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技能人才现状、结构分析和需求预测(05.3.31)

高技能人才现状、结构分析和需求预测(05.3.31)

高技能人才现状、结构分析和需求预测——寿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照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关于开展“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及时召开了乡镇社保所长、市属企业劳资科处长会议,就全市461家规模以上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现状与需求预测调查调研工作进行了专题安排,由培训就业科为主组成专题调研小组到部分市属和民营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召集局培训就业科、市技工学校、市就业办公室负责培训工作的同志和企业的技师代表进行了座谈,现就我市高技能人才现状、结构分析和需求预测等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高技能人才的现状和结构分析我市461家规模以上企业,现有职工总数6.7万人,高技能人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统称为高技能人才)共有1693人,占职工总数的 2.5%。

其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人数分别为1087人、597人、9人,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6%、0.9%、0.01%。

45岁以上762人,占高级人才总数的45%。

我市高技能人才主要分布在车工、钳工、电工、焊工、汽车驾驶、制浆造纸、食品检验、化工化验、溴素制造、化工原料准备、电气设备安装、中式烹调等职业和工种,主要存在于原市属大中型企业,全市461家规模以上企业,只有68家企业有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数量少,涉及工种少,涉及企业少,难以保证企业技改和发展的需要。

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40%左右,我国的广东、上海等发达地区高级能人才的比例已超过12%,并争取“十五”末达到15%。

日、德、美、韩等发达国家技术工人操作误差率小于1‰,而我国大于1%。

据统计,全国企业产品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0%,每年因次劣产品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的惊人,在近年来发生的企业事故中,因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占50%以上。

就我市而言,计划经济时期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现基本上已退休或不在一线工作岗位上。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加强了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开发力度,我市也实施了人才强市战略,我局从2002年起加大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开发力度,几年来,培养高级工474人、技师239人、高级技师2人。

我市规模大的市属企业山东晨鸣纸业集团、山东联盟化工集团、青岛啤酒(寿光)有限公司、寿光巨能电力集团、新上市的民营企业山东墨龙石油机械、生产技术要求高的企业寿光富康制药、山东巨龙黄河板材等,对内部职工培训重视程度高,企业内部有专人抓职工培训,大部分成立了内部职工培训学校,每年都有培训开发计划,采取了集中培训、班组集中学习、同业交流、以师代徒等多种形式抓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的企业对职工培训学习进行定期考核,并实行了奖惩制度,促进了职工的学习提高。

他们对技能人才的短缺、有忧患意识,同时,也提出了培训师资的短缺问题。

其它企业大部分对技能人才的短缺有认识,但对培养开发工作不重视,无安排,只采取了内部岗前培训和以师代徒的培养方法。

规模较小,分布在乡镇的企业(但企业数量较多,总的从业人数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开发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只满足于当前生产,轻技能培养、重销售开发,无长远发展观念,对短缺的技能人才,只采用到处高薪“挖墙角”的办法,并且对未来技能人才的需求无应对办法,无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认为当时能挣钱就满足了,以后的事到时候再说。

近几年来,国家、省、市对技能人才的开发培养越来越重视,出台了许多激励措施和规范要求,但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和大部分企业的重视,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这与我省打造半岛现代化制造业基地的要求相差甚远,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预测从调查统计看,我市“十一五”期间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人数多,涉及工种多。

需求人数为5780人,其中,高级工4761人,技师895人,高级技师124人。

共涉及54个工种。

需求主要工种为:电工719人,焊工560人,钳工369人,车工469人,制浆造纸499人,锅炉工81人,制粉工68人,汽车驾驶员168人,整烫工180人,刺秀工180人,裁剪工180人,汽机运行61人,油漆工120人,木工90人,化验员271人,机修钳工117人,缝纫工340人,化工原料准备工128人,溴素制造工310人,高技能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各工种。

需求人数是现有高技能人才的3.4倍,预计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有更大幅度的提高。

培训开发任务非常繁重。

我市目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渠道有两个,一是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举办高级工、技师培训班;二是市技工学校高级班每年招收100人进行系统高级工培养,年培训能力有限,操作实习设备落后、数量少,培训师资短缺,难以满足需求增长的需要。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

高技能人才短缺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中国性的问题。

2002年,深圳一家企业为招聘高级钳工,开出了6600元的月薪,但未能如愿;青岛一家制造业公司打出了年薪16万元的“天价”,急需一名高级模具技工,终了也是一厢情愿;我市的德隆汽运公司汽车大修厂,需要一名高级板金工和一名高级汽车电路工,跑济南、上青岛、到北京也未招到合适人选,招好技工比招研究生还要难。

