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作业说明:三项作业选择其二。
一、作业一《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是选自《左传》,《古文观止》里也选了这一篇。
经典就是经典,无论过多长的岁月,只要我们重新拿起书来再读上一遍,内心仍然充满感动与温暖,对我国语言文字的温情,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只要读上几句都会油然而生。
那么读完这篇文章,你有和感悟?不少于400字,鼓励用文言文写作。
历届优秀学生作品展示:1、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吗?《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高明的说辞,历来为人称道,《古文观止》编选者评论有“……思之毛骨俱悚,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郑而且戍郑也”。
受此影响,后世多沿用此论,认为秦伯还师是因为烛之武的一篇说辞,但细究之下,我们发现远非如此。
不错,听了烛之武的说辞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这个“说”字,大有深意在焉。
秦伯为什么“说”?是烛之武一语点醒梦中人?是秦伯认为烛氏言之有理而心悦诚服?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秦伯乃春秋五霸之一,其治国安邦雄才大略,可谓一代英主,手下又有谋臣云集。
烛氏的几番道理,秦国君臣未必想不到,且通篇找不到一处秦国君臣首肯、赞赏烛氏言论的描述。
揆诸情理,烛秦之间应该有一段问答,而实际情况是烛氏一论到底,则“秦伯说”,而后“乃还”,何说之容易耶?只有一点解释,那就是:这一切都是秦伯的胸中“成竹”。
那么,他为什么高兴呢?因为,烛之武的说辞正中下怀。
烛之武深夜见秦伯,是负命而来,他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
烛氏的谦卑、明确的态度(包括对晋国)和开出的条件正与秦国利益相符,与自己的设想一致。
可以说,烛之武“夜缱而出”之前秦国撤军的大局就定下来了。
前文已经提到,秦晋围郑,各有其政治、军事目的。
试想,郑乃一弹丸小国,若真要亡郑,秦晋任何一国遣一员战将提一锐旅即可,何必晋侯、秦伯亲临,且做出“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的架式?春秋战国时代,强国常在边境大会诸候,以显示和巩固强国之威。
因此我们可以说秦伯这次围郑,目的并不是亡郑,而是一种强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是两个大国君王的会盟。
郑国在这场政治和军事斗争中,不过一枚棋子。
郑国请求秦国的庇护无疑向世人宣告了秦国的霸主地位。
而这正是秦伯梦寐以求的,这也正是他此行的目的。
再说,郑国投靠秦国这一举动,给晋国一记重拳。
晋军浩浩荡荡杀奔前来,却让秦军占尽先机,除了落得人困马乏之外,什么也没有得到。
“吾其还也”,字里行间流露出无奈和沮丧!秦伯自然心中畅意,他料定晋国不敢也不会公然跟自己作对。
高瞻远瞩,知人甚深,因此在“与郑人盟”后,留下一支驻军,班师还国,从此,郑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兵法”云,上兵伐谋。
秦不费一兵一卒,一枪一矢就得到了郑国,同时又打击了对手晋国,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双重胜利,一石二鸟,秦伯安能不“说”?因此,可以说,秦伯退军,是春秋时代诸候争霸的权谋较量的结果,不一点都是烛之武的功劳。
烛之武只是看到了秦国有统一天下的野心,秦不会帮忙让晋国强大,进而对它自己产生威胁,而秦不侵占郑对秦是有益的这些因素,对秦伯作了一个善意的提醒而已。
烛之武退秦师只是摁住了火苗,或者叫扬汤止沸,并没有熄灭火种,来个釜底抽薪。
历史和诉说对象本身都不允许他像后来的孟子那样从仁政的角度,来给秦伯上一堂提升人生境界的潇洒的思想品德课。
因为利益而联合的国家,将来也必定因为利益而分开,今天秦穆公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背弃了与秦国有着深厚友谊的晋国,反与郑国联合,他日如果有比与郑国联合更大的利益,秦国也一定会和郑国翻脸。
后面的“崤之战”的故事,刚好验证了我们的说法。
