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泥杆)技术规范

(水泥杆)技术规范

阳朔县2011年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环形钢筋混凝土电杆招投标技术规范书桂林丰源电力勘察设计有限公司阳朔分公司2011年5月目录1、总则2、引用标准3、使用条件4、技术要求5、试验方法6、检验规则7、标志与出厂证明8、保管及运输9、供货范围附录A附录B1 总则1.1 本规范书仅提出材料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2 需方在本规范书中提出了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规定所有的技术要求和适用的标准,供方应提供一套满足本规范书和所列标准要求的高质量产品及其相应服务。

1.3 供方须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有矛盾时,按要求较高的标准执行。

2 应遵循的主要现行标准2.1GB /T4623-2006 《环型混凝土电杆》2.2SD 149—85 《环型预应力混凝土电杆制造工艺规程(离心成型)》2.3混凝土电杆的制造技术:2.3.1混凝土电杆应根据现行标准,按施工图进行制造。

2.3.2制造混凝土电杆所用的钢材,水泥及混凝土骨土料,添加剂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现行标准,并附有质量保证书及合格的复验资料。

2.3.3预埋钢管及脚钉螺母,泄水孔应符合设计要求,位置及方向应符合图纸的要求。

其外露金属部分应有明显标记,并清理干净。

2.3.4外表面应光洁平直无麻面和露筋现象。

合逢处不漏桨(漏浆大于30cm为不合格)。

2.4试验2.4.1离心混凝土强度采用与产品同质,同配合比,同成型工艺、同养护条件的离心环形试件按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

2.4.2采用简支试验方法进行力学性能试验,试验方法按有关标准进行。

2.4.3加工中采用的各类钢材均应有常规物理,化学试验的证明报告。

2.5标志与出厂证明书2.5.1在混凝土电杆表面应有厂名或商标,制造年份与型号的永久标志。

2.5.2出厂证明书应有下列内容:a 证明书编号;b 相应标准的编号;c 制造厂厂标及制造年、月;d 产品规格及数量;e 离心混凝土强度检验结果;f 力学性能检验结果;g 外观尺寸检验结果;h 制造厂技术检查部门签章。

2.6.3 出厂前的保管应按规定的堆放标准堆放。

2.6.4产品运输时装卸起吊应轻放,严禁抛掷,碰撞。

3 使用条件各单位订货时应参照下列条文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使用条件,并符合相关的国家规定。

3.2环境条件室外架空线路,环境温度;3.3使用导线铝绞线及钢芯铝绞线.4技术要求厂商提供导线结构尺寸、特性参数等技术资料和电杆构造各部分的原材料及其来源、性能指标等,并在供货合同中明确。

4.1品种和规格4.1.1环形钢筋混凝土电杆为锥形杆(锥度为1∶75).4.1.2锥形杆有整根杆和组装杆两种。

长度在12米及以下电杆全部为整根杆,大于12米高度的为组装杆。

组装杆由杆段连接成整根杆。

4.2 产品外形尺寸应符合GB396-4标准的要求,主要指标符合表1和表2的要求。

4.3 原材料应符合附录A(补充件)的要求。

4.4离心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当电杆壁厚为30~35mm时,离心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不得低于400kgf/cm2;当电杆壁厚大于36mm时,不得低于300kgf/cm2。

脱模强度应不低于设计强度的50%。

4.5构造要求:4.5.1 保护层厚度:主筋直径为6mm或小于6mm时,不得小于12mm;主筋直径在6mm以上时,不得小于15mm。

4.5.2 主筋直径应不大于壁厚的2/5。

如主筋采用低碳冷拨钢丝,其直径应不大于壁厚的1/5。

主筋沿电杆环向均匀配置。

整根锥形杆主筋不得少于6根,等径杆不得少于8根,或按设计图纸配置。

4.5.3 主筋接头须采用对焊连接。

其对焊接头在间距为500mm、并不得小于30d(d 为主筋直径)的两个断面间接头面积不得大于主筋总截面积的25%,其接头技术性能应符合GBJ 10-65《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修订本)的规定。

