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及措施3篇第一篇1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1)在思想上给予社会实践学生到位的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实践的学生提供生活上、工作上的保障,而且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的同学有畏难情绪,感觉社会实践太苦太累,这时我就要到宿舍找这些同学促膝谈心,向他们讲清现在的苦与累都是为了学业和以后的前途,引导学生树立毅力和竞争意识,用一起下厂的先进同学的实例启发、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帮助大多数同学坚定社会实践的信念。
(2)要扮演好学校、企业、家长的联络者角色我在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的协调、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实习过程是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则是学校、企业、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桥梁。
(3)要建立学生管理组织机构,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周末组织爱部分的同学打篮球,打乒乓球,去公园踏青,放松身心,联络感情。
2对于即将面临社会实践学生几点小小的建议1)在社会实践中要善于和别人沟通(主要是组长、领班和部门助理)。
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和磨练。
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
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2)在社会实践中要有自信。
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努力和肯定。
在多次和企业的人群接触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
你没有社会实践工作经验也没相关系。
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
社会实践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3)在社会实践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
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社会实践的时候,自己就害怕了。
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
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
我个人认为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
”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了这些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
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社会。
有勇气面对才是战胜困难的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总的来说,学生的教学实践之旅,对学生来说,收获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对我而言,也是一次极其宝贵的经历,它丰富我的阅历,开拓了我的视野,必将在我未来的工作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通过开展这次社会实践工作,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
这在无形中使他们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增强了他们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第二篇一、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的误区误区一、社会实践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
虽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是那么多年轻的大学生在假期一下子涌入社会,面对社会提供的有限的实践资源和机会,他们如何才能受到教育、增长才干、作出贡献在目前确实还是个问题。
很多单位出于安全等原因拒绝提供大学生实践的机会,这使很多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并不被社会接纳进行实践,而是学校要求他们去社会实践的。
因而产生消极对待社会实践的心理。
误区二、社会实践是搞形式主义。
社会实践工作往往以落实团中央、团省委的任务为首要目的,由高校里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队伍来落实。
因为缺少其他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很多高校的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往往为了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
加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贯任务繁重,不能保证辅导员有充足的精力去对全过程进行检查指导,因而容易导致社会实践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始,草草率率地结束。
另外,各级组织对社会实践成果的考核都涉及到媒体宣传的效果和力度,这就导致了轻过程重结果的实践模式。
很多大学生到一个地方开展实践活动,事情不一定做好但照片一定会拍好,甚至活动还无进展,媒体的宣传报道已经出来了。
这些都给大学生留下了社会实践是搞形式主义的印象。
误区三、社会实践考核可以随便应付。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也即保证社会实践的参与率,一般高校会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字数、格式提交社会实践报告。
有些高校形成了更为周全的考核体系,还要求学生提供若干篇的社会实践日记、活动图片等。
这样的考核方式类似于书面作业,我们的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是在作业堆里长大的,面对这样的考核方式即心存抵触又善于应付。
很多学生在老师通知交实践报告时才开始参考同学或者网络着手去写。
而高校辅导员人手紧任务重,要想一一甄别报告内容虚实并给出合理成绩是相当困难的,通常只要报告或者日记的字数、内容看起来大差不差就准予通过。
这就给学生留下考核可以随便应付的印象。
二、认识误区产生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的分析(一)认识误区产生的原因。
误区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学校对社会实践意义的宣传教育不到位、指导不给力。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手紧张、任务繁重的背景下,社会实践的任务性重于教育性,为了完成上级团组织的任务而布置落实,有动员、有宣传、有总结即是完成任务,往往忽略了前期的宣传教育,导致大学生也是以完成任务的态度对待实践,而很少思考社会实践的意义。
加之现代大学生迫于就业的压力,往往利用假期复习考研或参与各类技能培训等,往往主观上也回避社会实践。
其次是实践资源有限且形式缺少创新性。
每逢寒暑假,全国各地千万以上数量的大学生涌入社会按学校的要求参加社会实践,而社会根本满足不了如此规模的需求。
