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翻译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翻译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翻译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 , 内容丰富。

中国人的方方面面都与吃是紧密相连的 ,见面打招呼“吃饭了吗?”, 赞美好的作品为“脍炙人口”,吃的心满意足为“吃香喝辣”, 凡此等等 , 不一而足。

西方的饮食文化不够发达 , 烹饪没有中国讲究 , 但是他们的用餐礼仪和用餐器具是丰富多彩的 , 所以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探究这些差异产生的内在原因 , 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研究中餐菜单的英译问题 , 从而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菜肴名称首先表现为信息功能 , 这是传递原料、配料、烹调方法等信息的过程。

菜单作为餐厅商品广告之一 , 具有吸引顾客、推销产品的目的。

中国菜肴的命名多富于艺术性 , 为了提升菜肴的品位和档次 , 许多菜名文化蕴含丰富 , 牵涉到人名、地名、动物名称以及自然景色等。

基于此 , 菜名的翻译要跨越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上的双重障碍。

想要让西方人理解并接受中国菜名 , 翻译时必须遵循一些相关的原则。

1、避免文化冲突中餐菜名为了吉祥 , 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 , 翻译是应按原料名直译 , 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讳的 , 则可省略不译。

如“翡翠鱼翅”中的翡翠不过是起装饰作用的新鲜蔬菜而已。

再如“红烧狮子头”, 是由肉丸滚上糯米而成 , 因为像毛发竖立的狮子头而得名。

又如“脆皮乳鸽”, 将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 , 也是西方人不能接受的 , 所以最好将其略过。

2、避虚就实原则中华菜名除了其直接的所指意义外 , 还有的包括着丰富的联想意义 , 形成了菜名的又一特色。

中华菜名讲究美的传递 , 但是鉴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的联想效果 , 翻译中可避虚求实 , 采用转译或者意译。

例如 , 百鸟归巢这道菜 , 实际上是鸡腿、猪肉、鹌鹑蛋加上竹笋丝的组合 , 鸡腿、猪肉、鹌鹑蛋象征“百鸟”, 竹笋丝象征“巢”。

若要对等翻译 , 解释上要下一定的工夫 , 且不符合译名的规范。

因此最好根据菜名组合译为 chicken and pork w ith egg and bamboo shoot 。

一些“文化菜名”寓意深远 , 相当部分是不可译的 , 所以通常只译实名。

此外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一些赋予深刻象征意义的高贵植物和晶莹透亮的玉石被用来为一些色泽鲜艳、赏心悦目的菜肴冠名。

人们常用“芙蓉”代表蛋清 , 把豆腐比作白玉 , 青豆比作翡翠 , 但是这种高雅的联想与另一种语言文化是无法相融的 , 英译的原则只有实译。

总之 , 中餐菜名的英译应该借鉴中菜命名的艺术手法 , 尽量反映中餐烹饪特色 , 对一些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菜肴在翻译后还可以附加说明 , 这样既保留了菜名信息 , 又有助于引起食欲。

要将中餐菜单译成英文 , 首先要了解中餐菜名的构成及命名方法。

中餐菜名通常由原料名称 , 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菜肴的创始人或发源地等构成。

这种反映菜肴内容和特色的命名方法叫做写实性命名法 , 此外还有反映菜肴深刻含义的写意性命名法。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差异很大 , 中餐菜名英译时 , 应采用写实性命名法 , 尽量将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肴的作料等翻译出来 , 以便让客人一目了然。

1、直译法以原料命名的菜不加修辞 , 直译最为简便 , 烹饪方法不必译出。

中菜汤类命名一般按此方法 , 翻译时采用“原料加汤”的处理方法。

如 : 双冬牛肉———Beef w ith M ushroom and B amboo Shouts 口蘑菜心———M ushrooms w ith Cabbage Heart 青椒肉丝———Shredded Pork and Green Chili 豆腐汤———Bean Curd w ith M ushroom Soup 荷包蛋———Poached Egg 人参鸡———Chicken w ith Ginseng 坛肉———Pock in Pot 糖醋排骨———S weet and Sour S pare Rib直译能使目的语言与源语用基本相同的形式来表达相同的内容 , 获取基本相等的效果。

因此对于菜名翻译来说 , 直译是可取且实用的方法。

此外 , 在不违背西方文化的前提下 , 对一些以传说、典故 , 特别是以形象命名的菜肴 , 仍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 尽量在表达原译的同时保持原汁原味 , 让海外游客在品尝佳肴的同时 , 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

2、意译法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 , 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一般采用意译法。

在中餐翻译中 , 意译法就是将抽象或带有联想性的菜名以具体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 ,译者常常可以采用解释、删减、借用、改写等手段。

