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唱法的演变摘要:社会发展至今,我们的声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歌唱方法越来越科学、理论研究越来越系统和完善的崭新时期。
我国声乐艺术必将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民族唱法”作为民族声乐学派的主流,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在我国,“民族唱法”最初是为区别于“美声唱法”而提出来的,是传统歌曲唱法在声乐理论上的集中反映。
鉴于此,笔者从声乐实践活动中“民族唱法”的演变问题,作一粗略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民歌演唱声乐艺术民族唱法引言民歌,是20世纪以来的新概念,按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
民歌,是20世纪以来的新称谓,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是先于一切音乐形式产生的声乐体裁。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这虽然是针对民歌的音乐和歌词而论的,然而对于演唱方法来说,也大致如此。
民歌的演唱原无定法,它主要存在于人民群众的口头演唱活动之中,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又有些稳定的歌唱技能习惯,这是由于某地区、某民族在民歌的音乐、语言,产生的地理环境、人文心理素质、表达感情的习惯等方面的相近,使得民歌在演唱的发声、吐字、行腔习惯相近、相象。
这种相近与相象已具有了审美和技术两方面的内涵。
从审美的角度看,这种相近、相象就是演唱的韵味,就是民族的、地区的风格和色彩;从演唱的技能习惯的角度看,这个相近、相象就是该地区、该民族演唱民歌的技术性的“准规范”。
这种“准规范”基本上是自然形成的,不受某人、某专业工作者的影响。
它产生于广大群众的演唱活动,贮存在群众的口头演唱之中。
因而,民歌演唱是演唱艺术中最有群众基础的一种。
当然,在我国历史上,某地区的民歌,从它的音乐、歌词的产生到发展,到演唱方法也有过无数次变化,每一次较大的变化均与社会变革有关。
同时,也曾不只一次地受到过专家和专业工作者的影响,使音乐、唱词、演唱方法向着专业水平发展。
一、中国声乐艺术形式的发展通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在宋、元、明、清时期,歌唱活动开始从众多的音乐艺术中脱离出来,成为专门的一种声乐艺术形式,尤其是在中国近代社会以后,西洋声乐艺术开始进入中国。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现代声乐艺术已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系统的中国声乐学派乐是最有表现力的音乐艺术形式,从远古时期的古歌时代开始到唐宋的歌舞一体,再到宋元时期的戏曲、以及明清时期的歌曲至今,它伴随人类社会已走过了和人类文明几乎一样漫长的历史过程。
声乐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与其所伴随的时代特征是密不可分的,每个时代的声乐艺术形式和内容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个性,都会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文明特征。
不同时代的生活劳动和语言习惯深深的影响或者说是塑造着那个时代的音乐个性。
声乐是音乐领域中最早的艺术形式。
她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纵观东、西方文化发展史可以看到:在古代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就已有了很高的发展,从流传的古籍和对出土文物的考查得知,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的音乐包括声乐就已相当地繁荣,声乐的规模也已相当地大,其主要形式是“乐舞”,即歌舞结合。
在西方,自中世纪宗教音乐兴起,到近代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乐形式。
在非洲,歌舞艺术至今仍然是主要的声乐形式。
目前我国声乐艺术形式主要有民歌、歌舞、曲艺演唱、戏曲等,在唱法上有民族唱法、传统的戏曲和曲艺唱法、新歌剧唱法、流行歌曲唱法等。
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唱法上看,贯穿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线索是文化的民族属性、语言的民族化。
1、“民歌唱法”的声乐艺术形式中国民歌唱法是运用中国语言,且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浓厚中国音乐风格和民族特征的中国歌曲演唱的总称。
它只有风格之分、没有唱法界限;它内容广泛、丰富,演唱风格和表演形式千姿百态;它应包括我们过去所谓的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歌演唱、原生态唱法等等。
另外,关于现阶段对中国歌曲演唱非学术定义的概念还很多,如:新民歌、通俗民歌等等我们都可以把他纳入中国民歌演唱的范畴。
我们不赞同把用中国语言演绎洋腔洋调划为中国民歌的范畴,不管曲调是照抄的还是作曲家写的都不能,因为其音乐风格与中国语言和生活劳动习惯大相径庭。
“民族唱法”已走过它灿烂辉煌的历史过程,可以这样说,过去的“民族唱法”实际上它成为了将西洋发声方法科学的运用到中国歌曲演唱的典范。
在发声训练中绝大多数的声乐家们都科学运用了西洋发声方法。
中国民歌演唱我们即要强调声音的个性,但更要强调的是音乐的个性。
我们只有创造出更多个性突出的音乐作品,才有更多空间和基础来谈民歌的演唱个性和风格。
中国民歌的发展我们既有辉煌的过去,又有崭新的开始:在老一辈歌唱家中个性特点都很鲜明。
如:李双江、李谷一等,他们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
现阶段,中国民歌已取得长足发展,又一次涌现了一批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歌唱家和优秀作品。
如:作品有《青藏高原》、《天堂》、《天路》、《在那东山顶上》等。
极赋个性的歌唱家有腾格尔、韩红、谭晶、索娜旺母等。
另外,像以《幸福万年长》为代表的“流行型新民歌风格”等,这都是中国民歌的新发展。
民歌演唱无论从唱法上还是从旋律风格上和歌曲内容上来看,都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有很多形式来演绎民歌的精彩。
