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同一律要求?如不符合,犯了什么逻辑错误?4.凡是你所没有丧失的,就是你有的;你没有丧失角,所以你有角。
违反同一律要求。
在这段议论中,"你有角"是论题。
为了论证这个论题,诡辩者用了这样的推理,即:凡你没有丧失的东西就是你有的东西,你没有丧失角,所以,你有角。
在这个推理中,"没有丧失的东西"(应指原来具有现在还没有失掉的东西)与"没有丧失角(从来没有的东西)意思不一样,不是同一概念。
因之犯了 "四名词错误",从前提推不出结论来。
从基本规律的角度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三、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要求?如不符合,指出违反了哪条基本规律和犯了什么逻辑错误:1.这个公司今年做了差不多一百万元以上的生意。
"差不多"(不足一百万元)与"一百万元以上"(超过了一百万元),二者互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1.这座大桥将在今年元旦前建成。
"元旦"是一年的第一天。
说"今年元旦",只要过了"元旦"这一天今年就没有"元旦"了,一定是已经过去了。
但"将"却表示将来,还没有过去。
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2.张三考试作弊,一种意见是要处分,一种意见是不要处分,这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关“键是做好张三的思想工作。
一种意见是要处分"与"一种意见是不要处分"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
对此,都加以否定,这就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4.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
这段议论违反矛盾律。
"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建造的"与"长城是我国的天然屏障"(即"长城不是我国劳动人民建造的")是两个互相否定的命题,二者不能同真。
5."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是一种意见,"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也是一种意见,对这两种意见我很难表态。
如果一定要我表态的话。
我认为:"如果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是一个乡土作家,如果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不是一个乡土作家。
"这个议论违反排中律。
第一、"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与"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
按照排中律的要求,二者不能同假,不能含糊其辞。
第二、"如果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是一个乡土作家;如果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不是一个乡土作家。
"这种说法貌似有所判定,实际无所判定,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对于"是不是乡土作家"始终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
上述两种情况都犯"两不可"错误。
6.既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很好,也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不好。
这个议论违反排中律。
"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很好"与"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不好"具有反对关系,议论中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全部否定,这就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一、下列议论是否违反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请加以简要分析:1.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之故意,不是犯罪嫌疑人。
违反矛盾律。
犯罪有"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即使不是故意犯罪,也有可能是过失犯罪。
这是在同一命题中隐含着对两个互相否定的命题的肯定,即对"是犯罪嫌疑人"与"不是犯罪嫌疑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肯定,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2.价值规律是永恒的历史范畴。
违反矛盾律。
历史范畴就是看问题是在历史的概念框架中进行的,主要指某个概念是发展变化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或存在形态。
历史范畴是会消失的。
所以,“永恒的”与“历史范畴”互相矛盾,因为“永恒的”是无限的、不变的;而“历史范畴”是有限的、变化的。
4.他一有空就行乐,从来不浪费时间。
违反同一律。
"浪费"指消耗有价值的东西,"乐"却是无价值的行为,混淆概念。
6.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就从来没有回得来的。
违反矛盾律。
