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会计基本准则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基本准则居统领和主导地位,对于具体准则没有专门规范确认和计的交易或事项,基本准则提供了处理的原则框架。
基本准则主要规范了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定义和确认条件、会计计量、财务报告等一系列会计基本问题,是学习理解会计准则体系精髓和实质的关键。
标签:会计准则确认计量报告
一、引言
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这个准则体系之中,基本准则起到统领和主导作用,是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母法”。
与原《基本准则》相比,新准则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理解。
二、对基本准则的总体解读
1.基本准则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准则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基础和核心地位。
基本准则属于部门规章,以财政部部长令的形式发布,具有法律效力。
对于具体准则没有专门规范确认和计量的交易或事项,基本准则提供了处理的原则框架。
基本准则主要规范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定义和确认条件、会计计量、财务报告等。
具体分为:第一章总则。
规定准则定位、适用范围、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基础等问题;第二章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三章到第八章规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
每一要素均单设一章,解决会计确认问题;第九章解决会计计量问题;第十章解决会计报告问题;第十一章附则。
法规的技术规定等共十章。
2.基本准则的内在逻辑体系
新准则体系不仅表现为由基本准则居于“母法”的法律效力层次的外在体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基本准则紧紧把握了会计要素及相关交易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并构成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为主体的内在逻辑体系。
三、对基本准则的具体解读
第一条规定基本准则的定位。
第二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
第三条主要规定基本准则是纲,具体准则是目。
第四条规定了财务报告的目标,也是会计准则的目标。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第五条规定了会计主体假设。
第六条规定了持续经营假设。
第七条规定了会计期间假设。
第八条规定了货币计量假设。
第九条规定了权责发生制。
新准则紧接着会计的4个基本假设之后,即规定了权责发生制,提升了权责发生制的地位和作用。
权责发生制相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基础收付实现制。
第十条概括规定了会计要素。
基本准则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
第十一条规定了会计记录。
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新会计准则对记录的规定主要体现在本条。
以及在应用指南中以附录形式规定了“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同时给予企业很大的灵活性。
第十二条规定了可靠性,即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第十三条规定了相关性。
第十四条规定了明晰性,也就是国际准则的可理解性。
明晰性的前提是使用者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并且愿意研究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
第十五条规定了可比性。
第十六条规定实质重于形式。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第十七条规定了重要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第十八条规定了谨慎性。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第十九条规定了及时性。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三章到第八章规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每一要素均单设一章,解决确认问题,需要注意几点:
一是对于会计要素,只有同时满足相关要素定义和要素确认条件的项目,才能够予以确认并列入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
要素定义和要素确认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符合相关要素定义、但不符合要素确认条件的项目,不能予以确认并列入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
我们以资产要素为例说明,一项资源首先要符合资产定义,即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该定义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
该资源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确认条件时,才能确认为资产并列入资产负债表: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二是新准则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三是新会计准则首先规定资产、负债要素的定义,除所有者权益外,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的定义也都是以资产、负债要素的定义为基础,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和综合收益观。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第九章规定了会计计量。
基本准则规定了五种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
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需要特别注意,新会计准则应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是,有确凿证据表明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并能可靠计量。
由于一方面公允价值损益变动可能没有现金流量作支撑,另一方面我国的市场还在进一步完善过程中,公允价值的确定不易得到市场的验证。
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依赖一些技术手段和市场参数,公允价值难以可靠地计量,甚至可能导致对会计利润和资产价值的人为操纵。
因此我国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采取了适度、审慎原则,适度引入公允价值,而没有广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第十章规定了财务报告。
新准则单设一章解决报告问题。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新准则提升了财务报告的地位和作用,贯彻充分披露原则。
着眼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中,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