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要读的60首古诗【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1)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晋)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陶渊明的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
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做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陶渊明死后100多年,萧统搜集他的遗文,区分编目,编定了《陶渊明集》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
后来,北齐阳休之又在萧拳基础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舍序目为10巷本《陶潜集》。
阳拳隋末失其序目,为9巷本。
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10卷,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
以上各本都没有传下来。
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
主要有:曾集诗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口藏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口翻宋本。
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
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
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
元初刊蕾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
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
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作品赏析文/不详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有的论者很乐于称道渊明胸中的‚无一点黏着‛,其实,‚黏着‛还是有的。
即以渊明辞官之际写下的《归去来兮辞》而论,不也还有‚奚惆怅而独悲‛之句吗?就是说,他心中总还难免有一丝惆怅之感的。
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尽管诗人一再宣称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正如一个人不愿触及心中的隐痛那样,诗人在《归园田居》中也很不愿意提及刚刚从其中拔脱的污秽官场。
‚误落尘网中‛,就很有点引咎自责的遗憾意味。
而‚一去三十年‛,则不是几次出仕时间的累计,而是在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
然而,今天毕竟如愿以偿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释然了。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其中洋溢着一种故园依旧、‚吾爱吾庐‛的一往深情。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檐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匝地,习习清风平息了诗人心中的焦虑。
眼前桃李花荣实繁,弄姿堂前,唤起诗人心中多少欢欣。
诗人在同无知的草木交流着感情。
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眼前堆案盈几的文牍案卷不见了,代之以心爱的‚清琴‛‚异书‛。
嵇康把‚人间多事,堆案盈几‛,‚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与山巨源绝交书》)视为不堪为官的理由。
诗人在这里,也似在有意无意之间地用了‚尘杂‛这个字眼。
他告诉我们,从前苦于应对‚尘网‛的一切,都没有、也不会再有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确有点儿‚虚室‛之感;但虚中有实,他重新开始了完全由自己来安排、支配的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久‛与‚三十年‛相映,‚樊笼‛与‚尘网‛相映,‚自然‛与‚性‛相映,而以一‚返‛字点明了‚魂兮归来‛的乐趣。
是的,官场消蚀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节‛,而今天,苦尽甘来,诗人终于得到了欣慰的补偿。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我看这两句都应该倒过来理解:‚为了罕见人事,我才来到野外,为着免于酬酢,我才住进了僻巷‛。
须知,这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主观的选择啊。
诗人从官场退居到‚野外‛,从‚野外‛退处到‚穷巷‛,‚白日掩荆扉‛,又冥坐室中,‚对酒绝尘想‛。
层层防范,躲避尘世唯恐不远,屏绝交游唯恐不及,屏弃俗虑唯恐不尽。
诗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不,诗人仿佛要有意消除人们这种错觉,而为我们展开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
‛他虽无‚三径‛之设,却自有同道频繁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他们共有一个心爱的话题。
乡间的生活是简朴甚至贫困的,清静甚至寂寞的。
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使人们获得了共同的语言,培育起一种朴质真挚的感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移居》)诗人不惜一身清苦,儿辈‚幼而饥寒‛(《与子俨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这种天地间的真情。
新的生活要从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耻辱开始。
也许是官身束缚,体质有所下降的缘故,也许是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
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惭、自勉之情。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
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
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宽慰了一些,见出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还是那个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我。
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很像一个凯旋的士兵。
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诗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实际是一首诗的前后两个部分。
诗人怀着意满志得,甚至是带点炫耀的心情造访故友。
子侄与俱,笑语不断,披榛寻径,健步而前。
他要同故友共忆时岁月,向他们倾诉心曲,同他们畅饮几杯……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残破景象,听到的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噩耗。
一向通达的诗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深沉哀伤之中。
所以,第五首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诗人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独‛行;‚崎岖历榛曲‛,一任小径上的灌木丛牵掣他的衣衫。
诗人‚怅恨‛什么呢?惆怅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恼恨的是自己的不悟。
如果早离官场,多同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月下独酌李白(唐)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
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
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
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
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
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
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
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