"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与"四方台曾有人上去过"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都予以肯定,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7.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山水甲桂林。
违反矛盾律。
"甲天下"自然包括胜于阳朔的山水。
两句并在一起,既肯定"桂林山水甲天下",又肯定"桂林山水不能甲天下"自相矛盾。
违反同一律。
答者玩弄答非所问的花招,把本来需要正面回答的问题故意岔开。
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10.父亲:你完成了作业没有?女儿:谁说我没有完成作业?父亲:那你就去睡吧。
女儿:我还有一道题没做完。
父亲:你不是说你已经完成了作业?女儿:我哪里说过我完成了作业?违反矛盾律。
"谁说我没有完成作业"与"我还有一道题没做完","谁说我没有完成作"与"我哪里说过我完成了作业",女儿对上述两对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同时肯定,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11.父亲:做人要诚实和精明。
儿子:什么是诚实?父亲:一旦你许下诺言,就要遵守诺言而不管发生什么情况。
儿子:那么精明呢?父亲:永远也不要许什么诺言。
违反同一律。
在这个议论中,原来提出的问题是"做人要诚实和精明"。
但父亲并没有紧紧围绕论题来谈,而是按自己片面理解而发议论。
议论到最后却大谈"永远也不要许什么诺言",实际上是用后者代替前者,让人不可捉摸。
这种错误就是偷换论题。
二、简单分析下列各题违反了哪条逻辑基本规律?犯了什么逻辑错误?5.书店里几个女营业员正在争看一块新式手表。
这时一位顾客问道:小姐,《子夜》到了没有?女营业员用手指指窗外说:"刚刚日出,哪里会到子夜呢?"顾客解释说:"嗨!那是茅盾的呀?""矛盾?我看你这个人才是矛盾的哩!"女营业员怒气冲冲地说。
"这位女营业员违反了同一律。
将表示书名的《子夜》与表示时间的"子夜"相混淆,将专有名词"茅盾?误为普通名词"矛盾"。
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
7.未婚夫妻对话:未婚妻:别人都说你追求我,并非为了爱,而是为了我的财产!未婚夫:决非这样!未婚妻:尽管如此,但总有碍于你的面子,我还是把我的财产全部送给妹妹了。
未婚夫不语,转身欲行。
未婚妻:你到哪里去?未婚夫:我到你妹妹那边去。
违反了矛盾律。
未婚夫的言行不一致,他对未婚妻提出的问题既予以否定,又予以肯定,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9.被告伤人,既不是故意,也不是过失,可给予训戒处分。
违反了排中律。
被告伤人;不是故意,就是过失,二者必居其一。
故意和过失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
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10.律师为被告辩护时说:"被告在犯罪前曾荣立三等功,按刑法第63条规定,有立功表现的可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希望法庭在量刑时予以考虑。
违反同一律。
律师为被告辩护时混淆了"有立功表现"这一概念,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
"刑法第 63条规定,有立功表现的可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是指犯罪后视其有立功表现而言的,不适用于犯罪之前的立功表现。
12.电机厂购进一台机床,上边只有一块"G.K230"的标牌,其它什么标记也设有,几个好奇的人猜测机床是哪里产的。
有的说:"是进口的。
"有的说:"不是进口的。
"有个外号叫"万事通"的老万凑上来,白了那几个人一眼说:"你们都说错了,这台机床是出口转内销的。
此题有如下逻辑错误:(1)"两不可"的错误;(2)"自相矛盾"的错误;(3)"混淆概念间的关系"的错误。
1、首先“万事通”的前一句话是对"是进口的"与"不是进口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全部否定,这就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2、其次,"万事通"的后一句话"出口转内销的"在事实上又肯定了这台机床是国产的。
这样一来,他的后一句话与前一句话(即"你们都说错了,"包含着对"不是国产的"的肯定)肯定了具有互相矛盾的命题,又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3、最后,"国产的"与"出口转内销的"是属种关系,而"万事通"却把这种相容关系当作全异关系,因而又犯了"混淆概念间关系"的错误。
13.一条鳄鱼从一个母亲手中抢走她的孩子。
鳄鱼:我可以把孩子还给你,但有一个条件,你必须猜一猜,我会不会吃掉你的孩子?猜对了,我就把孩子不加伤害地还给你。
母亲:……你会吃掉我的孩子。
鳄鱼:啊?!……怎么回事?我应该怎样做才好?如果"你会吃掉我的孩子"为真,那么鳄鱼不能履行它的诺言,即不能因为母亲猜对而把孩子不加伤害地还给她;如果"你会吃掉我的孩子"为假,那么鳄鱼当然不能吃掉孩子。
总之,不管母亲猜对还是猜不对,鳄鱼都不能吃掉她的孩子。
14.邦邦:下周去桂林旅游,你去吗?芳芳:谁说我不去?邦邦:那么你是要去了,请登记。
芳芳:我要是去,早登记了。
邦邦:那么,你不要去呀!芳芳:我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芳芳的回答,先违反矛盾律,后又违反排中律。
"谁说我不去"(意思是说"我去"),而"我要是去早登记了"等于说"我不去"。
"我去"与"我不去"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她都作了肯定,这就违反矛盾律,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最后芳芳还说了一句:"我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这种说法看似有所断定,实际无所断定。
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对于"去不去桂林"始终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