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实验-guan

第十一章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实验-guan

第十一章渔业资源生物学与渔场学实验实验一鱼类生物学测定一、目的要求通过对几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测定,了解和掌握渔业资源生物学调查的几项测定技术标准,为渔业资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材料小黄鱼,白姑鱼,带鱼,海鳗,鲐鱼,兰圆鯵,鲳鱼等。

三、实验工具量鱼板、两脚规、刺孔蜡纸、刺孔针、镊子、剪刀等。

四、实验内容1、取样(1)由于调查的目的和要求不同,取样分随机取样和选择取样两种。

我们通常采用随机取样进行测定工作。

(2)研究群体组成的样品,一般每次取样数量为100尾。

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项目的不同,取样数量可适当增加或减少,以能反映整个群体的特征为原则。

(3)做好野外采样记录,包括样品的捕捞日期、地点、使用的渔具和网获量等。

(4)在进行生物学测定之前,先把样品进行编号和登记,并做好测定项目的记录工作。

(5)样品以取自拖网、围网、定置网、钓具等对鱼体大小无选择性的渔具为宜。

(6)样品应保持新鲜完整,不宜选择腐烂、残损或严重变型的鱼体作为样品。

2、测量鱼体的长度(单位:毫米)(图11-1、图11-2、11-3)(1)全长—自吻至尾鳍末端(2)体长—自吻端至尾椎骨末端(3)叉长-自吻端至尾叉(4)肛长—自吻端至肛门前缘对不同鱼类,其测量鱼体长度的方法不同。

对某些下腭稍突出的鱼类,如鳓鱼、海鳗、带鱼等,测量长度自下腭前端开始,记录时应注明。

全长一般用在辅助观测,不作统计分析之用,唯鳎鱼以全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凡尾椎骨末端易于观察的鱼类,如石首鱼科的大黄鱼、白姑鱼、黄姑鱼和鲷类、鲽类等应以体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凡尾叉明显的鱼类,如太平洋鲱、沙丁鱼、鳓、青鳞鱼、鯷、黄鲫、竹筴鱼、兰圆鯵、鮐、马鲛鱼、鲳鱼、舵、鰹等,应以叉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凡尾鳍、尾椎骨不易测量的鱼类,如鲨鱼、海鳗、带鱼等应以肛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至于鱈、魟类等以体盘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进行鱼体长度测量时,应使鱼体及尾鳍自然伸直,平置于量鱼板上,将口闭合,吻(或下腭前端)紧贴垂直档板,然后测量。

326图11-1 鳐类形态术语说明图图11-2 鱼类形态术语说明图327图11-3 鲨鱼类形态术语说明图3、测量鱼体的重量(单位:克)(1)体重—在没有除去内脏之前的鱼体总重量。

(2)纯体重(净重)—除去整个内脏(包括性腺、鳔、胃肠和体腔内的脂肪等)的鱼体重量。

4、性别鉴定鉴定性别时应将鱼体剖开,目测鉴别出雌性(♀)和雄性(♂)。

对于性腺尚未发育,目测不能辨认出雌、雄的幼年鱼,则不分雌雄。

5、蜡纸刺孔为了解和掌握鱼类渔获物的长度组成而进行大数量(一般为100尾以上)的长度测定,一般采用蜡纸刺孔方法,以便收集大数量的体长,或叉长(肛长)的长度组成资料。

同时称出其样品的总产量,并求得渔获物的平均重量。

五、作业按测定结果,填写表11-1的内容。

按以下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表11-1 鱼体生物学测定项目编号鱼名全长体长叉长肛长体重纯重性别备注3281,绘制体长和体重组成分布图,计算平均体长和体重,以及优势体长和体重及其比重;2,用W=aL b关系式来建立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并绘制关系图。

329实验二鱼类种群测定一、目的要求通过对鱼体形态特征的量度和分节特征的数量计数,以及资料整理,要求掌握鉴定鱼类种群的形态学鉴定基本工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白姑鱼三、实验工具解剖盘、量鱼板、两脚规、解剖刀、剪刀、镊子、袖珍电子计算器、记录表格等。