我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制造业发展更为迅速,高技能人才到了严重匮乏的地步。

省委、省政府和潍坊市政府文件要求,到2005年底,省确定的重点企业高级技工的比重必须达到在职职工的1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高级技工应占到一线职工的15%以上,到2010年,高级工要达到企业在职职工的20%,技师要达到企业在职职工的6%。

我市现有规模以上企业的在职职工为6.7万人,高级工应达到1.34万人,技师应达到4020人。

而目前我市规模以上企业高级工、技师仅有1087人和597人。

到2010年应培养、引进高级工、技师分别为1.23万人和3423人,平均每年应培养、引进高级工、技师分别为2460人和685人。

培养、引进任务非常繁重。

2、企业职工培训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

企业只满足于新招用的职工能上岗顶岗,老职工能够“胜任”当时岗位。

对企业发展、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等方面的技术、技能需求无长远发展意识。

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不注重内部培养,只采取到处高薪聘用的办法。

3、对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岗无正确认识。

国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技术工人制定了走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成才之路,为企业制定了培训、使用、技能与待遇挂勾的培养使用机制,但绝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去落实。

在培训考核中不按国家职业标准执行,认为无必要,对办理职业资格证书认为是增加负担。

据统计,2004年度我市企业开展在职职工培训5.3万人次,仅申请办理职业资格证书4100人,其中,高级工和技师分别为75人和86人。

企业和职工主动报名办理的不足200人,其它是通过就业准入措施和特殊工种从业认定办理的。

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认识上的问题;二是有关职能部门、执法机构落实国家法规的力度太小。

4、绝大部分乡镇、民营企业,在职工培训方面,无工作安排、无专人管理、无培训设施,并对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有明显的抵触情绪。

四、今后职业技能培养开发方面应采取的对策1、进一步加大高级能人才培养开发的宣传力度。

在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与高层次人才并列提出。

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了鲁发…2004‟28号文件。

《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有指导方针、有激励办法、有规范措施,省、市又相继出台了《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和《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

这些政策措施,还没有引起绝大部分企业负责人和广大职工重视,他们认识上需要一个质的飞跃。

因此,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尊重技能人才、培养和正确使用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2、强化措施、落实制度,大力推进高级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

技能人才的现状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培养开发的措施少、力度小,更让人担忧。

好事要办好,需要有好的措施支持,需要用制度规范。

当前,职业技能培养开发的法规已基本健全,各种激励措施、激励政策也不断出台。

但职业技能培养开发的热潮却迟迟不能形成,原因就是措施不到位、制度不过硬。

在当前开展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政策环境下,应抓紧出台一些大力推动的政策措施,形成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

可将这项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计划纲要,列为部门、企业负责人考核的硬指标。

应尽快研究出台我市的《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和《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企业、行业、部门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命名技术能手,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

认真抓好鲁发…2004‟28号文件精神的落实,要求企业年培训鉴定人数必须达到在职职工的20%以上,年培养高级工、技师的人数要越过在职职工数的6%,建议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劳动保障、经贸、民营企业管理、工会、财政、审计、税务等有关部门对企业高技人才开发工作进行考核,并督促企业按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鲁劳社…2001‟20号文件落实高技能人才津贴,按鲁发…2004‟8号文件和鲁政发…2003‟83号文件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

同时,也要出台引进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要向抓招商引资一样抓高技能人才的引进。

在这方面,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已出台了政策,对高级工的就业政策比大学本科毕业生都优惠。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热企业冷的被动局面。

3、加大专项执法检查力度。

按照《山东省就业促进条例》的规定,尽快抓好国家准入工种的持证上岗工作。

每年有计划的开展职业资格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对个别不配合的企业进行处罚,公开爆光,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工作的开展。

4、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措施。

近几年来,通过实行就业准入落实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应进一步扩大准入范围,强化工作措施。

5、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培训鉴定质量。

培训师资短缺,培训实习设备老化、数量不足、质量低下等问题也制约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上海市政府2001年投资两个多亿建立了信息化考核鉴定操作平台,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每年确定100多个享受政府补贴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项目。

我省政府2004年起实施了“金蓝领”免费培训工程。

据资料介绍,美国企业的技术培训投资,每年达400—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近4000所高等学校一年的费用。

日本早在60年代就制定有“职业训练长期基本计划”,企业职工技术培训普及率达到95%以上。

而我市现在政府、企业对技术培训的投入非常小。

要统筹规划企业、社会的培训资源,加大对技工学校的投资力度,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培训格局,抓好培训投入,改善培训条件,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鉴定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