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只是一个简单的利益关系,根本没什么真正的友谊可言。
“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任何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
但是,外交关系中必须有诚信,不能因为一点利益就置道义于不顾,作出背信弃义的事情来。
生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利的追求上,应该追求更高更全的人生境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2、蜻蜓点水话人物-----读《烛之武退秦师》品春秋风云人物有研究指出《烛之武退秦师》记录行人辞令时,既表现了美的一面,又表现了虚伪、狡诈、霸气的一面。
烛之武是成功了,但同时又失败了,而且败得相当危险。
对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成功”,绝不能看作是他的外交辞令有多美,相反他在游说中自作聪明地给敌人当上了高级参谋,从而几乎给郑国带来亡国的惨祸。
细心的研究者还捕捉到了烛之武和佚之狐等人对话中的奥妙,并窥见《左传》的文学语言特色。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连用“也”“矣”“也己”几个语气词,写出了烛之武对朝廷不能重用自己的不满情绪。
而“公曰”几句,则少用语气词,表现出急促的口气。
从语气词的使用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心态的描摹是很讲究的,所谓声口毕肖是也。
除了烛之武,郑伯在危难之间也显示出“能屈能伸”的驭人艺术,郑伯的屈人语言艺术也掌握得很有分寸,不愠不火,不卑不亢。
刘大杰说《左传》“我们现在读了,还能亲切地感受到当日政治舞台的状况,和舞台人物的种种面貌动作和性情”,这精辟地概括了《左传》人物塑造的高超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物形象众多,既有国君,又有大臣和谋士。
全文仅294个字,却把《春秋》上的一句话“晋人、秦入围郑”做了全面具体的描述。
围郑缘由、军事布置、外交活动以及解围撤军,都一一交代清楚,还突出描绘了三方主要人物的关键言行。
出场人物共10人,烛之武是中心人物,着墨最多。
可也并未大肆铺写,而是着重记述他游说秦伯,用了125个字,接近全文的一半。
佚之狐的荐举、郑伯的致歉,都只是铺垫,用简笔勾勒写。
围晋的主谋是晋文公,撤军时多写了几笔。
秦穆公则不做重点描述。
子犯仅仅是晋文公的陪衬。
祀子三将戍郑,是下文伏笔,这里只交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士”阶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中很多虽然社会地位低,但对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们身上都有那种为国为民的无畏的“士人精神”,为了理想英勇献身的精神。
此种群像分析符合时代特点。
烛之武作为主要人物备受研究者关注。
周振甫认为:“烛之武听了郑文公的话,就去了,表现了其爱国心。
从利害关系打动秦穆公,显出他的智慧学识和辩才。
”有研究者将烛之武和触龙比较,指出本文塑造了一个不计前嫌、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形象。
用语言描写突出了烛之武的不卑不亢、张弛有度;用细节描写与侧面衬托,表现了他“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超人智慧。
这种通过比较法得出的结论富有新意。
很多人往往把退秦师的功劳算在烛之武身上,而忽略了佚之狐。
其实他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描写他的文字仅有14个,但蕴含很多内容:“师必退”表明他是一个具有军事智慧的预言家,“见秦君”表明他是在复杂斗争形势下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决策者,从“使烛之武”看出他是一个积极主张进行政治对话的政治家。
这个研究关注到了次要人物的性格和重要作用。
晋文公也是一个重要人物。
“他不肯去攻击秦军,做了多方面的考虑,是有识见的君主。