四、实验内容首先把白姑鱼按采集日期、渔区、网具以及网获量等进行编号。

在进行量度和计数时力求准确,现将实验顺序叙述如下:1、形态特征的量度(单位:毫米)(1)体长-自吻端至尾椎骨末端。

(2)头长-自吻端到鳃盖骨后缘或鳃孔的前缘。

(3)吻长-自上颚到眼的前缘,如两眼在一平面上者,以上限为准。

(4)眼径-与体轴平行的眼睛的中线距离。

(5)眼后头长-眼睛中线的后缘到鳃盖骨末或鳃孔的前缘。

(6)上颚长-吻端至上颚骨后缘的距离。

(7)体高-背腹间最大的垂直距离。

(8)尾柄高-为尾柄的最小垂直距离。

(9)尾柄长-自臀鳍的基部后缘到最后一节脊椎骨末端。

(10)胸鳍长-胸鳍上缘基部至最长鳍条。

(11)腹鳍长-腹鳍上缘基部至最长鳍条。

(12)背鳍后长-自背鳍基部后缘到最后一节脊椎骨末端。

(13)分别测出自吻至背鳍、胸鳍、腹鳍各起点之间的距离。

(14)背鳍基长和臀鳍基长。

2、分节特征的计数:(1)背鳍鳍棘数和鳍条数(2)臀鳍鳍条数(3)左侧鳍鳍条数(4)左侧上下鳃弓的鳃耙数(5)左侧鳍枝数(6)幽门盲囊数(7)体脊椎骨数和尾脊椎骨数(8)尾鳍鳍条数五、实验要求(1)种群鉴定工作要求较高的准确性,形态量度由于人为的误差实属难免,在条件许可时,量度应由独立2人负责,若测量值相差在5%以内,则计算平均值;若测量值相差在5%以330331上,则重复测量。

(2)量度的误差不得超过2mm ,计数要求98-100%的准确性。

(3)在计数鳍条时,可在每10条处划破鳍膜作为标记,以便复查,在石首鱼科中最后一个鳍条往往基部新开始分叉,计数时很易发生差错,因此在遇到疑问时需要解剖支鳍骨才能决定。

(4)在上鳃耙起点处的鳃耙甚小,故计数对要特别注意。

(5)每三人为一个小组,每组测定10个标本。

六、资料整理经过计数和测量之后,只得到一些彼此分散的数值,因此必须采用统计学的方法,经过归纳整理、比较分析之后,才能看出各个群体的特征。

最常用的统计数值如下: 1,差异系数(C.D )2121.S S M M D C --=式中:M 1和M 2分别表示两个种群特征计量的平均值。

S 1和S 2为标准差。

按照划分亚种75%的法则(Mayret 等,1953)。

若C.D>1.28表示差异达到亚种水平;C.D<1.28属于种群间的差异。

2,均数差异显著性(M diff ) 2112222121m n n m n n M M M diff +-=式中:M 1和M 2表示两个种群特征计量的平均值; m 1、m 2为均数误差;n 1、n 2为两个种群特征的样品数。

根据统计学概率论原理,若平均数差异标准差大于3,则说明两个样品在该指标上差异显著,并判断可能为不同的种群。

若小于3,则说明无显著差异,即是从该指标分析两个样品没有成为不同单位群体的特征。

七、作业每小组作统计表格一份,要求记录正确,演算无误。

表11-2 白姑鱼分节特征统计表表11-3 白姑鱼形态特征的量度统计表要求撰写实验报告一份。

对表11-2和11-3中的分节特征和形态特征进行统计,分别计算不同组间的差异系数(C.D)和均数差异显著性(Mdiff),以确定不同组间是否存在种群差异。

332实验三鳞片的年轮特征一、目的要求在观察硬骨鱼类鳞片的形态、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经济鱼类中常见的年轮类型和环片特征,为研究鱼类的年龄与生长、寿命与初次性成熟群体的年龄组成等打下了基础。

二、实险材料鲚(太平洋鲚),兰园鯵,小黄鱼,白姑鱼,蛇鯔,真鲷,鲈鱼等的鳞片。

三、实验工具放大镜、解剖镜、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等。

四、实验内容1、鳞片的收集。

鱼类的鳞片,一般采自第一背鳍下面,侧线上方10-20片(因为这个部位的鳞片较完整),若这部位的鳞片已脱落,可取胸鳍复盖处的鳞片。

从鳞囊中取下的鳞片,夹放在不带粘性的纸制鳞片袋中,并作好长度、体重、性别、捕捞地点、时间和捕获渔具等记录,以备鉴定年龄时参考。

2、鳞片的处理。

鉴定年龄用的鳞片,可用温水或加入少量氢氧化钠(NaOH)用牙刷或纱布洗涤附着粘液后擦干,便可以观察,并将鳞片封入两片玻璃中间编号保存。

3、鳞片染色。

将洗涤后的鳞片,用鉴定细菌的墨水加甘油揉磨后,渗干鳞片上,盖以玻片,轮绞可清显出,或将鳞片浸入5%的硝酸银(AgNO3)液中,曝于日光然后用水洗涤轮绞处染上褐墨色。

