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点押题06 生态环境问题-《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2019高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

热点押题06 生态环境问题-《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2019高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

热点押题06 生态环境问题〖热点探究〗如今人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森林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也成为历年高考考查的热点,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7题考查湿地及河流的治理;全国卷Ⅱ第44题考查芦苇的生态功能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国卷Ⅲ第44题通过“堑秋湖”捕鱼模式考查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及保护生物应采取的措施。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新课标全国卷Ⅱ第36题考查煤炭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以及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为减少污染可采取的措施等,第44题以我国南方水土流失为背景考查了自然林比人工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全国卷Ⅲ第43题考查热带雨林破坏的影响。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37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范围的影响。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37题考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考生应该注意掌握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押题演练〗下图示意我国内蒙古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

据此回答1—3题。

1.图示风蚀坑A.地势东高西低B.向东爬坡最难C.周围坡度均匀D.东侧侵蚀严重2.积沙区沙粒大小分布是A.西部最大B.东部最大C.北部最大D.分布均匀3.下列有效防止该风蚀坑扩大的措施中,最有可能的是A.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B.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牧C.在东侧沙丘处用草方格固沙D.进行人工降雨,增加沙坑湿度【答案】1.D 2.A 3.B【解析】1.由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风蚀坑中部低,东部和西部高;风蚀坑内北侧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陡、攀爬难度最大;坑内周围坡度差异很大,东侧等高线密集,同时是盛行风的迎风坡受风力侵蚀作用更强烈。

故选D。

2.由图中积沙区主要分布在风蚀坑东部可知,该处盛行西风。

风沙先沉积颗粒大的,即西部沙粒最大。

故选A。

3.该处沙漠广布,说明气候干早,植树造林难以成活;调整农业结构,增加林牧用地比重可以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抑制风沙话动;该地主要盛行西风,在东侧沙丘处进行草方格固沙对防止风蚀坑扩大作用很小;该区域气候干旱,人工降雨成本太高且不现实。

故选B。

月牙泉是我国甘肃省敦煌市著名旅游景点,1960年前,最大水深9米,泉水清澈见底。

但是之后水位持续下降,1985年平均水深仅0.7~0.8米。

为了抢救这一千古奇迹,20世纪80年代采取了从附近的党河直接进行管道补水的措施,因某种原因该措施被终止;然后又采取渗灌补水的办法,将党河的水引入附近的土地渗入地下补给,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结合下图完成4—6题。

4.月牙泉水位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距海遥远,区域降水较少B.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强C.过度用水,地下水位下降D.地势较高,地表径流明显5.从党河直接进行管道补水措施被终止的原因可能是A.中途损耗量过大B.不能自流输水C.党河含沙量过大D.党河水质较差6.渗灌补水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A.地表起伏不平B.地下径流不易调控C.渗灌区域距离过长D.土壤致密载重【答案】4.C 5.D 6.B【解析】4.月牙泉水位持续下降的原因,主要考虑人为原因,人类过度饮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下降,C对。

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对月牙泉水位的下降也有影响,但是根本原因在于人为原因而不是自然原因,月牙泉水位的下降与海拔较高、距离海洋的远近无相关联系,ABD错。

故选C。

5.利用管道进行补水的措施,最终被终止是因为月牙泉与河流二者的水质不同,水质混合,有可能会干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破坏生态环境。

故选D。

6.采用渗灌补水的方法将党河的水引入土地周围进行地下水的回补,水流在地下的流向难以调控,不一定流入月牙泉周围的地下,因此该种效果不明显,B对。

跟地表的起伏以及土壤致密载重无关,由图中可以看出渗灌的距离较短,ACD错误。

故选B。

狐猴是排在世界濒危动物名录第一位的野生动物,也是现今存活着的最古老的灵长类动物,目前仅生存于马达加斯加岛。

马达加斯加岛是世界第四大岛,生物多样,岛上红木(热带雨林树种)现存量较多,但遭受野蛮采伐。

读马达加斯加岛位置示意图,完成7—9题。

7.目前狐猴物种仅生存于马达加斯加岛的最主要原因是A.当地野生动物保护观念强B.地域孤立早,生物独立进化C.以农业为主,对环境影响小D.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优越8.推测现阶段马达加斯加岛红木资源主要分布在图中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9.马达加斯加岛红木遭到野蛮采伐产生的影响是①水土流失②沙漠化加剧③旱涝灾害频繁④生态环境恶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7.B 8.D 9.D【解析】7.物种得以完好保存的地方往往是自然环境较为封闭、孤立,与外界联系少、受人类干扰小的区域。

结合选项及图示可知,马达加斯加岛处于非洲东南洋面上,地域孤立,生物独立进化,受外界干预少,狐猴物种得以保存。

故选B。

8.红木属于热带雨林树种,岛屿的东部为暖湿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有暖流经过,因此岛屿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生长着热带雨林,故现阶段马达加斯加岛红木资源主要分布在岛屿东部,但丙的地势较低最可能遭受外来砍伐,推测现阶段其红木资源最可能分布在图中丁地。

