卫生:保护生命。
⑸性:指暴燥的性格。
⑹神:道家指经过修炼后得到的灵气或真气,可以冲出体外。
春嘘、夏呵、秋哂、冬吹及嘻、呼等,是根据季节不同,以不同的调息方法行吐纳、导引之气。
⑺保神丹:并非指实际的方子,而是指保养精神的丹药。
⑻昆仑:人的脑袋。
⑼全减:都少吃。
⑽膨亨:指腹部胀大。
⑾醉后强饮饱强食:酒醉后依然继续喝,吃饱了还要继续吃。
⑿清水:指口中津夜;灵根:指肾;夜半灵根灌清水:指夜半静坐,舌抵上腭,津液口中溢,咽下以补肾气。
⒀丹田:人身脐下三寸处。
⒁华盖:此指肺。
⒂慎勿将盐去点茶:不要把盐放在茶里喝。
⒃平夷:平和坦荡。
孙思邈.京兆东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公元581-682),活了102岁,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是列代医家和百姓尊重备至的伟大人物。
他的名著《千金方》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对后世影响极大。
此诗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思想,如四季饮食原则、卫生三戒、强调养性、注意避害等,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健身气功·六字诀”功法源流六字诀现存文献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梁代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中。
陶弘景是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中医学家。
《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记载:“纳气有一,吐气有六。
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皆出气也。
……委曲治病。
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以解极。
”同时指出:“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这些记载即后世“六字诀”或“六字气诀”的起源。
陶弘景之后,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记述,尤其在六字诀的方法理论及应用上有不少发展与补充。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隋代佛教天台宗高僧智在其《童蒙止观》中将六字诀用于佛学坐禅止观法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陶氏六字诀的吐纳法进行了发挥,“大呼结合细呼”;唐代道教学者胡在其《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泄图》中,改变了六字与五脏的配合方式,改肺“嘘”为肺“”,改心“呼”为心“呵”,改肝“呵”为肝“嘘”,改脾“唏”为脾“呼”,改肾“”为肾“吹”,另增胆“嘻”之法。
宋代邹朴庵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对六字诀理论与方法的论述是历史上最详细的,对呼吸和读音方法作了具体要求:“念时耳不得闻声……念毕低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声。
”另外,还增加了叩齿、搅海、咽津等预备功。
《遵生八笺校注·延年去病笺》的《四季却病歌》中记载:“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定收金肺润,肾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这就将六字诀与四季养生结合起来了。
从现有文献来看,明代以前的六字诀不配合肢体动作,只是单纯的吐纳功夫。
明代以后,六字诀开始有了肢体动作,将吐纳与导引结合起来。
例如,胡文焕的《类修要诀》和高濂的《遵生八笺》等著述中都有《去病延年六字法》总诀的记载:“肝若嘘时目睁精(精同睛),肺知气手双擎,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宁。
”这是最早的六字诀配导引动作的记述。
虽然在宋代曾的《临江仙·八段锦》中,已将六字诀融入其中,作为八段锦的辅助练习,但这只是六字诀的应用,而不是独立的六字诀导引法。
从当代有关功法流派来看,易筋经、峨眉庄、形意拳、八卦掌、大雁功等虽有六字诀的相关应用,但与原始独立的六字诀功法已不完全相同,在武术动功中大多已变为助力练气的声法练习。
今人马礼堂在研究养气功时,根据传统的六字诀文献,编创了“养气功六字诀”,用于临床治病,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
综合文献资料和现存各种六字诀相关功法内容分析,六字诀流传到现在,在功法上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功法理论保持了唐宋以来按中医五行五脏学说来阐述的主体框架,对呼吸口型及发声方法的认识渐趋统一,肢体的动作导引与意念的导引原则上遵循中医经络循行规律。
但是,在功法的规范性上,尚存在一些疑难问题。
如,个别字诀(呵、)的发音、六字的吐音口型及发声与否、六字与脏腑的对应、六字在练习中的排列顺序等都存在着一些歧义;各种功法的呼吸发音与肢体导引动作之间的关系各有特色,尚缺乏统一的科学论证。
正是在此基础上,“健身气功·六字诀”课题组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化研究论证,以此来编创便于群众习练的、科学健康的健身气功新功法。
一、关于六字的脏腑归属《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有关六字诀的记载为:“凡病之来,不离五脏,事须识根,不识者勿为之耳。
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其六字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为:心——吹、呼,肺——嘘,脾——唏,肝——呵,肾——,并不同于现代。
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中养性之调气法,也与其完全一致。
隋代高僧智在《童蒙止观·治病第九》中记述:“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圣皆知,肝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
”其脏腑配属已与明清和现代相同。
唐代道教学者胡的《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泄图》在脏腑归属上,和宋代邹朴庵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的对应关系相同:心——呵,肺——,肝——嘘,脾——呼,肾——吹,胆——唏(嘻)。
后来的文献在六字与脏腑的对应归属上,大体都沿用了这一论述,只是将胆——嘻改为三焦——嘻。
综合有关文献,根据《河洛精蕴》五音五行五脏的论述,我们认为六字诀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应为:呵为舌音正对应于心火,呼为喉音正对应于脾——土,吹为唇音正对应于肾——水,嘘(嘻)为牙音正对应于肝(胆)——木,为齿音正对应于肺——金。
“嘻”通少阳经脉,既可疏通胆经,又可疏通三焦经脉。
中医认为“少阳为枢”,通少阳即可调理全身气机,三焦的作用正是通行全身诸气。
因此,在六字的脏腑对应上,“呵——心,——肺,嘘——肝,呼——脾,吹——肾,嘻——三焦”是合理而规范的。
二、关于六字的习练顺序在六字的习练顺序上,历史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主要有三种:一是,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记述:“已上十二种调气法,依常以鼻引气,口中吐气,当令气声逐字,吹、呼、嘘、呵、唏、,吐之。
”这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顺序是一样的,起于心,依五脏五行相克的顺序排列。
二是,邹朴庵在《太上玉轴六字气诀》中,不仅脏腑归属发生变化,其练习的顺序也相应变化,呈现由相克向相生变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