所以,尽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将实践内容分为实践教学、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等七大类,归纳为科技文化“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形式,但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以这些形式去进行实践可做的事十分有限。
刘有升的调查研究就显示90.4%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情况不满意。
再次各级组织对实践考核方式不够公平公正。
因为学生的实践是在节假日开展,对非集体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无法准确考核。
而学校受制于人力、财力,组织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集体实践的规模又很有限。
另外,对未纳入教学计划体系的考核多由辅导员进行,不过他们没有充足的精力和能力辨识所有学生实践报告的真伪,即无法公平公正给出实践成绩。
上级团组织对高校团组织社会实践的考核亦是依据高校提的供汇报材料及媒体宣传的证明等,这种形式上的考核同样不能给各高校一个公平公正的成绩。
(二)认识误区形成之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影响社会实践的活动成效。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误区一旦形成,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往往置之不顾,并最终将本该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不能实现期望的成效。
其次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以来最为特殊的阶段,既要对中小学十几年基础知识学习进行总结应用,又要为走上社会打基础谋规划。
所以,大学生会对种种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地思考,持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高校也致力于在这个时期将大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健康人格的青年。
我们国家尚处于转型期,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习气都会渗透进校园,冲击着青年学生不够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社会实践本是引导学生适度社会化的一个途径,如果大学生形成上述误区,通过弄虚作假来应付学校的实践任务,必然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为培养其成为具有准确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增加难度。
最后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和国内各类矛盾凸显的双重压力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把握好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以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初衷,可是如果为了完成上级指标而将活动流于形式,将导致青年学生对思想教育的不信任,从而给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带来更大难度。
三、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的几点建议客观分析形势,合理提出要求。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而言固然重要,但是社会对大学生实践的需要到底如何以及可以提供多少机会,需要各级团组织的调查研究,进行客观分析。
同时需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研讨,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调整社会实践内容的构成,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避免机械呆板、盲目地布置任务。
实践内容只有跟专业学习相结合,才能更有针对性。
虽然就某现象、问题等进行调研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实践模式,但是在脱离专业背景的情况下实践难有深度的成果产生。
各级团组织应在综合考虑经费投入、实践资源是否匹配实践规模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合理提出考核要求。
尤其对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他们联系落实实践单位较为困难的实际情况应该被考虑。
2005年3月21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对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要在学校教学经费中作出安排,确保人人参加;对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红色之旅”,要大力提倡和引导大学生自愿参加,政府和社会各方面予以一定支持。
第二、规范考核过程,公正评定成绩。
很多高校并未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体系,加之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本来就具有盲目性,如果再与专业发展无直接联系,学生的实践行为难免具有随意性。
《意见》指出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
纳入教学计划的实践由专人指导,考核起来相对规范,但是对未纳入教学计划的节假日的实践的考核则困难的多。
各高校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主体应该研究出科学的考核办法,并规范考核过程,公正评定出实践成绩。
国家、省市级团组织对各高校的考核评优亦需要改革,应建立起规范科学的考核制度。
简单地依据实践基地挂牌数量、宣传报道的数量的考核办法是不科学的办法,一定水准上助长了浮夸之风。
我国的大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决定他们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意识薄弱,在“考核”的指挥棒下方可被动发挥主动性。
所以,高校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实践评定及考核办法就显得非常迫切。
第三、拓展社会资源,增强教育宣传。
高校应加大拓展实践基地的力度,构建常态化、长期化实践模式。
社会实践不仅是学校和学生的需求,更是社会的需要。
社会需要高校输送出来的毕业生可以很好适应地岗位,但对大学生如何才能很好适应岗位却缺少理性的认识,以至于在配合高校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这一方面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调研中我们发现虽有部分企事业单位接受寒暑假实习生,但因缺少专业性的指导,给学生的任务少有系统性,以零碎活儿为主。
这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好平台的作用,亦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拓展社会资源不仅需要高校奔走呼吁,求得企事业单位、社区的理解支持,更需要国家层面的协调帮助,让高校之外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