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文档2篇

当前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文档2篇

当前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文档2篇Research Report on current education situation编订:JinTai College当前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文档2篇小泰温馨提示: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

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

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当前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文档2、篇章2:特殊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文档篇章1:当前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文档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使更多的孩子(包括农村)可以走进课堂,享受被教育的权利。

他们在接受科学知识、人文教育的同时,也享受着德育、美育、体育的熏陶。

九年义务教育的优势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值得肯定的,但我所见到的一些教育现象,却让我产生了些许担忧。

一、中小学教材的设计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抵触,使其产生厌学情绪。

我国的教材普遍偏难,且有些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离,让学生只能一味的接受抽象的理论而得不到真切的感性认识。

对于童心未泯,好奇心极强的孩子们来说,这无疑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

因为不感兴趣,才学不好,因为学不好,就更不感兴趣。

这种恶性循环,是相当可怕的。

二、由于一些社会因素——离婚率快速增长,导致单亲家庭成为社会中不可小视的一分子。

一个残缺的家庭很难造就一个孩子健康完整的性格。

这些孩子缺少关爱,性格怪异不合群,自卑自闭,有些甚至仇视社会和他人。

所以,他们将心里的需要寄于网络,寄于虚拟世界,迷恋其中,不能自拔,从而导致逃学,甚至小偷小摸。

我带的那个班里,就有一名出自单亲家庭的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屡教不改。

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的权力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只能惋惜与无奈。

他们是需要关爱的,尤其是来自父母的。

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而不是一味地对这些孩子指责甚至放弃。

三、多年以来形成的以分数衡量学生的现象仍然大行其道。

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取消了排名制度,但在很多教师心中自有一本帐。

而这个帐本潜移默化地支配着他们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

对成绩好的学生,百般宠爱,甚至到了溢于言表的程度;对成绩差的学生,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棍棒相加。

这样的“因材施教”将学生不可挽回地推向了两极。

所谓的好学生得到宠爱,更加奋蹄;所谓的差学生受到伤害,愈加自弃。

这样的育人方法,难道不值得反省吗?!四、我国的中小学都存在编班人数过多的现象。

有时一个班能达到六七十人。

这样一个庞大的班级怎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学生而言,几十个人挤在一间小教室里,难免互相影响,听课质量不能保证;对教师而言,一个人要把精力分散在几十个人身上是不现实的,势必有偏有倚,对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向国外学习,实行小班制,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师教得专注,学生听得认真。

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

关爱学生,关爱教师,就是关爱祖国的明天。

五、在学制的安排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基本取消了留级制度,将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到底。

对于一些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而言,旧知识还没真正消化又要接受新知识,新压陈,陈压新,痛苦不堪。

而且,这样的制度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加压,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

我认为,客观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决定留级还是升级,是完全必要的。

这也正是我党坚持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在倾全国之力搞教育的大环境下,忽视学生的客观情况和感受,而只是把眼光盯在升学率的浮华表面上,还一路高唱“一切为了学生”,难道不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吗?以上若干问题是我实习期间观察、思考、关注的问题。

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我才愈发感到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性和可塑性。

你可以通过它改变许多孩子一生的命运,也可能会因为一个不慎毁了一个孩子的前途。

然而,无论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方法,还是国家的教育体制,都存在很大的超越空间。

至于能否超越,如何超越,应是国家和教育工作者都应潜心钻研和追求的目标。

国家应针对我国的教育现状,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甩开历史的包袱,勇于和善于改革目前尚不完善的教育体制,同时还要在教育经费上加大投入。

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本人,这个战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的灵魂人物,则应尽自己最大努力改善周围的不良教育现象,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关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

这也正是我的愿望以及我的目标。

篇章2:特殊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在人类尚无法根本控制残疾的当今社会里,总有约5%的人或早或晚逃脱不了残疾的怪圈,天赋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之人权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而教育则是残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我区的特殊教育办学现状虽然我区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在初步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特教辅读班为辅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

目前我区6-18岁共有智力残疾人数240人,有68人于特教辅读班就读,其余的270人分布于我区的各所中小学校随班就读,智力残疾生入学率达到95%以上。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为使我区在XX年年实现高水平、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保障社会弱势群体中的残疾儿童有一个适合他们的就学环境的,完善我区特教工作,保证“听残、视残、智残”三类残疾适龄人口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

在区教文体局的高度重视下,加大力度,投入大量资金,筹办特殊教育辅读班。

改变了大部分智障儿童因为条件限制,都在原有学校随班就读的局面。

这是大势所趋,是为民办实事的一大举措。

现在各镇中心校都开办了特教辅读班,主要招收重度智力残疾学生。

而xxx小学辅读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办的,现在共有生数18人,配有4名教师。

