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添一份绚丽
江苏省黄桥中学高三(7)黄澄
世间事物千千万,却不是毫无用处,我认为只要应需而用,两样可为为世界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要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世界,要有一个绚丽多姿的世界,那么----为世界添一份绚丽。
为世界添一份绚丽,不在于伟大与渺小,不在于惊天地泣鬼神,只在于付出与奉献。
由山石构成的雄壮的大山,凝成的挺拔的峰峦,为世界添了一份绚丽;由卵石做成的装饰,使人们的心情愉悦,为世界添一份绚丽。
物如此,人亦如此。
有才华的人为民办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为国家培养人才,桃李满天下,清洁工为人们打扫街道……这一切,甚至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为世界添了一份绚丽,因为他们付出过。
为世界添一份绚丽,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物也都有自己的特性,但若是一直隐藏,留着自己慢慢欣赏,最终也会成为墙角一堆无人注意的细沙,随风而逝。
山石体肤糙砺,棱角分明,血性方刚,它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所以它展现了自然的粗犷,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卵石体肤平滑,肌理莹润,是不可多得的饰品,它成了各种物体的装饰品,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所以它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香木存而不用,最终只是一堆废木,鲜花存而不开,最终只得枯残,同样,人们不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最终人生只是一张白纸,毫无色彩可言。
这便是“人赤裸裸地来便人赤裸裸地去”吧,怎不可悲?
为世界添一份绚丽,也是为自己的人生添辉煌。
为世界添一份绚丽,在人生的洁白的宣纸上,便可描绘自己的愿望;在蔚蓝的大海上,便可随意幻想;在湛蓝的空中,便可自由的飞翔。
山石成就了大山与峰峦,它便展现自然的粗犷,得到人们的赞扬;卵石点缀了人们的生活,它便得到人们的赞美;司马迁完成了巨著《史记》,它便得到了人们的赞颂;李杜留下了千古佳句,他们便得到人们的尊崇……有失必有得,有付出必有回报!为世界添一份绚丽,人生便多一份辉煌。
无论你是山石还是卵石,也无论你是鲜花还是小草,发挥你的优势,实现你的价值,为世界添一份绚丽.
心向山石
李奕辉
生来就爱山石,爱它的棱角分明,爱它的血性方刚,即使世俗恶语中伤,我仍叹服于它的自然粗犷,难抑心向山石之感。
山石,从来都棱角分明,血气方刚,或隐于深山之里,或登临王者之巅,一切随性而至,一切本性使然,它不受丝竹管弦的蛊惑,它超脱金陵酒家的迷情,这使它自成一派超凡隐谧之景,它可以在九千尺峰峦之上淡看世俗圆滑,独守一份刚烈。
古来贤者爱山石,中国文人是有一种山石情结的,在古代封建王朝里,天子周围从来都围着一群圆滑处世,阿谀奉承的奸佞,有大贤者往往刚正,刚正者难免受其排挤,屈原遭众女妒其峨眉,陆游一朝成名群芳妒,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于是先贤们往往借山石发出自己的怒吼:“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山石,从来都刚正不屈,敢作敢为。
项羽是一块山石,面对秦末暴政他揭竿而起,巨鹿之战破釜沉舟,誓与秦朝抗争到底;文天祥是一块山石,国破家亡,身落人手仍高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是一块山石,变法失败,决心与变法共存亡,大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山石未经雕琢,山石未经打磨,正因如此它保有了那天地形成之初的分明,不浑噩,不趋附。
山石精神有时是逆时代洪流的,但也正因为这份格格不入,才显示出它的难能可贵。
人生亦如此,在从“山石”向“卵石”,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不知是一种进化还是一种退化,凡事种种消磨了我们的棱角,纷繁百态让我们知道有一些名誉,有一些利益非“社会人”莫能得之。
于是社会上出现了高价位的注水猪肉,出现了高层次的尿素樱桃,出现了高品味的洗衣粉油条。
