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4阶段
(二)五四运动口号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 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 动。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还 我 青 岛 拒 绝 在 和 约 上 签 字 废 除 二 十 一 条
(三) .经过
时间
第一 阶段 第二 阶段
1919年 5月4日起 6月5日 起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北京 学生
罢课 三罢斗争
罢免 拒绝
4.(2013广东高考题)20世纪30年代前 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 同翻地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 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 的表现有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5.(2014海南高考题)周恩来曾回忆说 :“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 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 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 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 ,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 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2、高潮: 北伐战争
整编国民革命军; 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1)目的: (2)对象: (3)结果:①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②国民政府中心由广州迁到武汉 ③推动工农运动的高涨
3、失败:
3、国民革命失败 (1)标志: ①四一二政变
②七一五政变
国共合作破裂, 国民大革命失败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2)原因: 陈独秀犯右倾错误,放弃革命 主观:领导权。 掌握革命领导权、掌握革命武装 (3)教训:
(1)内涵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成功实践: ①粉碎了敌人三次“围剿” ② 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时间、地点 意义:标志着国内两大政权对峙
三、长征
1、原因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的发展
2、经过
1934年10月瑞金
1936年10月 甘肃会宁会师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
人民终于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2、经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取得较快发
展;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解放战争 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3、思想:①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
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②毛泽东思想形成并不断发展成熟。
3.(2016全国卷II)29.1930年,鄂豫皖 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 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 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 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一)前提:国共合作
1、条件: ①工人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
②敌人力量的强大 ③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政党,孙中山欢迎 ④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 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
广州
3、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 4、意义: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三、国民革命运动: (二)经过: 1、兴起: 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
考点范围
考查角度
(2011· 课标全国, 30.) 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的比较
(2012· 课标全国,41)评析近代“冲击—反应”模式: 五四运动; (2012· 课标全国, 31. ) 俄国暴力革命与中国社会改造 之路
题型与分值
选择题:4分
非选择题:3分 选择题:4分 选择题:4分 非选择题,12分 选择题:4分 选择题:4分
1(2011全国卷30题).甲午战争后的 “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 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 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2.(2015全国卷29题).《申报》“时评” 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 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 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 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 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3.(2011广东高考).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 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表1所 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南昌起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北伐战争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的发表
4.(2015广东高考)..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 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 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 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 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 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这 些“事实”都发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
三、长征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3、遵义会议 (1)内 容 ①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
③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2)意义:
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③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
(五)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
名称
旧民主 主义革 命
性质
资 产 阶 级 民 主 革 命
领导 指导 奋斗 群众 任务 阶级 思想 目标 基础
缺乏
新民主 主义革 命
反 帝 反 封 建
资产 三民 资本 阶级 主义 主义 无产 阶级 马克 社会 思主 主义 义
6.(2015天津高考题)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 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 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 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 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 的地主富农手中,中 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 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 消灭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选择题:4分
下一页
2、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
1、命题重点:在模块知识上以必修一抗日战争、五四 运动、国共十年对峙( “左倾”错误)为考查重点;其中抗日 战争为高频考点 2、命题形式:常以文字材料为史料加以呈现,考查提 取信息解决论证问题的能力,以选择题为主、主观题 为辅,思维能力考查的力度大。 3、在全国卷1高考中五年没有考过的考点:;民族资 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 想、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 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 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根据材料,分析日本20世纪30年代以来侵华的原因。 材料一:一九二七年四月,田中义一任日本内阁首 相,他在给日本天皇的秘密奏折中说:“唯欲征服支那, 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大陆政策” 的延续
工人 上海 阶级 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释放 中国无产阶级
从此登上政治 的舞台
(四)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
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特点(各阶层作用):
青年学生——先锋 先进的知识分子——领导 3、意义:1)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 提供了条件 工人阶级——主力军
2)标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群众 基础 人民 群众 广泛 参与
问题探究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它的性质怎么可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呢?
二、中共诞生:
1、条件:
1)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3)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广泛建立。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 2)地点: 3)内容:通过了党纲;确定了党的名称;确定了 党的奋斗目标;决定了今后党的中心工作; 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 3、意义: 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2012 [政治· 15] 国民革 命与北 伐战争 [政治· 16] 毛泽东 思想与 井冈山 道路
201 2014 3 [政 治· 16] 30 年 代 党 内 左 倾 错 误 表 现 [文 化· 17] 毛泽 东思 想-新 民主 主义 论
2015 [政治 •15] 国民 革命 与三 大政 策 [文 化· 38] 近代 中国 社会 变迁
(2)内容
二、土地革命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选举新的重要领导机构——临时中央 政治局; ③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 党统治的总方针。 ④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意义 给共产党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土地革命
2、秋收起义 • • • • 时间:1927年9月 领导人:毛泽东 目标:攻占长沙 结果: 退兵文家市, 三湾改编, 进军井冈山。
政治文明
(2013· 课标全国,30) 1928中共六大城市中心革命模式
(2014· 课标全国I, 41.抗日战争书目修改及理由 (2015课标全国I ,30.) 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 (2015课标全国I ,29.)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2016课标全国I ,29.) ,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
传名词正误表》 经济文明 思想文明
二轮复习中国Biblioteka 代史阶段特征政治史实
经济史实 文化史实
练习巩固
退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2.国共十年对峙 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解放战争 5、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6、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