独立开办于新店镇湖头村的原有校舍,校舍宽敞,各种特教教学设备基本齐全。

辅读班的开办,使我区在XX年年实现高水平、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巩固“双高普九”成果,推进“跨世纪工程”实施,搞好特殊教育,是我们以后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

1、对特殊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在发展特殊教育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

政府对特殊教育投入不够,师资力量薄弱,特殊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家长的认识不到位,“随班混读”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虽然各个特教辅读班和随班就读已经开办得有声有色,但是教师对特殊教育的认识还止于看住孩子,不让孩子随便乱跑的思想意识而已。

全区5个特教辅读班,每个辅读班十几人,规模不大。

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资金的投入、师资的配备、各种特殊教育设备的添置,都应一一到位。

五个辅读班,每个辅读班基本配备4个老师,一共有20多个老师,还有一些后勤人员的聘请也应到位。

每个辅读班一套特殊教育器材(蒙台梭利训练器材、感统训练器材),一套5万,五个辅读班就25万。

辅读班的学生人数不多,但是政府对辅读班的投入资金相对于普通学校教育投入来讲是一笔庞大的支出,这但是这笔资金分散到各个辅读班,又显得投入不足。

由于翔安区地域较为广阔,智力残疾学生的分布也较为广。

虽说各辅读班在于各中心校,地域处于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

但是对于残疾学生的上学、放学安全问题还是成了辅读班办学的一个瓶颈。

各残疾生大多需要家属陪伴上学,乘车或雇摩托车到学校需时间半个多小时,所以现在各辅读班采取学校教师接送。

条件好的聘请汽车专程接送,路程需要一个多小时。

残疾生分布较广的雇请摩的接送残疾学生上下学。

增加特教教师的工作量这事是小,重要的是接送学生路上的安全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从家长手中接到学生,这责任就应该属于学校的,万一路上出了意外,谁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部分路途近的,家长自己接送,但是,这就形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局面,对于智障儿童的系统性、规范性接受教育成了问题。

现在各辅读班的教师多为普通小学转岗教师,特教辅读班的教学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

虽然上级已经组织了不少的理论实践培训,但是对于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还只是杯水车薪,老师也非常尽力地做好辅读班的工作,成效还是非常低。

还有教师的特殊教育岗位编制、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师的补贴等都是教师期待解决的问题,不要让这些问题成为扼制我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三、我区特殊教育的发展策略1、特殊教育资源的重新优化组合。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是“以大量附设在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

国家也提出了:“在每一个人口超过30万的县区都设立特殊教育学校,让残疾儿童也能够象健全儿童一样就近入学”的要求。

这就让我区办一所特殊学校有了政策依据。

我区应建立一所特殊学校,将现有的辅读班资源进行整合,主要招收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和听力残疾学生。

学校采取寄宿式管理,学生上下学由家长自行接送,学生减少了在路上的时间,路上安全隐患相对比较小。

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所有轻度残疾儿童少年均就近进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在办学层次上由义务教育向早期干预(即学前康复)和中等教育两端延伸,在教学内容上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并在初中重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将逐步成为我区特殊教育的文化教育、职业教育、康复教育、教育科研、师资培训、随班就读巡回指导中心。

2、加大投入,建立有力的特殊教育经济后盾特殊教育因为需要“特别的课程,特别的教材,特别的师资,特别的设备”,在投入方面自然比普通教育要大得多。

《残疾人教育条例》(1994年国务院颁发)第44条规定:“残疾人教育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并随着教育事业费的增加而逐步增加。

”如何贯彻落实国务院精神,多渠道筹措经费,是我区当前发展特殊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特殊教育经费可以由财政、民政、残联等部门共同承担。

政府财政主要负责特教学校教职工的工资、福利、津贴、学生公用经费、随班就读教师的补贴、办学条件的改善等,应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确保经费落实。

民政每年分别从事业费、社会有奖募捐和残疾人基金中安排一定数量的经费作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专项救助款,对家庭经济困难在读残疾学生根据困难程度分别给予一定补助。

同时,各级希望工程也应将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少年纳入救助范围。

3、培训师资,建立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特教学校应招收有特殊教育专业的专职教师担任特殊教育的教学,这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自培方式进行培训。

转岗教师和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普师,比较少接触过特殊教育,加上各年级随班就读学生不能固定,每个教师都有可能遇上随班就读学生,因此这部分教师培训的面多量广,任务十分艰巨,应是当前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重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