甲、乙地处背风地带,几乎没有红木植被(雨林植被)。

故选D9.马达加斯加岛多山地,红木分布在山地迎风地带,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其分布区为热带雨林气候,红木遭到野蛮采伐后直接导致区域表土被冲刷,水土流失,旱涝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该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不会产生沙漠化。

故选D。

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

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左图示意东北平原黑土的分布,右图示意东北平原黑土厚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10—12题。

10.东北平原黑土形成的自然条件是A.纬度偏高,气温偏低,物理风化作用弱B.有机质来源丰富,冬季漫长,气候寒冷C.地势低平,水系发达,有机质积累多D.夏季高温,降水丰富,植物生长旺盛11.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D.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12.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A.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C.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D.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答案】10.B 11.C 12.A【解析】10.东北平原黑土形成的自然条件是有机质来源丰富,冬季漫长,气候寒冷,有机质分解慢,积累多,B对、C错;气温日变化、季节变化幅度大,冻融作用明显,物理风化作用强,A错;热带雨林区植物生长旺盛,土壤有机质积累少,D错。

故选B。

11.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水土流失严重,C 对。

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大量施用农药化肥,不是土壤厚度变薄的原因,A、B错;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会导致耕地减少但不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D错。

故选C。

12.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A对。

该地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压缩耕作业规模,会影响粮食产量,B错;大力植树造林,利于抵御寒潮危害,但不能恢复土壤肥力,C错;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减缓肥力下降,但不能恢复黑土肥力,D错。

故选A。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交界处的塞罕坝(图),春季多大风,历史上曾是皇家避暑狩猎之所,后因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变为荒山秃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国土绿化。

1962年,塞罕坝林场从1000 km之外的黑龙江孟家岗林场运来树苗栽种,但成活率极低。

随后,林场采用高床育苗(图),使树苗成活率明显提高,栽种过程中发现南坡的成活率相对较低。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当地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1)根据材料,分析塞罕坝土地沙化的自然原因。

(2)说明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从孟家岗林场引进的苗木成活率低的原因。

(3)说明与平床育苗相比,塞罕坝高床育苗的优点。

(4)根据整体性原理,说明塞罕坝林场的生态环境价值。

13.【答案】(1)处在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大陆性气候特征强,冬春季节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地表干燥,离沙源近。

(2)距离较远,运输时间较长,苗木易受损;土地沙化,土壤贫瘠,不利苗木生长。

(3)增加土层厚度;土质疏松、通气透水;提高土温;便于雨季排水、干季灌溉。

(4)削减风力,防风固沙,阻挡沙地向南推进;涵养水源;调节局地小气候,温差减小,降水增多;增加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增多。

【解析】(1)塞罕坝土地沙化的自然原因主要从位置、过渡带、气候等因素分析。

处在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大陆性气候特征强,冬春季节降水少,多大风天气。

地表干燥,离沙地近。

(2)从孟家岗林场引进的苗木成活率低,主要从距离、土壤角度分析。

距孟家岗林场的距离较远,运输时间较长,苗木易受损。

塞罕坝的土地沙化,土壤贫瘠,不利苗木生长。

(3)与平床育苗相比,塞罕坝高床育苗的优点是增加土层厚度。

堆起的高床土质疏松、通气透水,有利于提高土温。

垄沟便于雨季排水、干季灌溉。

(4)从整体性角度分析,塞罕坝林场的建设,结合森林的功能分析,森林能够削减风力,防风固沙,阻挡沙地向南推进,保护生态环境。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局地小气候功能。

林地增加,区域内温差减小,降水增多。

林场建设,增加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增多。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闻名的三大草原之一,水资源总量为272亿立方米。

这里煤炭资源丰富,已经探明的煤炭资源总量超过1000亿吨。

这些煤矿的形成可追溯至森林茂密的中生代白垩纪,其中大部分煤层上覆剥离物薄,剥采比小,极适合露天开采。

但从20世纪90年代,宝日希勒镇众多小煤窑在草原上开采煤矿开始,经过十几年后,这片草原出现了一个个的塌陷大坑。

煤矿企业经过整顿之后,小煤窑撤去,草原上却出现了上千个沉陷坑。

据环保组织测算,受影响的草原面积达到20平方千米,塌陷区域面积达到了2.24平方千米。

下面左图示意呼伦贝尔草原的煤矿分布,右图示意呼伦贝尔草原出现的沉陷坑。

(1)说明左图中甲区域露天煤田的形成过程。

(2)描述右图中塌陷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3)简述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的治理措施。

(4)说明应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呼伦贝尔草原的煤炭资源。

14.【答案】(1)中生代白垩纪甲区域森林茂密,形成厚厚的枯枝落叶层;后在地壳运动过程中被压到地层中并向下运动,长期处于隔绝空气、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形成煤炭;之后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上升到地表附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