当主筋采用冷拉强化时,其性能应符合GBJ 10-65的规定。

4.5.4 螺旋筋直径宜采用2~6mm,其间距不得大于150mm。

当手工缠绕时螺旋筋应用铁丝与主筋绑牢或用接触焊固定,当用机械缠绕时,两端必须挂牢,且两端均密缠3~5圈。

4.5.5 电杆接头、预埋件及预留孔应符合下列要求:4.5.5.1 当电杆分段制造时,接头可采用钢板圈、法兰盘或其他接头形式。

钢板圈或法兰盘用电弧焊与主筋焊接。

4.5.5.2 预埋件、预留孔及泄水孔按设计图纸设置。

4.5.5.3 接地螺母、脚钉母、接线盒等的外露金属部分应有明显标记,并清理干净。

4.6 外观及尺寸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4.6.1 外表面应光洁平直,但在每米长度内局部麻面和粘皮面积不大于同长度总面积的5%时,允许修补。

4.6.2 合缝处不应漏浆。

但当漏浆深度不大于主筋保护层厚度、每处漏浆的长度不大于300mm、且累计长度不大于杆长的10%,或对称漏浆的搭接长度不大于100mm时,允许修补。

4.6.3 梢端及根端不应磋伤或漏浆。

但当环向碰伤或漏浆长度不大于周长的1/4、且纵向长度不大于50mm时,允许修补。

4.6.4 钢板圈或法兰盘与杆身结合而不应漏浆。

但当漏浆深度不大于主筋保护层、环向漏浆长度不大于周长的1/4、纵向漏浆长度不大于50mm、又非对称漏浆时,允许修补。

4.6.5 预留孔周围的混凝土不应损伤。

但在损伤深度不大于10mm时,允许修补。

4.6.6 外表面的环向裂缝宽度不得超过0.05mm。

4.6.7 不得有纵向裂缝。

但龟裂、水纹等不在此限。

4.6.8 内、外表面均不得露筋。

内表面混凝土不应有坍落。

4.6.9 钢板圈焊口处内壁的混凝土端面与焊口处距离不得小于10mm。

4.6.10 电杆各部尺寸允许误差应符合表3规定。

表3外观尺寸允许误差 mm注:①当用一根钢段同时生产两根杆段时,其长度负误差允许加大一倍。

②Dr系埋管处电杆直径。

4.7 力学性能检验包括强度、挠度与抗裂性检验,如表1、表2和表3预列标准检验弯矩作为检依据。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4.7.1 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的100%时,裂缝宽度不得超过0.2mm。

不同杆长的锥形杆杆顶挠度应符合表4的要求。

表44.7.2 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的100%卸荷后,残余裂缝宽度不得超过0.05mm。

4.7.3 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的200%时(即破坏弯矩),不得出现下列任一种情况:a.受拉区裂缝宽度达到1.5mm,或受拉钢筋被拉断。

b.受压区混凝土破坏。

c.挠度:按悬臂式试验时,挠度大于L1+L3/10;简支式试验时,挠度大于L0/50。

4.7.4 产品出厂前,顶端应用混凝土封实。

如有特殊要求,另行处理。

5试验方法5.1 离心混凝土强度采用与产品混凝土同材料、同配合比、同成型工艺、同养护条件的离心环形试件测定。

试验方法见附录B(补充件)。

5.2 力学性能试验:5.2.1 锥形杆采用悬臂式试验方法。

* 梢径为310mm以上、长度在8m以下的组装锥形杆杆段不做挠度试验。

5.2.2 不同杆形的加荷顺序第一步:由零按标准检验弯矩20%的级差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的40%,每次静停时间不少于3min,然后按标准检验弯矩10%的级差继续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的50%,每次静停时间不少于5min。