在社会中,我们拼命地摆脱本性,摆脱为人之初的那份刚正与分明。
相反,我们积极地消磨着本性,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做最社会的买卖,讲最社会的“真话”,想最社会的问题……
山石变卵石仍可称为石,而人生无半点杨柳色还可称为人吗?凡尘种种三更梦,世事纷繁一局棋,透过那远古的自然,倾听召唤:心向山石。
山水朝堂
回首千年,那么多读书衣袂飘飞,缓步走来。
他们或头戴纶巾,谈笑于朝堂之上;或赤足草履,闲荡于山水之间。
羽扇一指,即是半个江山,妙笔一挥,成就洒脱人生。
朝堂山水,山水朝堂。
但掩不住他们共同的身份:读书人,掩不住他们共同的理想:托起这个世界。
他们乘牛车、饮杜康、笑人间,青眼只留给知己,白眼傲扫凡尘。
在竹林潇潇风声里,在湖水潋滟波光中,魏晋七贤把才华全倒进了山水,似乎只有那渲染开去的水墨画才能成为他们人生的背景。
他们是读书人,至死捍卫着那一身风骨,洁身远避荒唐的政治、惨烈的混战。
也许,正是那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读书人精神支撑着他们傲然屹立,正是那关爱百姓、关爱生灵的读书人品质让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兵戈的指挥者。
是为了天下正道,天下太平,他们遨游在山水间。
他们着高履、执笏板、论政事,鞠躬尽瘁,夙兴夜寐。
细细的一支毛笔,凝结了毕生的智慧、毕生的忧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秋风吹落黄叶,范公还在低
吟;当老病只有孤舟,杜甫还在忧民;当雪岭阻隔壮志,韩愈又一次深情回望,回望遥远的京都,那里是他们心心挂念的朝廷,那里牵着芸芸百姓!巍峨朝堂,是他们人生的坐标。
他们是读书人,至死拖着那一身疲惫,投身官场,只为实现报国、为民的愿望。
也许,正是那心忧苍生、匡扶社稷的读书人使命支撑着他们忧劳不辍,正是那不记私利,不畏艰难的读书人品格让他们永远也迈不开逃离的步子。
是为了天下正道、天下幸福,他们奔波在朝堂间。
山石自得于一身硬骨;卵石欣然于平滑体肤,但他们都是石头,都有最坚硬的本性、最坚强的本质。
正像那些读书人,都有最坚定的信念、最执著的追求。
也许山水与朝堂,本已交融共生。
不论在哪儿,不论是谁,都是为了天下。
出世与入世,只关乎形式,无关目的。
再回首,豁然开朗,而那些先人,仿佛在天地之间,呼唤着我们,缓缓向前。
顽石或是卵石,无甚差别。
做颗不被磨圆的石子
山脚下有一条林荫小道,道上铺满着光滑整洁的鹅卵石;登上山顶,俯身而望,四周的山石奇绝突兀,棱角分明。
同处一山,同为石头,山石与卵石,你会如何选择?
我的回答是:做一颗不被磨圆的石子。
也许你会说卵石温润圆滑,有什么不好?是,卵石经受磨练,收敛锋芒没什么不好。
可是山石的那种粗犷不羁,血性方刚才是生命该有的张力。
李白的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毫不掩饰的吐露了他的心声:他不会向任何人屈服,不会被磨难磨圆。
的确,他的身边时时都有锋芒,他能让高力士脱靴,就连皇帝天子,他都不放在眼里,他的周身都是刺,他学不会向俗世低头。
倘若李白摧眉折腰去侍权贵,你还能看到他李谪仙的风采吗?
李白之后的刘禹锡也是如此。
一篇《陋室铭》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甘于贫穷,可这背后还透着一股倔劲。
他无论身居何处,不论境况如何都能自得其乐,不向困境低头。
刘禹锡一生屡遭
贬谪,在终于结束了十二年贬谪生涯后,他回到长安城吟了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句略带解嘲的诗让我看到了一个历经沉浮后虽无原先桀骜但仍旧未收起棱角的刘禹锡。
他始终是块山石,学不会顺从。
做一颗不被磨圆的石子吧。
我们不应当去学一代词帝李煜的顺从。
也许你会说那是大丈夫的能屈能伸。
可是以江山换来的苟活,于人于己又有什么意义?
在磨难面前,我们不能像那些奸佞小人一样卑躬屈膝,我们应该像《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无论多大的风浪,无论筋疲力尽,都不向困难屈服,不被失败磨圆的信念便是梦中鼓舞我们的狮子。
我们应该像屈原屈原那样,有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生命有时需要决绝。
卵石圆滑莹润,可是它没有我要的锋利。
珍珠温厚贵重,可是它没有我要的刚烈。
青花瓷细腻优雅,可是它没有我要的刚强。
我要的,是像山石那样,棱角分明,即便是永远在山头风餐露宿、默默无名,也不被磨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