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类创造历史”——对一个复杂命题的新解读安东尼·吉登斯/郭忠华2012-8-27 14:31:20 来源:《学术月刊》(沪)2009年10期第17~23页【内容提要】“人类创造历史”是一个由马克思提出、但却未来得及加以详细说明的复杂命题,其中包含了“人类是谁”、“历史是什么”、“人类如何创造历史”、“人类在什么条件下创造历史”等有待进一步廓清的问题。
必须结合“历史性”、“反思性”等概念才能理解“历史”的含义,必须从结构二重性的角度出发才能理解“创造”的含义。
从总体来说,该命题以一种非常精练的方式概括了人类行动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
它表明,历史是人类创造的,但历史并不总是按照人类设计好的方案向前发展,行动的意外后果和行动未预见到的后果是人类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必然发挥作用的因素。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当今仍然未能超出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给他提出的问题。
"Men make history" is a complicated statement brought forward by Karl Marx but was not clearly illustrated by him. This concise statement in fact contains questions such as "who is man", "what is history", "how does man make his history", and "under what kind of background does man make his history", etc.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history" needs to connect it with the concepts of "historicity" and "reflexivity", as well as "make" with the duality of structure. Generally speaking, this statement precisely general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ction and social history. It indicates that men make history, but the latter does not always develop along the blue print of the designation of human rac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and unforeseen consequences are necessaryaccompanied with the process of making history. Marx's analysis of capitalism has great significance, so far we haven't walked out the problems disclosed by him.【关键词】创造历史/马克思/结构二重性/资本主义makinghistory/Marx/duality of structure/capitalism【编者按】在1981-1994年这一段时间里,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先后出版了“社会理论三部曲”①,建立起完备的历史社会学理论体系。
在其第一部的中文版行将在中国面世之际,2009年9月7日,应吉登斯的邀请,正在英国从事学术访问的中国学者郭忠华博士对他进行了专访。
主题主要围绕马克思提出的“人类创造历史”格言展开,较全面地体现了吉登斯的历史观,以及他与马克思之间的知识关联和他三十年来学术思想的变化。
现刊发于此,供读者评判。
[中图分类号]C9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09)10-0017-07郭忠华:吉登斯先生,您好!我们今天的对话可能与您近来接受的许多访谈不同,因为我们是要回到以前,回到您学术生涯的早期。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您早期的理论在中国学术界有着持久的影响力,比如您对三大思想家(马克思、涂尔干、韦伯)著作的诠释、结构化理论,以及您所建构的历史社会学理论和现代性理论等。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前不久刚翻译完您的“社会理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
三部曲的完整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二十年,第一部的出版到现在则已过去了近三十年,请问您当初设计这“三部曲”的初衷是什么?吉登斯:说实话,有些东西现在连我自己都记得不是太清楚了,真是对不起。
但我想总体来说是旨在做三件事情。
首先是社会“转型理论”(transformation theory)的问题。
我们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出发来阐述这一理论。
在那一时期,卡尔·马克思的历史观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从事理论研究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历史“取向”(orientation)。
我试图把他对于历史的解释置于现代社会兴起的背景下加以考察,这种背景同时也是工业社会理论的源泉。
这是我的第一个关注点。
同时,我也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将社会学研究与古典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这一关注点后来促使我写成了《社会的构成》一书。
第三个关注点则是现代性的影响,现代性给全球社会所造成的各种后果。
对于这些研究主题,你可以设计一个完整的研究方案,但你也可以把它们分成三卷来写作。
第一卷以一种回溯的方式思考社会历史理论,尤其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同时探讨过去形成的各种文明,以此了解人类究竟经历了一种什么样的历史。
第二卷则是对民族国家和工业社会进行社会学思考。
