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
(中)
意思表示瑕疵类型化分析
李小华
摘要意思表示瑕疵包括效果意思的产生不真实及内心意思与外在行为不一致两大类。
根据产生的原因我们可分成若干类型,同时从利益平衡的角度看,它们可分别归入可撤销、无效、有效之列。
关键词意思表示瑕疵类型利益平衡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9-011-02
意思表示包括客观的外在表示行为与主观的内心意思两个构成
要素,是表意行为的核心,它贯彻着意思自治的基本价值。
这样一来,意思表示是否存在瑕疵就只要考察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效果意思的产生是否自由、自愿即是否真实;二是行为意思、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行为是否一致,民法中简洁地表述为内心意思是否与外在行为一致。
若不真实或不一致,该行为就是有瑕疵的。
因此,从意思表示瑕疵产生的原因上看,它就包括两大类:效果意思的产生不真实及内心意思与外在行为不一致。
受胁迫的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因他人之胁迫而发生恐怖,且基于此恐怖而做出意思表示。
也就是说,表意人做出的意思表示是非真实的,他之所以做出该意思表示,是因为在对方的胁迫下而没有别的选择不得已而为之,因此表意人为该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完全是外部原因导致的。
危难被乘的意思表示,是指在表意人处于危难之机,比如急迫需要或者陷于困境,对方知道该情势并加以利用,表意人不得以做出的违背自己真实意思的意思表示。
我国通称该种意思表示为乘人之危,这是从相对方的角度看的,而不是从表意人的角度看的。
表意人为该不真实的意思表示是因为自身陷入困境而被他人利用所导致的。
(二)内心意思与外在行为不一致
内心意思与外在行为不一致,根据是否因表意人自身的原因引起可分为因自身原因引起的不一致与非因自身原因引起的不一致。
因自身原因引起的不一致有根据是出于自身的故意还是无意可分为故意的不一致与无意的不一致。
非因自身原因引起的不一致可能来自相对方,也可能来自第三人。
来自相对方的依照前文的论述,统一纳入了效果意思产生的不真实中,因此此处就剩下来源于第三人的不一致。
现简述如下:
1.故意的不一致
在故意的不一致中,根据故意仅存于表意人之一方或存于表意人与相对人双方,又可分为真意保留与虚伪表示。
(1)单方的故意不一致:真意保留
真意保留,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称之为单方虚伪表示,亦有学者称之为心中保留、非真意表示,是指表意人虽然做出了该意思表示,但该意思表示却不是其真实意思,真实意思保留在心里,其自身也不想受该意思表示的拘束,不过是做出这种假象罢了。
与戏谑表示不同,在此表意人有相对人不知道该真意保留的意思,也就是说表意人就是让相对人认为他表示出的意思就是真实的意思。
(2)双方的故意不一致:通谋虚伪表示
通谋虚伪表示又被称之为串通虚假行为,是指表意人对于非真意有认识,且与相对人通谋而为的意思表示。
构成通谋虚伪表示除应具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2006-2007)规划项目“民事法律行为的构建”(项目编号:06FX12)及2008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合同法中的利益平衡》(项目编号:FX08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小华,南昌大学法学院。
法学研究
11
12
2008.09
(中)
备心中保留要求的要件外,还必须具备另一要件,即通谋。
所谓通谋,是指表意人与相对人互相故意为非真意之表示,相对人不仅须知表意人非真意,并须就表意人非真意之表示相与为非真意之合意。
他们或者单以该虚伪意思表示表达不存在之意思,或者以一个虚伪意思表示掩盖另一真实意思。
前者如债务人为避免财产被扣押而与朋友商议假装将其财产卖与他,后者如当事人为规避税法而以低价的房屋买卖合同掩盖高价的房屋买卖合同。
学者将后一种情形称作隐匿行为或伪装行为。
其与真意保留的区别在于:真意保留是一方当事人独自为非真意表示,通谋虚伪表示是双方当事人通谋为非真意表示。
2.
无意的不一致:错误错误是指表意人出于错误或不知其意思表示与效果意思不一致之情形。
错误与心中保留和通谋虚伪表示在意思表示不一致之点即非真意表示是相同的,但前者为无意识的非真意表示,后者则是有意识的非真意表示。
错误意思表示的关键是:有一个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中内心真意与外在表示行为不一致;该不一致非表意人所明知;该错误即不一致主观的及客观的均需为严重,亦即错误不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均认为严重。
在主观上,没有该种错误,表意人即不为该种内容之表示;在客观上,通常有理性之人,在该种情形下,如果没有错误,亦不会为此错误表示。
在我国民法中,无错误制度,只有类似的重大误解制度。
3.