观察是否有裂缝并测定其裂缝宽度及挠度值。

第二步:由标准检验弯矩的50%卸荷至零。

卸荷后的静停时间不少于5min。

第三步:由零按标准检验弯矩20%的级差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的100%。

每次静停时间不少于5min,测定其裂缝宽度及挠度值。

第四步:由标准检验弯矩的100%卸荷至零,卸荷后静停时间不少于5min。

测定其残余裂缝宽度。

第五步:由零按标准检验弯矩20%的级差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的100%时,测其裂缝宽度及挠度值。

递增至标准检验弯矩的160%后,按标准检验变矩10%的级差继续加荷,递增至标准检验弯矩的200%时,测定其裂缝宽度及挠度值,并检查是否达到破坏状态。

如未达到破坏时,继续加荷到破坏为止。

每次静停时间不少于5min。

5.3 电杆挠度计算公式* U型垫板放置位置:A支点位于垫板中心线上,到电杆根端面的距离等于150mm。

B支点右端而起到电杆根端面的距离等于L2。

按简支式进行力学性能试验时,任一级荷载下的跨中实际挠度fn按式(1)计算:式中:P0-在仪表为零读数时,已作用于电杆上的荷载,如电杆自重与弯矩试验的设备重量,kgf;P1-按标准荷载的第一级荷载(不包括P0),kgf;fA-由百分表测得支点A任一级荷载的挠度,mm;fB-由百分表测得支点B任一级荷载的挠度,mm;fc-由百分表测得中点任一级荷载的挠度,mm;f1-在第一级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值按式(2)计算:式中:fA1-由百分表测得支点A第一级荷载的挠度,mm;fB1-由百分表测得支点B第一级荷载的挠度,mm;fC1-由百分表测得支点C第一级荷载的挠度,mm。

按悬臂式进行力学性能试验时,任一级荷载下,梢端挠度f按式(3)计算:式中:fA-由百分表测得支点A的变形值,mm;fB-由百分表测得支点B的变形值,mm;fC-由挠度测定架测得支点C的变形值,mm。

6 检验规则6.1 制造厂技术检查部门应对产品的材料性能、产品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和力学性能进行检验。

凡符合本标准技术要求者为合格品。

产品出厂时的混凝土强度应不低于设计强度的80%。

6.2 材料性能检验:6.2.1 钢筋力学性能检验应按GBJ10-65进行。

6.2.2 混凝土强度检验:当混凝土配合比及其所用材料变更时,或每生产电杆300根及连续生产3天,应取三级试件进行强度检验。

一组检验脱模强度,一组检验设计强度,另一组可作备用或检验出厂强度。

6.3 全部产品均应进行外观及尺寸检查,不符合本标准3.5任一项规定者,不得进行验收。

6.4 外观及尺寸的检查工具应符合下列要求:6.4.1 长度、外径及两端壁厚,用精度为1mm的钢尺测量。

6.4.2 弯曲度用拉线或直尺测量。

6.4.3 裂缝宽度用不小于20倍的读数放大镜测量。

6.4.4 合缝漏浆深度用专用工具测量。

6.4.5 端部倾斜用特制角尺测量。

6.5 产品力学性能检验包括破坏弯矩和标准检验弯矩两项:6.5.1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均需进行破坏弯矩检验。

6.5.1.1 当产品首次投入生产或原材料加工艺与配筋有变更时,应检验3根。

6.5.1.2 当不同梢径或直径的产品各连续生产3000根或在4个月内生产总数不足3000根时,应按不同梢径或直径抽取1根*进行破坏弯矩试验。

* 如果用户需要增加电杆力学性能抽样检验数量时,可由供需双方协商解决。

6.5.2 当不同桃径或直径的产品各连续生产1000根或当在两个月内生产总数不足1000根时,应按不同梢径或直径抽取1根*进行标准检验弯矩试验。

6.6 在进行破坏弯矩试验时,按下列位置测量保护层厚度:6.6.1 锥形杆测量三点:第一点在B支点处;第二点在距梢端0.6m处;第三点在前面二点中间的任一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