民族国家的权力是现代性发展的关键方面。
在这一点上,民族国家与工业社会以前的传统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至于第三卷的主题要写什么,我曾经历较长一段时间的思考。
第三卷原来计划探讨有关国家政治方面的问题。
因为当历史发展到现代工业社会的时候,传统政治的基础已经发生了改变。
比如,与传统国家相比,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发生了改变,现代国家建立在自然权利的基础之上,传统的合法性资源已经枯竭,国家认同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但是,我后面改变了原来的写作计划,没有针对这一具体问题,而是从不同的视角构思了第三卷的写作主题,它与前面两卷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断裂。
郭忠华:1998年,您在接受克里斯托弗·皮尔森的采访时,他问起您贯穿一生的学术研究主题,我记得您是这样说的:“我想要考察以往经典社会理论的发展,为社会科学建立一个新的方法论框架,以分析现代性的突出特征。
”如果这样说的话,这意味着现代性从一开始就成为您学术研究的主题,您前面的工作都在为研究现代性进行铺垫。
但如果按照您刚才所说,里面尽管也提到了现代性,但它至多只是您第二阶段的学术研究主题,似乎并没有如接受该次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把现代性置于您学术研究的核心主题。
吉登斯:皮尔森的那次访谈是我第一次接受如此系统的采访,我的意思是它的可信度比我现在在这里所讲的要更高。
郭忠华:在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三大经典思想家当中,您似乎对马克思投入了最多的研究精力。
请问在这三大经典思想家当中,何者对您影响最甚,尤其是您如何看待自己与马克思之间的知识联系。
吉登斯:我没有完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我更把它看作是一种思想传统,尽管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确有很多人把自己看做是马克思主义者。
或者正因为这种原因,我始终对马克斯·韦伯的学说感到某种“亲和力”(affinity),尽可能以某种不同于马克思的笔法进行写作。
但在我看来,与那个时期相比,即使在当今,马克思学说的真知灼见既不会更多,也不会更少,那就是他对资本主义的性质、问题和后果所进行的卓越分析。
当今的全球金融危机与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问题之间不无关联。
资本主义不能有效地维持自身的运作,马克思已经非常正确地指出了这一点。
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扩张性、资本主义所带来的技术进步、资本主义的危机趋势等,所有这些东西都具有持久的重要性。
当然,在我看来,马克思有关未来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的理论,现在已受到质疑。
俄罗斯(应当是前苏联)曾经标榜过社会主义社会,但我不认为它真正从马克思那里吸收了多少东西。
因此,马克思仍然有着许多正确的东西,我们仍然挣扎于马克思所揭示的某些问题之中,即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尽管他有关资本主义替代物的构想人们可能存在一些不同看法。
郭忠华:我也相信今天振荡全球的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某些不可分割的联系,您是否可以就这一问题提供某些更详细的解释。
吉登斯:当然,马克思本身对金融资本主义就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的分析对于分析当今金融资本主义所导致的各种问题来说仍然有效。
但是,超越于马克思当时的视野,具体到发生于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上来,我想马克思能够提供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肆无忌惮的全球金融市场,如何才能够控制它所带来的各种破坏性影响。
因此,我们仍然没有超出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给他提出的问题。
我们今天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一个全球市场经济的社会,市场对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发挥着无所不在的影响。
就拿我们上次谈论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来说②,市场在其中仍然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面对这一问题,你可以选择以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来加以应对,因此它不是一个尚没有得到回答的问题,马克思的理论可以为应对这一问题提供大量的见解。
郭忠华:马克思试图解决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气候变化当然与资本主义存在某种关联,但我不认为这是为资本主义所专有的问题,社会主义在其历史上不是没有环境污染、气候变化。
我的意思是,不能把气候变化与资本主义单独联系在一起,这会使我们得出某些不可思议的结论。
实际上,在我看来,马克思在其有生之年的核心关注主题恰恰是资本主义的异化及其超越问题,他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探讨资本主义的问题性。
吉登斯:但无论如何,我都认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某种形式的政府干预是必要的,政府必须具有某种前瞻性思维。
应对气候变化的时候,必须把各种由社会机构所推进的议程转而由政府来接管,使之能够以一种系统而连贯的方式加以协调,这些做法与马克思的思想不会没有关联。
郭忠华:我在翻译和阅读您的著作的时候,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提到了马克思所提出的两个著名论断。
第一个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另一个是“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