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的运用法律是底线伦理。
遵守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要求。
罪犯无视法律的存在,违反法律的规定,不仅是一种法律行为,也是一种低劣的道德行为。
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一定的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道德品质为基础。
根据大量调查资料表明,罪犯的犯罪行为与他们的道德品质低下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们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约束,常常以黑白颠倒的道德标准调节自己的行为,公然藐视法律和道德,藐视一切正常的社会秩序。
所以,罪犯需要对罪犯进行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让他们运用正确的道德标准对照、调整自身的行为,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但是,当前的罪犯道德教育出现了很多弊端,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并不能完成提高罪犯道德水平的使命,这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以倡导仁义道德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享有盛名,建立起了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并积极地把道德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开我国道德教育之先河,可谓中国历史教育家中重视德育的“先师”。
十七大报告首次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理念,阐述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总体构想,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目前,全国各行各业掀起了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国学热”持续升温,中国传统文化日渐走进学校、企业、机关,成为提升素质、陶冶情操、构建和谐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首要标准”,许多监狱创新教育改造模式,将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省部分监狱也在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但因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众所周知,教育改造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工程,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长期养成教育,要切实发挥传统文化在教育矫治罪犯方面的积极作用,必须解决“改造什么”、“如何改造”的认识问题,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内容与方法问题。
一、只有解决好“改造什么”与“如何改造”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有效落实“改造人”的监狱工作宗旨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监狱主业意识得到不断强化,《教育改造罪犯纲要》的出台,“5+1+1”模式的深入推行,为认真贯彻“首要标准”,创新教育改造手段,从体制、制度以及时间上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监狱作为特殊学校,长期担负着“改造罪犯”的根本职能,担负着“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和合格建设者”的特殊任务。
虽然积弊已久的以劳代教、以管代教、以罚代教现象日趋减少,但制约教育改造质量提高的一系列瓶颈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教育改造重形式、轻内容;重说教、轻效果;重强制改造,轻自觉改造的矛盾仍然相当突出。
改造人的根本在于改造人的思想,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关键是要解决他们在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上存在的重大缺陷和严重失范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修身立志、治国安邦、成就事业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
罪犯犯罪入狱,人生观的扭曲、价值观的错位和道德观的沦丧是主要因素。
因而,对罪犯而言,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从根本的道德问题上入手,对改造他们的道德思想,重塑他们的道德观念,养成他们的良好行为大有裨益;从最能体现人性的情感问题入手,充分发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感召力量,以亲情唤醒他们的良知与觉悟,对改变他们的改造态度,激发他们内在的改造动力,强化教育改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大有裨益。
二、只有解决好“学什么”、“怎么学”的内容与方法问题,才能事半功倍,有效发挥传统文化在教育改造中的积极作用(一)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脉,凝聚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与发展,要想短期内博览群书显然是不现实的,作为罪犯教育改造的手段之一,可本着“选择性阅读”与“重点性阅读”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学习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第一,通读不如精读,本着学习“要精、要管用、要有普世价值”的原则,选择性的阅读与理解。
如《论语》、《孟子》、《庄子》、《道德经》、《三字经》、《弟子规》等。
第二,抓住重点,突出实效的原则。
以学习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庄哲学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主线,由点到面、循序渐进。
精通儒、释、道三教经典的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天天要吃的;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
易中天教授认为:“做人要学道家,豁达大度;做事要学儒家,脚踏实地”,因此,他主张儒道兼修。
第三,做事学儒家,做人学道家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思想体系名扬中外,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机构命名为“孔子学院”,儒家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在罪犯教育改造中学习儒家思想,主要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第一,“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孟子将其发展为“仁者无敌”儒家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处事原则,提倡建立“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
有利于引导罪犯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培养在竞争中实现互利合作共赢的意识;第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儒家本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强烈使命感,提倡树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刚强意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坚毅品质。
有利于罪犯矫枉过正,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与高尚情怀;第三,“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的处世之道孔子为人处世之道非常符合当今倡导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准则,提出“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对自己要“吾日三省吾身”,要自觉做到“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对于自己的过错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为政做官则应“正人正己”,“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对他人,要学人所长,容人所短。
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有利于罪犯反躬自省,谨言慎行,宽容别人,培养正确的处世之道;第四,“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道儒家主张“克己复礼”,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推崇“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爱。
有利于培养罪犯海纳百川、尊重差异的胸怀,加强与人为善、团结合作的意识;第五,“安贫乐道”、“陋巷箪瓢”乐观豁达孔子自我评价“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
”在他看来,快乐其实很简单,无需财富与名利,就是一种阅读的快乐、一种精神的愉悦,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念;他非常赞赏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的生活态度,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有利于罪犯消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树立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道家以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不争而胜、小国寡民等思想著称于世。
孔子曾向老子问礼,尊老子为人中之龙。
著《世界哲学史》的德国哲学家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三本,那么,《老子》就应当是其中一本。
”道家思想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在罪犯教育改造中学习道家思想,主要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第一,“祸福相依,弱之胜强”的辩证思想老子尚柔贵弱,坚持“不敢为天下先”,主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故弱胜强,柔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告诫作战者“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有利于矫正罪犯逞强好斗的陋习,培养他们克制隐忍,不侍强傲物的谦和品性;第二,“知足常乐”、“功遂身退”的精神境界老子认为“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辩证关系,指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有利于罪犯反省自己,节制贪欲,培养他们知足常乐,拒绝诱惑的自觉意识;第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细节培养老子指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充分论证了日积月累,细节决定成败的哲理;论证了滴水穿石,从量变到质变的哲理,有利于罪犯认罪伏法,坚定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改造信心;第四,“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持之以恒老子认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做人做官要善始善终,清白一生,保持晚节。
有利于罪犯提高思想认识,培养“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意识,持之以恒地加强自我改造。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多渠道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第一,教育者先受教育,发挥监狱干警“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表率作用。
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与宣传的干警队伍;第二,培养学习兴趣,通过多渠道的教育手段与方法,调动罪犯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与寓言故事启发罪犯,让他们走近先贤,走进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第三,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避免“一刀切”、“一锅煮”现象;认真分析罪犯的犯罪类型、家庭情况、文化素质、改造表现,采取集中授课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传统技艺相结合、品德休养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办法,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第四,知行合一,重在落实,注重在改造实践中落实道德细节,规范罪犯行为,使传统文化教育达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效果;第五,采取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宣传手段,营造“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的良好学习氛围;孟子问梁惠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梁惠王回答:“不若与人。
”孟子又问:“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梁惠王回答:“不若与众。
”可见,快乐要善于与人分享。
传统文化的学习也应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学习中的交流与互动,调动罪犯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倾听干警、专家、教授的专题讲授,收看电视里名家、学者的精彩诠释,阅读古圣先贤等文选,交流学习心得,组织文艺表演、举办知识竞赛、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等形式,寓教于乐,形成浓厚的“众乐乐”学习氛围。
三、克服“两种错误倾向”,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服务于教育改造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强调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为了在历史的高起点上创造出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而不是要回到过去、守旧复古,更不是像有人提出的用儒家思想来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