大型鳞片可用焦性没食子酸染色;小型鳞片可用苦味酸、红色素染色,这样就能使环片显示更清晰。

4、年轮的形态和标志研究鱼类的年龄,必须先知道鳞片上年轮的形成和标志。

通常鱼类鳞片上每年形成一个年轮,年轮是测定年龄的重要依据。

由于生长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鳞片上形成宽疏和窄密不同的同心圈环片(轮纹)。

一般认为紧密的环片代表秋冬季生长缓慢期,宽疏的环片代表春夏季生长迅速期。

鳞片轮纹除隆起线和年轮外,尚有产卵轮、付轮、幼轮等。

(1)产卵轮。

由于生殖作用而形成的轮纹,它与其它未成熟时期所形威的年轮在外轮在外形上是不同的。

产卵轮在鲑鱼中很明显,由于生殖期间鳞片外形(边缘)受折断和损伤很厉害,在生殖之后,继续生长出新的鳞片,而在产卵期间却留下痕迹,这种鳞片称为产卵轮。

(2)付轮。

付轮的形成原因是由于生长起了非周期性变化,如生长中偶然发生阻滞,或在迅速的生长过程中,突然被缓慢的生长历代替,一般在淡水鱼类中较常发生。

(3)幼轮。

也是付轮之一,位于第一个年带内离鳞片中心不远的地方,幼轮均出现于当年生的鱼体,即鱼在第一年的生命中,有时也称它为“零轮”。

(4)再生鳞。

由于机械的损伤,影响鱼体上个别鳞片的脱落后,以原来的位置上长出的新鳞片。

我们不采用这种鳞片鉴定年轮,应当弃去(这种鳞片无鳞焦以及中心部环片不清楚)。

(5)鳞片的观察方法①观察不同鱼种的鳞片时,首先应判明鳞片上的基本结构—鳞焦、环片、辐射沟以及前区、后区、侧区的部位,然后自中心开始逐步向四周扩散状的观察环片的疏、密相同排列。

333②查定鱼年龄时,必须认真观察有代表性的鳞片特征,最好还观察采自鱼体其他部位的鳞片,并进行相互比较分析,最后才能确切的判别出年龄来。

最好方法可以直接以饲养的鱼体上判明。

③观察时视野大小须以看到整个鳞相的全貌为准,依据鱼种不同和鳞片大小,其放大倍数一艘采用8-25倍或更高倍数进行观察。

④查定环片的性状或排列式时,必须视鳞片大小、厚薄、环片粗细以及间隔疏密,对光线强弱而作相应调节。

必要时可用不同光源(入射或避射的光照)作比较,以使环片或每轮显示得更清晰。

五、实验步骤观察下列几种常见鱼类的鳞片标本。

1,鲱鱼。

属鲱型鳞,鳞片较薄,近圆形。

辐射沟不是从中心到边缘,而是从居中的那半径(中轴)出发,两边的辐射沟前后平行。

环片依中轴为基线,呈辐射状排列。

年轮以明亮带显示,明亮带与鳞缘平行,其明亮带由于环片的中断而显得突出。

年轮在鳞片前区和侧区处更为显著。

鲱型鳞主要为鲱科鱼类所有,常见的鱼类除太平洋鲱外,还有鲥、鳓、刀鲚、风鲚等。

2,大麻哈鱼。

属鲑、鳟型鳞。

鳞片近圆形。

以鳞焦为中心,由粗的环片形成同心圈。

鳞的前区和后区不甚明显。

环片的间隔有疏有密,两者彼此交替排列。

这种环片排列的粗疏部分就是生长带,狭窄部分为休止带。

鲑鳟型鳞片为鲑科鱼类所具有,其次黄盖鲽等许多鱼类也有。

3,鱈鱼。

属鳕型鳞,鳞片小,呈椭圆形。

每一环片是单个细胞的产物,环片呈“小枕”状,在鳞片上沿着园周排列着,辐射沟极发达,满布四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