民歌的演唱将不再受唱法的限制,但是对唱功的要求将是越来越高超和越来越科学,不同的歌唱家演唱同一首歌曲其风格和个性应该不同,民歌演唱将越来越要求歌唱者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声音特点的演唱气质。
2“民族唱法”的演变“民族唱法”作为民族声乐学派的主流,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在我国,“民族唱法”最初是为区别于“美声唱法”而提出来的,是传统歌曲唱法在声乐理论上的集中反映。
它的界定,是以与一定的地方语言相结合的发声为基础,以风格化的吐字行腔为主要内容的发声方法为理论依据的。
郭兰英、郭颂等,是这一唱法的突出代表人物。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期,这一唱法毫无争议地代表着民族的声乐唱法,为当时世人所认可。
然而,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直至今天,“民族唱法”的含义已经渐渐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民歌,是20世纪以来的新概念,按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民歌,是20世纪以来的新称谓,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是先于一切音乐形式产生的声乐体裁。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这虽然是针对民歌的音乐和歌词而论的,然而对于演唱方法来说,也大致如此。
民歌的演唱原无定法,它主要存在于人民群众的口头演唱活动之中,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又有些稳定的歌唱技能习惯,这是由于某地区、某民族在民歌的音乐、语言,产生的地理环境、人文心理素质、表达感情的习惯等方面的相近,使得民歌在演唱的发声、吐字、行腔习惯相近、相象。
这种相近与相象已具有了审美和技术两方面的内涵。
从审美的角度看,这种相近、相象就是演唱的韵味,就是民族的、地区的风格和色彩;从演唱的技能习惯的角度看,这个相近、相象就是该地区、该民族演唱民歌的技术性的“准规范”。
这种“准规范”基本上是自然形成的,不受某人、某专业工作者的影响。
它产生于广大群众的演唱活动,贮存在群众的口头演唱之中。
因而,民歌演唱是演唱艺术中最有群众基础的一种。
当然,在我国历史上,某地区的民歌,从它的音乐、歌词的产生到发展,到演唱方法也有过无数次变化,每一次较大的变化均与社会变革有关。
同时,也曾不只一次地受到过专家和专业工作者的影响,使音乐、唱词、演唱方法向着专业水平发展。
中国历史上有搜集、整理民歌的传统。
真正地,能影响到今天的一次举措应推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有组织地对民歌进行提倡发掘、整理和研究。
当时革命需要利用民歌这一形式发动群众和教育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选用民歌这一载体来宣传革命的道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无疑是最方便的艺术形式和宣传手段。
自那时起直到今天,民歌演唱始终是被提倡的。
那时期创作了《翻身道情》、《妇女自由歌》以及歌剧《兄妹开荒》、《赤叶河》、《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大量的作品。
这批作品代表了那阶段声乐作品的创作水平,同时也为近、现代新民歌唱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歌唱法在中国舞台上确立自己的地位后,也开创了一项专业的演唱种类。
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始于新中国建国前,止于朱逢博、李谷一大获成功的年月。
代表性歌唱家有郭兰英、李波、王昆、黄虹、才旦卓玛等人。
一个以普通话为发声基础,以传统的歌曲唱法为根本,以“美声唱法”为借鉴,融“美声唱法”与传统歌曲唱法为一体的发声方法已经逐步形成,并慢慢取得“统治”地位。
民族唱法,在继承传统歌曲唱法的同时,借鉴“美声唱法”深厚的气息,稳定的喉头位置,充分的泛音和比例恰当的混合共鸣,声音间过渡平滑及能增加美感的嗓音微颤等特点,使其日趋合理与科学。
民族唱法,以彭丽媛、阎维文等为代表,已被大家所接受和喜爱。
这种唱法改变了“民族唱法”的初衷,赋予了其新的生机力量。
为民族声乐的发展走出了新路子,为民族声乐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
它代表着当今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是现实声乐实践活动中名符其实的“民族唱法”。
上述可知,在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技术风格截然不同的“民族唱法”。
一个是传统文化的声乐表现形式,一个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声乐实践产物。
其基本形态和主要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其差异已是显而易见。
1.民歌唱法的早期产生在远古时代,人们在与大自然进行搏斗和各种集体劳动中发出的呼喊声,为劳动收获而愉快地敲击石块、木棒,以及手舞足蹈发出的欢呼声和歌唱声,逐渐形成了最早的民歌。
刘安在《淮南子•道应训》中写道:“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鲁迅在《门外文谈》中写道:“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徜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以上论述中的“邪许”和“杭育杭育”虽可能还只是一种呼号,但它是集体劳动为协调动作、减轻劳累而发出的节奏、有音调的声音,这就是最早的民歌——劳动号子的雏型。
由此可见,民歌产生于人民的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
人们在劳动和斗争实践中所产生的思想感情就是民歌音乐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劳动生活实践的需要就是民歌音乐产生的重要原则,而劳动条件又为民歌音乐规定了具体的形式特征.2.民族唱法是与美声唱法互相融合,并逐渐健全起来的从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来看,两种唱法是并存的,相互融通的.民族声乐在教学上对欧洲的歌唱方法有所吸收和借鉴.学习一切姊妹艺术唱法的长处,经过消化,为我所用.歌唱艺术发展至今,美声唱法已被世界公认,因而,我们在谈论民族声乐时,不能脱离这一现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体现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