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2
哲 宗 亲 政元 祐 党 来自 碑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之评价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 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公乃汲汲以财利兵革 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邪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朱熹) 熙宁排公 (王安石)者, 大抵极抵訾之言,而不折之以至理,平者未 一二,而激者居八九,上不足以取信于裕陵(神宗),下不足以解公之蔽, 反以固其意而成其事。新法之罪,诸君子固分之矣。元祐大臣一切更张,岂 无偏无党者哉? 陆九渊《荆国王文公祠堂记》
新法的迅疾推展,激起强烈反应
(北宋)刘挚《论分析助役》: 二三年间,开辟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 物得安其所者。 ……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 变化天下。 《东坡全集 》卷一○六《王安石赠太傅制》: 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 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 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熙宁新法”的推行
•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行均输法。 九月,行青苗法。 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 •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王安石拜相。 •四年二月,改革科举。 十月,行募役法、太学三舍法。 •五年三月,行市易法。 五月,行保马法。 八月,行方田均税法。 •六年六月,置军器监。 •七年四月,王安石罢相。 九月,行将兵法。 •八年二月,王安石复相。 •九年十月,王安石二次罢相。
元祐更化
变法失败
哲宗嗣位,尊為太皇太后。 驛召司馬光、吕公著。未至,迎 問今日設施所宜先。„„起文彦 博於既老,遣使勞諸途,諭以復 祖宗法度為先務,且令亟疏可用 者。 ——《宋史·后妃传》
哲宗
泰陵(哲宗)亲政,时事鼎新。首 逐吕正愍(大防)、 苏文定(辙), 明年改元绍圣。 ——《挥麈录》后录卷一
(989-1052年), 字希文, 苏 州吴县 (今属江苏)人, 是北宋著
名的政治家, 为官有政绩, 素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 而乐”为志向。范仲淹在杜衍、 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的支持 下, 于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向 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 的奏疏,提出改革。
新政的纲领与目标
北宋中期的改革运动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宋祁《景文集》卷二六《上三冗三费疏》: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 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尼道士 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何谓三费?一曰道场斋醮无日不有,……二曰京师寺观或多设徒 卒或增置官司,衣粮所给三倍他处,……三曰使相节度不隶藩要,贪 取公用,全济私家。 包拯《论冗官财用等》: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 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 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 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 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新法部分地达到了“富国强兵”之预期目的
农田水利法: 带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水利
工程万处; 方田均税法 :使登记在国家版籍上的土地达到 4.6亿亩, 比治平年间增加2000多万亩; 募役法、青苗法: 直至南宋仍在时断时续地实行。
扭转了国家财政的困难局面, “中外府库,无不充衍”。 学校、 科举、铨试等方面, 变法的影响 都长期存留着。
我国家革五季之乱,富有四海垂 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 下,民困于外,敌人骄盛,寇盗横炽, 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救其末, 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臣敢约前代帝王之道,求今朝祖 宗之烈,采其可行者条奏,愿陛下顺 天下之心,力行此事,庶几法制有立, 纲纪再振,则宗社灵长,天下蒙福。 ——《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 《答 手诏条陈十事》
3、王安石与“熙宁新法”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 想家、文学家。庆历二年(1042)登 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 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 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熙宁二年 (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 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 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 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
“三不足”论 : 天变不足 畏 祖宗不足法 流俗之言不足恤
变法的指导思想
嘉祐四年《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万言书): 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 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 天下之财利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 《宋史· 王安石传》: 宋神宗:“卿所施设以何先?” 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
十事:
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 三曰精贡举,四曰择长官, 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 七曰修武备,八曰减徭役, 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
集中于吏治与财政两类问题
范文正公 政府奏议
改革磨勘法;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 慎选地方长官,设按察官;省并县邑, 精简役人; 重视农桑,修饬武备。
冗费
太宗至 岁入22,245,800 道末 缗 真宗天 150,850,100缗 禧末 仁宗皇 126,251,964缗 祐元 英宗治 116,138,405缗 平二 岁出 余大半 126,775,200缗 余24, 074,900 缗 无余 120,343,174缗 不足15, 又非常支出11, 736,047 521,278缗 缗
“财用不足,皆起于养兵。十分、八分是养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 ——朱熹
• 太宗朝大臣姚坦曾为益王府属官 , 益王 “费数百万”造了一座假山 , 要姚坦观 赏,姚坦说:“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 益王问其故 , 姚坦说 :“在田舍时 , 见州 县催租, 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 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 , 非血山而 何?”
王安石手迹
——王安石
积贫
“富国强兵”
积弱
以“富国”为目标者: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募)役法、均输法、 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以“强兵”为目标者: 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设军器监 以培育人材为目标者: 三舍法、《三经新义》、铨试 机构设置与用人原则的调整: 制置三司条例司、司农寺、检正中书公事 仓法(吏禄法)、祠禄法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如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 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其见废者又大率皆有合于政治之原理、 至今东西诸国行之而有效者 也。呜呼!„于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传家集》卷七五: 问:„„今之论者或曰:“天地与人了不 相关,薄食震摇皆有常数,不足畏忌。祖宗之 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庸人之情, 喜因循而惮改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纷纭 之议,不足听采。”„„愿闻所以辨之。
《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 · 王安石事迹(上)》: 陛下躬亲庶政,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每 事惟恐伤民,此即是畏天变。„„人言固有不足 恤者。苟当于义理,则人言何足恤!„„至于祖 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且仁宗在位四十年, 凡数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孙当世世守之,则祖 宗何故屡自改变?
以文制武、将从中御——兵权分散,互相牵制。
•外部压力: 北部与西北边防的压力 •内部压力: “积贫积弱” 土地兼并、官僚腐败、军政废弛 农民起义:“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 士卒兵变:贝州小校王则利用弥勒教发动兵变。 国家财政危机:“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2、范伸淹与“庆历新政”
范仲淹
宋 大 晟 钟
冗官
《廿二史札记》卷二五“宋冗 官之费”条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 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 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 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真宗以下官员队伍日益膨 胀超编,从真宗初年到仁宗中 叶四十年间,正官(有差遣者) 增长近一倍,由9000余增至 1.7万,至英宗时更达2.4万。
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 ——司马光 《传家集》卷六十《与王介甫书》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 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 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 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 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 之所敢知。 ——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七三《答司马谏议书》
• 自宋真宗制造了降天书和梦见圣祖 ( 即 所谓赵氏始祖)的神话后,他东临泰山封 禅,北上汾阴祭祀后土,南下亳州太清宫 祭老子。又在开封修建玉清昭应宫 ( 道 观 ), 用银 5000 两铸造玉皇像 , 金 5000 两铸造圣祖像 , 用金 5000 两造真宗像。 另外 , 郊祀费用也一年比一年多 , 宋真 宗景德年间 (1004-1007 年 ), 岁支 600 万缗, 到宋仁宗皇祐年间 (1049-1053年) 就增加到1200万缗。
王安石是站在地主阶级和专制 主义统治的立场上进行活动的,但 是他的活动的若干方面,体现了经 济发展的要求和劳动人民的某些意 愿。王安石是以杰出的爱国政治家 这样一个称号,同自己的名字联在 一起,铭刻在祖国的光辉历史。 漆侠《王安石变法》
“积贫积弱”
“积贫”
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给,而犹
不闻以财为患。及祥符、天禧以后, 内之蓄藏稍已空尽。 而仁宗景祐、明道,天灾流行, 继而西事暴兴,五六年不能定。夫当 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 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 皆以财为虑矣。 ——(南宋)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