”他乘人之危的不义之举固然会招致非议,烛之武的巧言退敌也功不可没,兵戎相见的几方战事最终没有爆发。
这虽然主要归功于烛之武如簧的巧舌,但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晋文公的为人品性和非凡的君王气度。
他有知恩必报的仁者气度、谙熟韬略的武者风采,更有求同存异的智者典范。
3、探幽微人物内心品经典语言内涵-----读《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的老成、善于公关与战略眼光。
烛之武在年轻时不受重视,应该说佚之狐的推荐好不容易使他有了一个施展能力的舞台和空间,按理应该很急切,至少也应该很高兴的接受任务,因为他有这个能力,有把握完成这一艰巨的使命。
无能为也矣,“无能为”,暗含了想“为”而无法“为”,表明了他有建功立业的愿望。
可他表现出来的却是以退为近。
他抓住郑伯别无他法的心理,说出了“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当然,这固然有抱怨的意思在里边,但如果我们设想他当时的情景和后边的实际效果,我们认为,不排除有如下可能:①试探郑伯是否真心想起用自己,是病急乱投医,还是死马当活马医,还是只是想了解一下是否有好的计策;②借机抬高身价,博取更多的资源或利益;③为了争取全权授权,以使在与秦伯谈判时有利于随机应变处理。
事实证明,他从郑伯那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权力。
他可以答应向秦称臣,可以和秦国订立盟约。
当然郑伯说服他也很有一套,先是放下国君的面子主动道歉,再是晓以厉害,覆巢之下无完卵,“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纵然郑公不善言辞,只要给了他行使权利的必然条件,我相信,烛之武仍然会成行,因为他的言语中隐有建功立业的想法和愿望,因为他处在一个邦国多难的时代,也因为他的时代崇尚苏秦、张仪般的人物。
烛之武的老成还可以从夜缒而出可以看出。
从交战方的地形图可见,秦晋军队并非围着郑国都城,可是他仍然夜缒而出,可见其考虑之周,国家开战,难免有晋国的细作徘徊于国都,如果处理不慎,极有可能被重耳知道,不管是劫杀还是呵令秦国停止接见或“忠告”,纵令其有经天纬地之才,恐怕也回天乏术。
烛之武的善于公关和强的执行力,在见秦伯的时候表现得最为充分。
他抓住国家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决定的这个原则,利用秦晋联盟之间的脆弱点,并以无形的力量,攻取了这个脆点。
从课文行文前边我们不难看出秦晋联盟的脆弱性。
驻军态势表明了晋军驻扎在函陵,处于秦军氾南的西边,按正常的行军布阵来说,秦国驻军应该和晋国换位。
因为离秦国越远,而且中间还夹着一个支晋国军队,不方便秦军粮草补给和人员控制交流。
换句话说,晋军的布防本来就留了一手,防着秦军,他们并非真心铁杆联盟。
从师出有名来看,仅因为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就出兵,理由总觉得有点单薄和牵强,这个出兵口号不具有号召力,很难凝聚成强大的力量。
烛之武洞察到了这种矛盾。
选择秦国作为突破口。
在敌我矛盾中,主要矛盾是晋郑矛盾,相对更难解决。
而秦郑则不然,秦郑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利益,在国家利益方面,二者有竞合的地方。
烛之武先是假设秦晋联盟攻取郑国成功,其结果是秦国与郑国因并不接壤,管理不便;晋军作为联军主力,分享胜利果实时一定要多一些,从实力增长速度来看,明显对晋更有利。
这样站在秦国的立场和角度帮助秦穆公分析,使其感到用兵无利可图。
接着烛之武许以利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其外交辞令暗含称臣之意,让秦觉得无须通过战争就可达到战争的目的,加兵于郑之心顿减。
然后翻出陈年老帐,“许君焦、瑕”二地未予兑现,这本来发生在公元前651年重耳上届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当然晋文公回国前为了借重秦军,也重申了此事),表明晋国无国家信用,有可能现在答应共分胜利果实之事都落不到实处,更是让秦伯心灰意冷。
最后,烛之武站在战略高度看待秦晋关系,祭出杀手锏,“夫晋,何厌之有?”,表明秦国可能沦为晋国称霸的下一个征服目标,秦穆公果然被击中要害,不由自主的走进了烛之武的计策之内,进而同意背弃与晋的盟约,转而与郑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