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表10 常见医学检验指标简介
表10 常见医学检验指标简介
女:
0.37~0.43L/L
(37%~43%)
增高:大面积烧伤,血浓缩脱水等。
减低:各类贫血时随红细胞数的减少而有程度不同的减低。
(六)红细胞平均容量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
82~92fl
大细胞性贫血>正常范围;单纯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正常范围。
(七)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三)红细胞计数
Red BloodCount
RBC
男:
(4.~5.5)×1012/L
女:
(3.5~5)×1012/L
新生儿:
(6~7)×1012/L
一般情况下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之间有一定比例关系,对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应同时测定血红蛋白浓度。
(四)血红蛋白测定
Hemoglobin
Hgb
男:
120~160g/L
2、病理性: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织损伤,急性出血,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减少: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极度严重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X线及镭射照射,肿瘤化疗后,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选用EDTA二钾抗凝剂真空静脉采血器采血,取血时防止针尖贴静脉壁,取血后立即颠倒反复混匀。抗凝剂EDTA二甲与血液比例为1.5~2.2mg/ml.
肿瘤患者易出现DETA依赖的假性血小板减低(EDTA-PTCP),用MPV就可鉴别EDTA-PTCP与真正的血小板减少症,在EDTA-PTCP中MVP值正常,根据MVP值可以避免误诊,并及早正确治疗。
(十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latelet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
PDW
增多: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十一)血小板压积
Platecrit
PCT
0.115%~0.285%
增加:剧烈运动后,妊娠等
(十二)平均血小板体积
Mean Platelet Volume
MPV
8.5~10.6fl
增高:剧烈运动后,妊娠9~12周,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骨髓抑制恢复初期,各类子痫前2~5周,冠心病,糖尿病,急性心肌炎,体外循环术,脾切除等。
4、淋巴细胞
Lymphocyte
LY
0.20~0.40(20%~40%)
增多: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5、单核细胞
Monocyte
MO
0.03~0.08(3%~8%)
增多: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女: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增加:1、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住者。2、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肺脏疾病,先天性心脏病,脱水)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手术后,产后,大量失血等。
(五)红细胞比积
Hematocrit
HCT
男:
0.42~0.49L/L
(42%~49%)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
27~31pg
大细胞性贫血>正常范围,
单纯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正常范围。
(八)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MCHC
320~360g/L
(32~36g/dl)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正常范围,其他贫血无显著变化。
R3
单个核和粒细胞间
未成熟粒细胞,异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R4
粒细胞右侧区域
粒细胞增多症
RM
多区异常
以上多种原因引起
三、止血与血栓常规检验
中文名称
英文缩写
参考值
临床意义
提示
(一)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PTT
60~85s
超过正常对照10s以上为延长
延长:见于因子Ⅶ、Ⅸ、Ⅺ和Ⅻ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和第Ⅺ因子缺乏症,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DIC等。
缩短:DIC高凝期,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肺梗死,静脉血栓等。
1、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防止组织损伤。
2、取血注射器推荐用21G1.5或20G1.5号针头,取血时,拉针栓速度要慢且均匀,使血液平稳地进入注射器,防止气泡产生。
3、抽血过慢或不顺利,可激活凝血系统,试验结果显示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血小板假性减低。
(九)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ed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
RDW
13.2±1.6%
反应红细胞大小不等程度对贫血的诊断有重大意义。
(一十)血小板计数
Platelet
PLT
(100~300)×109/L
[(10~30)万/μL]
减少:1、造血功能障碍;2、血小板破坏过多;3、血小板消耗增加等。
14.75~17.25
增高:发育不良性贫血
二、血常规报警提示符号的意义
提示符号
直方图异常区域
提示发生原因
R0或R1
淋巴细胞左侧区域
血小板凝集,巨大血小板,疟原虫,有核红细胞,不溶解红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冷凝球蛋白等。
R2
淋巴和单个核细胞间
异常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原幼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表10常见医学检验指标文缩写
参考值
临床意义
提示
(一)白细胞计数
WhiteBlood Count
WBC
成人:
(4~10)×109/L
儿童:
(5~12)×109/L
新生儿:
(15~20)×109/L
增加:
1、生理性:初生儿、妊娠末期、经期、剧烈运动后、饭后、冷水浴后、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2、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
EO
0.005~0.05(0.5%~5%)
增多: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手术后,烧伤等。
减少: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
BA
0~0.01(0~1%)
增多:慢性粒细胞血液病,铅、铋中毒,何杰金氏病,癌转移等。
(二)白细胞分类
Differential Count
1、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
DC
NE
0.5~0.7(50%~70%)
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中毒等。
减少: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