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形象,探究故乡人的变化及变化原因,把握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2.以“故”为主线,分析故乡不同时期给“我”的不同感受,并由此引出小说主题探讨,进一步理解主旨。
教学重点:分析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形象,探究故乡人的变化及变化原因,把握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以“故”为主线,分析故乡不同时期给“我”的不同感受,并由此引出小说主题探讨,进一步理解主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我考考大家,故乡是什么意思?(原本的家乡。
也就是说“故”的意思是:原来的,本来的,以前的。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看看“迅哥儿”本来的家乡是什么样的。
(强调一下,在看大家的预习作业时,我发现有很多同学提问时,说的都是“鲁迅”如何如何。
这是一篇小说,所以只能说迅哥儿或者“我”怎样,却不能说鲁迅先生如何。
)二.课文分析:1.“我”原本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有景有人,你能说说它们留给“迅哥儿”的印象吗?(连第一部分,一共5分钟)景物伙伴人物邻居①景色美丽: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②伙伴平等、融洽、和睦:“迅哥儿”,小英雄③邻居恬静、美丽、端庄: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女神形象)大家概括得很精准,的确,这样一个故乡,让人怀恋。
不过,当“迅哥儿”阔别故乡二十多年重返故乡时,情况似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看到5号同学是这样写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物非人也非。
”2. 再读课文,说说“我”的故乡现在是什么样的?哪些人物及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7)①景色萧索: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②伙伴隔膜:“老爷”——木偶人为什么长大后,我和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32号同学等13人请找出能全面概括闰土的变化的一个词?——木偶人(木讷,拨一拨,动一动,没有自己的思想)请大家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语段。
鲁迅先生的笔法非常精妙,我们一起来揣摩下面的语段。
(一)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却没有作声....。
..的神情;动着嘴唇..和凄凉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10)(1)为什么在59段,闰土开始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34号同学等3人为什么闰土成年后,看见迅哥儿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7号同学(这个语段看起来似乎有很多矛盾点,能请大家任意选择一组分析一下吗?)欢喜:多年未见的好友终于重逢,心中无比喜悦。
凄凉:自己如此落魄,和好友之间身份悬殊,境遇悬殊。
动着嘴唇: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没有作声: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2)请大家揣摩这声“老爷”该怎么读呢?(小组讨论)“老爷!……”——(此时无声胜有声)①充分凸显出“木偶人”的特点:一直很想念,但是木讷、迟钝。
(从第11节看出“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想说却说不出②表示语意未尽,欲言又止:想说却不能说、不敢说(礼教的束缚)③表示沉重的叹息——唉;表示长时间的沉默。
除了这个语段,大家还能迅速地找出闰土恪守礼教的段落吗?(62节、66节)(二)"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
那时是孩子,不懂事……"(10)“不懂事”?——不懂的其实是?——封建礼教的所谓的“规矩”——被封建礼教束缚的老实人。
闰土的改变:不懂规矩——恪守规矩——木偶人(其实原文中有关闰土说的话中的省略号,其实有大多数都是表达闰土说话断断续续、木讷的特点的——其实这种木讷,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形容——麻木)——此处可以再读一读,男生齐读。
进一步体会其麻木。
直接原因都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
③邻居自私、尖刻、丑、势利、贪小:邻居又变成了什么样?——鲁迅先生用精准的语言给了她一个称号——圆规(尖,不好相处)请大家找出你最感兴趣的语段,我们一起来品读。
(一)一种尖利...(克夫),薄...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却见一个凸颧骨嘴唇..(说话频率快),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不重形象),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对话朗读揣摩人物形象)(二)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声音延长,拖长音,体现其鄙夷/讽刺之意)"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
我须卖了这些,再去……"(话未完,被打断)"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边说边走,声音渐渐远去,却还听得到。
)——(泼妇形象)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杨二嫂的形象呢?(势利/尖酸刻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补充说明:势利——若是迅哥儿真的在做官,杨二嫂敢这样挑衅吗?)3.是什么造成了他们如此巨大的变化?(5)闰土:小英雄——木偶人杨二嫂:豆腐西施——圆规两人截然不同:一个老实巴交,一个自私奸猾。
但两人却有一个共同点——非人哉。
都活得很累、很苦。
“老爷”——恪守规矩——不敢反抗——老实巴交的农民——辛苦麻木“迅哥儿”——利益至上——反抗不了——尖刻自私的小市民——辛苦恣睢而“我”呢?——试图反抗——有见识的知识分子——辛苦展转所以,换个角度想想,杨二嫂想不想好好过日子?能不能好好过日子?——她能吗?她不能!所以,她也是被逼无奈——可恨之人也有其可怜之处。
这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的畸形产物——辛亥革命后,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闰土和杨二嫂,其实正是封建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的两个代表。
以闰土为代表的老实人,恪守本分,却受尽压迫,苦得像个木偶人,活得辛苦麻木。
而以杨二嫂为代表的贪小、奸猾之人,虽小聪明耍尽,也依旧活得辛苦恣睢。
而作为知识分子的“我”活得又如何呢?——辛苦辗转。
这三类人代表了人民大众,大家的日子过得都不好。
】【作者通过典型人物来表现了自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和情感。
在这样一个秩序混乱的社会,广大人民是不可能有好日子过的。
因此,需要抗争,需要奋斗,从而创造出新的生活。
】——这两部分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不强求。
正如我们同学所读到的,这样的故乡,其实已经失去了生机。
我们也可以用:“故”的第二层意思来拟人化地解释,这是一个“已经死亡了的家乡”。
——社会环境的描写(人物形象)从文中的“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及“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其实也已经暗示了这一点。
三.主旨探究:(17)1.读到这儿,同学们可能会问,难道鲁迅先生写这篇小说仅仅是为了表达“故乡已死”的主题吗?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篇小说呢?(学生先说——再用鲁迅)课文的最后一段到底有何含义呢?(2号等16人)(5)“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2)希望的新生活是:不要辛苦辗转,不要辛苦麻木,更不要辛苦恣睢的生活——“人人平等,人人富足”新的故乡,新的生活。
(3)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结尾充满了哲理。
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逾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
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
2. 理解了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后,我想,我们同学的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解决了吧?鲁迅小说创作谈:(2)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zhāo),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是推文艺……——鲁迅(《〈呐喊〉自序》)是为了唤醒人们,反抗绝望,为了新的生活而奋斗。
所以,还寄予了“故乡”是有新的生活、新的希望的家乡之意。
(2)4.为什么文章的标题是“故乡”,但却多处描写的是“我”与闰土及其他人的关系与生活?——6号同学等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