第一 , 解释。

翻译时对原文本部分的字词用解释代替直译 ,这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一道常见的“鱼香肉丝”, 有人直译为“Fish - f lavored S hredded Pork”, 也有人翻译成“S hredded Pork w ith Garlic S auce”。

后者作了简单的解释 , 对于外国游客来说 , 显得更为直观。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 : 咕噜肉———S weet & Sour Pork 回锅肉———S liced Pork Doubly S auteed in Soy S auce 干煸牛肉丝———S auteed Beef S hreds 酱爆肉———Q uick - Fried Pork w ith Soy Paste 茄汁石斑鱼———Deep Fried Garoupa w ith Tom ato S auce 鱼香三鲜———S hri m p , Crab Meat & L obster in Garlic S auce 这样把菜式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 西方人就能仅凭菜单就可以对食物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想象。

以免西方人想要这样的菜 , 却上成了别样的菜肴 , 减少这样的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 , 删减。

为了使菜名显得简明扼要 , 有时在翻译时可以省略无关紧要的词语这样更容易让客人一目了然 , 更加清楚的明白菜肴的原料以及做法。

如 : 宋嫂鱼羹———B raised Fish Soup , 省略了“宋嫂”一词。

四宝豆腐煲———Seaf ood and Bean Curd Pot , 英文可省略“四宝”一词。

金牌炸子鸡———Roast Chicken , Cantonese S tyle 中省略了“金牌”一词。

第三 , 借用。

借用就是用西方人熟悉的菜名或主食名来翻译部分中餐菜名和主食 , 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 : 馒头———S teamed B un/ B read 蜜汁叉烧———B . B . Q . Pork 四季叉烧豆———Roast Pork w ith S t ring Beans 蘑菇叉烧———Roast Pork w ith M ushrooms 雪豆叉烧———Roast Pork w ith S now Peas第四 , 改写。

在上文中谈到 , 中国菜的命名讲究 , 常常富有诗情画意 , 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回味 , 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例如: “龙凤呈祥”这道菜是以蛇和鸡作为主要原料的 , “龙”和“凤”是中国神话的产物 , 是吉祥的象征。

但是如果直译出来让人有莫名其妙的感觉 , 这时候就必须对源文本进行改写 , 直接把菜的内容反映出来 , 即“S nake and Chicken Soup”, 使人一目了然。

类似的例子很多。

如 : 鱼米之乡———Fried M inced Fish w ith B amboo S hoots and Pine N uts 黑白分明———Fried S hri m p B alls w ith B lack and W hite Sesame Seeds 翡翠鱼翅———Double - bolied shark ’ s Fin w ith V egetable 蚂蚁上树———S auteed Bean V ermicelli w ith S picy Meat S auce 叫化鸡———B aked Chicken V agabond S tyle 或 B aked Chicken W rapped w ith M ud 翡翠不能食用 , 仅是一个代称 , 指绿色的蔬菜 , 翻译时不能按字面译为“Jade shark’s f in ”。

而蚂蚁在中餐中虽可入菜 , 但此蚂蚁指的是用酱油和淀粉和过的肉末。

直译可能引起惊诧。

“叫花鸡” 相传为乞丐创制 , 取名时以“叫化”代“乞丐”, 是一种美化 ,翻译时 , 以“vagabond”代“beg2 gar”, 也是一种美化。

又如 : 霸王别姬———S teamed Turtle and Chicken in W hite S auce 寿比南山———S teamed Chicken in Pum pkin 连生贵子———L ot us N uts in S yrup 3、音译法菜名的音译在翻译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 尤其是英译汉。

中国人在接受西方饮食文化的时候似乎并无多大障碍。

如 : 汉堡包 ( hamburger) 、三明治( sandw ich ) 、可口可乐 ( Coca - cola ) 、巧克力 ( chocolate) 能被广泛认同。

语言是个符号系统 ,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接受外来词 , 音译法能避免因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和不可读性。

在中国菜里 , 有一部分是用地名、人名、象声词或地方语来命名 , 为了保持原有特色风味 , 可采用音译法。

如 : 麻婆豆腐———M a Po Tou Fu 东坡肉———Dong Po Pork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ed Duck 毛氏红烧肉———Chai rm an M ao’ s S tewed Pork w ith Soy S auce 东江酿豆腐———Bean Curd S t uf f ed w ith Pork M ince , Dongjiang S tyle 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菜名的翻译不可以也不可能局限于某一种翻译方法 , 而是应该多种方法的综合体现。

有是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汉语拼音来标注菜名 , 并且在旁边附上该菜的图片 , 并标注菜的主料、配料和口味等主要信息。

这样便可以让顾客一目了然 , 不会因为对菜名的误解而破坏了品尝中国美食的兴致。

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不断全球化。

事实上,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对外的交流。

如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等,这些跨文化交流,使中国有机会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把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发扬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