来源于第三人的不一致:传达错误所谓传达错误,是指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是真实健全的,但相对人受领的意思表示却与表意人的表示不一致,原因是该意思表示不是表意人直接向相对人表示的,而是通过第三人传达的,而传达人或传达机关作为意思表示的完成机关所发生的错误,如误买入为卖出等。
此时就存在表示出来的意思(相对人受领到的意思)与表意人的内心真意不符的情形。
二、从利益衡量的角度来分析
根据上述从原因角度的分类,从利益衡量的角度可将意思表示瑕疵类型化如下:
(一)效果意思的产生不真实
在效果意思的产生不真实中,我国民法通则及合同法均只规定了三种:受欺诈、受胁迫、危难被乘(乘人之危)。
两法不同之处是民法通则将该三种行为一律规定为无效,而合同法规定一般情况下属可撤销。
从利益衡量的角度看,此时涉及表意人及相对人的利益,既然相对人存在明显的过错(欺诈的故意、胁迫的故意、乘人之危的故意),而表意人不存在过错,因此应当保护表意人的利益。
基于自己是自己利益的最近判断者,此时应将决定权交由表意人。
固此,将这些行为规定为可撤销行为,赋予表意人撤销权就是最佳的选择。
这也是各国立法的通例。
同时由于相对人的故意,无信赖利益之可言,故无信赖保护之问题。
不过要注意的是,在受欺诈的意思表示中,如果欺诈系由第三人所为,而相对人对此欺诈情事既不知亦不应知,则此时欺诈纯为表意人与第三人关系,与相对人无关,而且,此时相对人对该意思表示有信赖利益,如果允许表意人随意撤销且对该信赖利益不予赔偿则势必损害相对人的利益,为求当事人利益之均衡,以相对人明知其事实或可得而知者为限,始得撤销之。
而对戏谑表示,我国民法无规定。
考虑到戏谑表示是表意人自主为之,但又有认为相对人会不信以为真的意思,因此根据意思自治的原理该意思表示不能依其表示而发生效力,即应属无效。
同时,由于只是表意人以为相对人不会信以为真,若相对人却信以为真呢,那相对人的利益如何保护?此时,从利益衡量的角度看,相对人有信赖,因
此应当由表意人赔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的损失。
(二)内心意思与外在行为不一致对此类情形分述如下:
在错误的场合,由于错误是存在表意人这一方的,而相对人无过错。
因此重点是保护相对人的利益。
所以,一般的错误应当不能影响该意思表示的效力。
但当表意人的错误不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均认为严重时,毕竟错误人人都可能犯,仍然如此的话就会损及意思自治,对错误的表意人而言只能从事一桩不愿意的交易。
因此,为利益平衡起见,当该错误重大时,应该让表意人来决定该意思表示的效力。
所以该种意思表示也是可撤销的。
为什么不能规定为无效呢?因为该不一致是为意思表示时的不一致,倘若时过境迁表意人仍然愿意依原来的意思表示从事交易,法律也没有必要多管闲事,所以不能规定为无效。
对真意保留,我国无规定。
在此场合,考虑到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信赖是常态,真意保留就是非正常情形,我们不能动辄要怀疑别人的意思表示是真实意思保留着的,因此该意思表示应当有效;换个角度,也可认为,“虚假表意人”故意作一种与其内心意思不一致的表示行为,他明知或应知该虚假意思表示可能会被对方接受还故意为之,所以应受到意思表示的拘束。
当然,如果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该意思表示属真意保留的,此时说明相对人不是善意信赖表意人的人,因此其利益也不值保护,所以此时该意思表示应属无效。
对于通谋虚伪表示,该意思表示均非当事人真意,当然无效,但若涉及第三人时,从利益衡量的角度看,若第三人善意信赖该表示,自然应保护该第三人的利益。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87条就是如此规定的。
当然,法律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并非无限度,有二种情形将不考虑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一是为保障公众信用及交易安全而采用表示主义的行为,如在有高度对公众性质的认股行为,于公司成立后,不得以虚伪表示之理由主张无效,对要求高度交易安全的票据行为亦是如此。
二是关于身份上的行为,
主要指婚姻的缔结。
有学者认为,表意人欠缺行为能力也是意思表示瑕疵的原因,见张长青.合同法上的
意思表示瑕疵及其法律救济.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本文不赞同,在民法中,
主体一直是作为法律行为(表意行为)的独立要素而与意思表示及标的构成法律行为(表意行为)
的三要素。
史尚宽.民法总论.正大印书馆.1980.352~353.
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